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后福岛时代核安全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注重领导作用,率先抓好“一把手”的核安全文化意识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就有人建议,备用柴油发电机不能工作,赶紧用海水冷却。但当时的决策者却抱有侥幸心理,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如果用海水浇灌冷却反应堆,反应堆以后将不能使用),结果错失了3月12日的最佳冷却时机。有专家说:“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就取决于一把手的态度。”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大原则中也有“领导作安全的表率”。因此,应当率先抓好核电站“一把手”(这里并非特指某个领导,而是指整个领导决策层)的核安全文化意识,使他们在各种场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1]。目前我国核电站考核中,一把手的管理绩效直接与本电厂的运行业绩挂钩,这难免会对一把手制定决策产生影响。在强化“一把手”核安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更应该从内部体制和管理部门的主体责任制上着手,才能切实保证电站决策者把核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尤其是当核安全与经济效益相冲突时,决策者更应该意识到保证核安全水平不受影响是核电站工作中压倒一切的决定因素。除此之外,还应确保紧急状况时,集团上级领导与下属电厂决策者之间沟通平台的畅通。
1.2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政府介入地快速、有效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中,一开始政府并没有介入,完全是企业行为。而在这样严重的事故中,完全让企业做决定显然是错误的。外部供电措施恢复过晚,企业心存侥幸,造成海水灌入太慢,事故恶化。在这次事故之后,国家监管机构的作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日本已计划新建一个更加独立的监管机构,集成国家监管职能,改善危机管理,增强透明度和培训,并负责制定新的法规和标准。我国的核电厂均属于国有企业,政府的行政职能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健全监管机制、构建政府介入渠道,包括将核安全文化评估逐步纳入国家核安全管理当局的管理范围,通过核安全文化的他律,促进和提升核电厂的管理水平,也能使政府准确把握电站的实际状况,从而提高了政府快速介入时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3强化应急管理,提高应急演习的有效性在福岛核事故后不久,国际原子能机构派专家组进行考察,发现形势依然严峻,认为国际核安全框架需要重新评估,并对日本提出批评,包括事后响应计划不够好,评估体系和方法没有定期更新,对极端情况没有很好考虑,现场应急响应中心没有建立。虽然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非常低,但由于核的特殊性,必须预先制定对付严重事故的预案,建立完备的应急计划、应急设备和应急体系,并进行定期的应急演习,确保核电站在可能发生事故时安全措施有序、有效地开展。同时,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可以凸显核电厂对公众的承诺,并确保充分履行对公众的责任。目前,我国核电厂在应急管理上,还存在着重技术、轻理念,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应急反馈获知面小,部分员工应急防护知识不足且工作多年未参加过应急演习等问题。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表现原理”的应用,可以通过拓宽演习参与面,提高参与度,规范员工在演习中的行为来塑造其正确的核安全文化理念,提高演习的有效性。
1.4广泛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确保核电站的终身安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只有一到两公里的第二核电站,同样经受9级地震和海啸袭击,却未发生事故。这是由于福岛第二核电站备用柴油机的地势高,未受到海啸淹没,保证了电站冷却系统的可用。另外,第一核电站的防波堤只有5.8米,而这一点实际海啸高度却达到了14.7米。如果地震前,福岛第一核电站能提前采取措施,就完全可能避免这一灾难性事故的发生。通过广泛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对标国际先进实践,能把脉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弱项;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也能将核电厂的安全运营业绩保持在业界优秀的水平。对我国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而言,有条件的核电营运单位应定期开展内部核安全文化评估;应在核电行业管理及安全规划中,通过引入和建立比较完善的核安全文化评估、评价体系,指导核电相关企业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核安全文化建设[2]。
1.5做好公众宣传、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核行业是一个开放性的领域,任何一个核事件都将影响世界核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核事业的信心。从福岛核事故可以充分看出公众对核安全事故的极度敏感性。因此,应当加强对公众的核电科普知识宣传,为广泛传递和培育核安全文化营造良好氛围。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就是要及时公开核电站的各类信息,监控社会舆情,让公众随时了解核电建设和运行的情况,消除顾虑;在紧急事态时,也便于通过有效的通讯使相关人群知情并获得更好的保护,从而降低损害。
2结语
核电为核科技工业开辟了一个民用需求市场。随着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的提速,核电企业在核安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出:人才流失、后备人才不足和大量非核领域人员的加入,使核安全文化的作用被稀释;国内设备供货商往往同时生产核电和常规电厂的设备,缺少建设核安全文化的概念;检修承包商人员缺乏核安全意识,当其从常规电厂带来的安全经验与现有的核安全文化出现冲突时,不知如何决断等等。这些都需要核电企业认真应对,努力克服,全面推进可持续的卓越核安全文化培育,助力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地发展。
作者:李文峰任忠朱玉隆单位: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