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物流工程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物流工程论文

介于培养满意度调查的物流工程论文

1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满意度指标的设计

回顾大量关于专业硕士培养的文献,依据全面性及代表性的原则提炼出能够全面代表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满意度的指标。目前有部分学者已展开对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夏天娟等通过对上海交大部分已毕业硕士生从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学、学位论文、双导师制及管理工作等角度展开问卷调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刘淑芳等(2010)构建了应用型硕士培养的“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宋伟伟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6个模块,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提出目前我国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傅红等将工程硕士培养满意度分为课程培养、论文撰写及实践等3个指标。廖文婕认为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包含目标、师资、管理、学科、课程、教学、质量、文化、资源等要素。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满意度指标定位在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三个层面上:1)课程教学:包括课程实用性、课程合理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双导师制实施;2)学位论文:包括论文选题适应性、校内导师指导、校外导师指导、论文送审;3)实践环节:包括实践基地、实习安排、实践指导、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

2问卷设计与调查

问卷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前3个部分主要是为了测试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各环节的满意度,共设计了19个问项,所有测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的形式进行度量,其中,“1~5”表示“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第四部分主要涉及学生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性质及学习动机等。在湖南大学及湖南工业大学选取30名在读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预调查,根据反馈结果及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及完善。样本选取湖南省已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点的高校,即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及湖南工业大学。累积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28份,剔除15份填答不全等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达75.3%。

3实证数据分析

3.1探索性因子分析

问卷数据的汇总和统计通过SPSS17.0来完成。首先对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在衡量测项中保留题项的原则为各项得分与剩余项目得分间相关系数值在0.5以上,且删除该项后Cronbach’sα系数不会提高。通过分析,所有测项中共保留13个题项。对所保留题项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考查,结果显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的满意度各衡量题项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量值在0.858;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结果表明,χ2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零假设(H0:相关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所选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对各衡量题项进行了重新排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共提取3个因子。其中,因子一包括课程设置的适应性(S1)、课程设置的合理性(S2)、教学内容(S3)、教学方式(S4)、双导师制的实施(S5),将其命名为课程教学满意度。因子二包括论文选题的适应性(S6)、校内导师的指导(S7)、校外导师的指导(S8)、论文评审环节(S9),将其命名为学位论文满意度。因子三包括实践基地设立情况(S10)、实习安排(S11)、实践教学(S12)、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S13),将其命名为实践环节满意度。测量相应因子题项的负荷量都在0.5以上,且Cronbach’sα系数为0.889,表示收敛度很好。此外,这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4.743%,说明本研究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满意度的研究是有效的。各保留题项因子的负荷量、因子特征值、累计方差贡献率和因子命名如表1所示。

3.2不同学校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继续阅读

以工科为特色的物流工程论文

1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600万人。物流人力资源的稀缺,从市场需求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人才、咨询和规划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科研教学物流人才;从需求层次来看主要分布在物流实际操作人员、物流管理人员和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工程学科是一门融合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新兴学科,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更多地依赖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型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因此,我国对实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尤其对既懂工程技术,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所谓应用型物流人才,是指掌握物流专业知识、能操作各种物流设备、懂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是目前物流业需求量最大,也是需求最迫切的人才。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进入工作角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矛盾。受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层次结构、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培养人才的适用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强大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物流专业人才已被我国列入12类紧缺人才之一,应用型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共识。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对比

发达国家开展物流高等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教育层次比较多元化,涵盖了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国外的物流业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发达国家如美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已经全面开展了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教育形式方面,国外的教育机构除了采用课堂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和报告。作报告的人士既可以是大学教授,也可以是来自于企业的物流人士。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个行业的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和行业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因此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充大有裨益,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里面还会定期地举行研讨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实际的物流运作过程、物流操作设备和设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物流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成立于上海,该委员会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开展高等学校本科物流类专业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的学术性专家组织。目前,该组织对物流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还在研究中,各校只是根据自身特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性地进行专业建设。

由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教育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中,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物流实践经验匮乏、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对于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健康发展,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物流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成一支能够适应物流工程领域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掌握了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前沿的动态,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层次齐全,对外联系广泛、梯队合理、教学和科研力量强的学术队伍。已经形成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包装材料与设备、林业物流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对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在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对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以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物流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3.1明确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本身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应当具有层次性。目前,我国所开设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大多是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课程设置上没能突出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方向上设置得过细,也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够全面。基于国内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统计分析,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呈现多元化,同时也要结合地方经济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继续阅读

研究性教学的物流工程论文

1推行文献学习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文献学习,开辟文献研讨学习模块。我们认为,文献学习是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文献学习环节,首先由教师选定若干篇论文,在对应环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一周之前布置给学生。这部分论文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基于物流园规划实践的文献,另一类是基于理论探讨、模型构建的前沿性学术论文。通过课堂、课程网站或课程公共电子邮箱等形式布置文献阅读任务。在物流园区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把文献学习的重点放在物流园区选址、数量确定和规模估测、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运营管理规划等方面。通过提前一周的文献阅读,为课堂上研讨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课程研讨环节才会顺利而富有成效的进行。

2构建研讨模块

在文献研讨环节进行的初期,教师在课堂上对选择的文献进行引导性讲解,以培养学生文献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在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检索文献,自己阅读、总结与分析文献,以培养学生文献调研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要覆盖文献的研究内容、方法、结论以及文献优点与不足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包含对问题的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研讨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研讨,更多是分组研讨。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以3~5人为宜,人数太多会影响学生个体效果,会产生部分学生的依赖现象。这种小群体的研讨课方便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能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发现与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研讨课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份研讨总结,以短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学校网站或者课程网站上,以便总结研讨成果、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学进行交流。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活动,还把研讨活动拓展在网络平台上。

3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信息平台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内部网络、公共邮箱、课程网站等作为研讨性教学的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上交研究性学习作业,发表研讨课结论和自己关于某个研究问题的观点。从实施物流园区规划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经验来看,信息平台可以极大的提升研究性教学的效果。部分同学在平台上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产生了有价值的创新思路。研究性教学平台的首要功能是在方便学生研究性学习方面发挥其实质功能。所以,在平台建设初期,不需要太复杂,只要能发挥其基础交互功能就足以。把学生在课程的研讨平台上发表的观点、思想方法的次数和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中,以促进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4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

采取多样化课程考试的形式,有试卷考试、课程论文、方案设计等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实践性、研究性题目。课程论文和方案设计的考试形式采取分散考试,试卷考试采取集中考试,又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在学期中,举行一次阶段性考试。课程成绩构成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课堂研讨和网络平台研讨成绩、文献评述与短论文成绩、阶段性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我们大大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权重,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所占的权重。上述四部分所占的权重为:0.25:0.25:0.2:0.3。经过几年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收到了初步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探索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有很多同学的论文选题是从其在该课程中的研讨内容与文献研究的教学环节中获取的。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和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反馈来看,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获得了很好的现实成果。

继续阅读

全日制物流工程论文

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提出及理解

综观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有关双导师制的理解可归结为两类:一是单纯从数量角度理解,双导师即由两名导师组成,一名校内导师(或理论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或实践导师);二是从运作机制来理解,双导师不局限于两名导师,可以依据现实条件和需要扩展成两个导师团队。第一种理解比较直接,第二种理解则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师资充裕、各方沟通顺畅、协作良好的前提下是可行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理解。

二、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物流工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交叉的、复合型的新学科,与工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程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对物流工程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经济越发达国家越重视物流专业教育,从分布上看,美国院校最多,其次是英国,再次是德国、日本等。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物流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5所院校取得了物流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相对于学术硕士和在职硕士,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MLE)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1.生源质量不同

专业型硕士主要为一线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要求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近年来全日制物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生源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也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

2.培养目标不同

物流工程硕士应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和评价及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而学术型物流硕士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应掌握坚实的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思维和创新能力,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工程硕士更加看重实务运作能力,学术硕士更加看重科研创新能力。

继续阅读

实验室规划的物流工程论文

一、实验室组成及功能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依据装备物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可规划为以下八个部分组成。一是“装备物流理论研究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装备供应链理论、装备物流规划设计、装备物流效益评估、废弃装备物流、战时装备物流和装备物流标准化等方面研究,为装备物流提供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二是“装备物流储运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储运技术开发研究,内容包括仓储自动化技术、仓储环境控制技术、仓库规划与优化技术和装备物流运输优化技术、配送技术、野战装卸搬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实验,为装备物流仓储、运输、搬运工程技术的研究、仿真和评估提供实验环境。三是“装备物流包装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器材包装工程研究,包装新材料、新工艺、新检测技术的开发、试验与评估研究,装备物流包装论证、设计及生产研究,装备物流包装标准化、管理自动化研究,装备物流包装综合试验与评估研究。重点进行整装封存、保管、特殊包装、战储物资包装等领域技术开发与实验,为开展装备物流包装工程技术研究提供科研平台。四是“装备物流保养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保养技术开发研究,包括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封存包装仪器检测、质量检测与失效分析,装备器材质量分级和失效分析,保养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保养技术的培训与推广等,为装备物流保养工作提供研究实验条件。五是“物流设备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物流设备及技术研究,包括国内外物流设备最新技术的跟踪及分析,物流设备论证、选型与改造,野战物流设备的设计与研制,物流设备的保障配套技术手段研发等,为物流设备研发提供科研与试验条件。六是“战时装备物流仿真实验组”,主要完成战时装备物流仿真实验研究,包括装备物流战时保障过程仿真与评估,供应链仿真优化,战时装备物流运输仿真,装备物流中心规划选址仿真等,为战时装备物流仿真实验、方案评估和仿真训练提供科研条件。七是“装备物流信息化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信息化技术研究,包括仓储管理系统、可视化运输管理系统的开发,装备物流信息系统集成,装备物流信息系统测试、评估和标准化管理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进行无线数据通信、加密数据传输、自动识别、地理信息平台、定位技术、智能认证技术等关键信息技术的跟踪、开发与应用等研究,为装备物流信息系统集成、关键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物流信息系统培训提供科研条件。八是“物流人才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完成物流人才培训。主要借助实验室现有的教学力量和科研条件,成立专门的物流人才培训中心,为全军装备物流人才的培训、轮训教学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实习场所。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可以规划为以下部分:装备物流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发展理论研究;装备供应链理论研究;装备物流标准化理论与应用研究;装备物流采购与筹措管理研究;装备物流仓储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运输、配送规划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包装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保养理论与技术研究;物流设备技术研究;装备废弃物流研究;战时装备物流仿真评估研究;装备物流信息化技术研究。

三、实验室建设路径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涉及内容多,建设难度大,要根据建设要求,成立课题组,负责实验室建设的论证、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确保建成高水平实验室。首先,深入相关物流教学、科研院,所和有关物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现代物流前沿技术和实验室建设情况,到军队有关院校和相关研究所等就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学习调研,掌握装备物流工程试验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沿。其次,按照装备物流发展需求和装备保障实际情况,制定试验室建设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第三,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条件,并优化组合现有装备物流科研基础设施,横向联合,聚集优势资源。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采取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思路,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统筹结合,区分主次,分期有序完成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规划设计功能,为系统开展装备物流教学、科研、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等服务。

四、实验室运行与职能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成后,可以展开平战时装备器材物资的物流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应用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丰富和完善装备物流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开展装备保障物流能力评估研究;进行装备物流人才培养和装备物流学术交流,为提高通用装备保障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建成后的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对相关单位和机构开放,支持高水平装备物流科研工作的开展,其职能定位是:决策支持:为业务主管机关提供装备物流方面的决策咨询,为装备物流领域的长远规划与建设提出建议。学术交流:通过装备物流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与军内外有关物流学术研究机构交流合作,组织装备物流学术会议,出版学术专刊,成为装备物流研究交流中心。科技创新孵化:通过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的高水平科研开发与研究,成为装备物流工程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为装备物流工程技术创新提供科研环境与孵化平台。人才培训:依托装备物流专业教室、实验室,承担物流专业教学与人才培训任务,成为物流人才培训中心。

继续阅读

研究生订单式培养的物流工程论文

1订单培养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1培养目标如果把现有的物流工程专硕培养模式比作为推式供应链的话,那么订单式培养就必须要求培养模式由推式供应链转向拉式供应链。人才培养必须由需求拉动,而不是学校将主观设计出“理想”人才推向市场。首先,培养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岗位职责来制定,至少满足3个条件,即具体化、可量化和可匹配。查阅几所重点高校的物流工程专硕培养目标,发现几乎雷同,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高级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以及物流管理的先进理论、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这种宽泛、模糊的目标定位是企业难以接受的。以重庆为例,位于长江上游,拥有汽摩、机电等支柱产业,民生集团、中集等物流巨头驻扎,拥有两路寸滩港、江北机场空港、团结村铁路口岸和巴南公路物流基地的公铁水空物流枢纽。因此,结合学校一贯的交通办学特色和路桥学科优势,物流工程专硕的培养目标大致可描述为“掌握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系统规划、设计、评价,港口物流设施应用以及运输、配送和仓储先进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独立担负相关技术指导和运作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细化后的培养目标不仅没有偏离物流高层次人才的基本定位,而且满足了重庆本地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的人才定位。

1.2课程体系目前,缘于师资不够或者教学管理方便,多数学校对物流管理学硕和物流工程专硕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并且物流工程专硕的专业选修课可选性不高,很多学生选课都是哪门课容易拿到学分就选哪门。例如笔者所在学院的物流工程专硕的学位选修课一共不超过10门,包括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物流外包与第三方物流、物流节点仿真技术、物流系统规划方法及应用、高级物流学等。就这些课程看,总体上是普适型的课程居多,无法和物流企业某个岗位或者岗位系列直接对应起来。因此,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需要整合。按照少而精的课程设置原则,根据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形成3~5个必修课程包,如运输课程包、仓储课程包、配送课程包、港口口岸课程包、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每个课程包设置2~3门核心课程。学生入学后,一旦选择了感兴趣或者有志于从事的岗位,随之就决定了他必须选择岗位对应的课程包。其它普适性课程只需要学生根据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或者导师指定进行选修,本身没有跨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免修。

1.3培养方法人才培养不像生产产品能够实现标准化,仅需按照详细的产品规格参数,遵循一定生产工艺和流程生产出产品交付即可。物流工程专硕强调的应用性是将学到的知识技能,结合不同环境和问题,经过创新性加工再应用的能力,它大大高于职业技校生的技能初级应用。简言之,技校生是授人以鱼,而硕士生是授人以渔。具体的培养方法就是学中做,做中学。从现有的培养模式看,物流工程专硕的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第5个学期为实习期。由于校企合作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这个实习期等同虚设。笔者认为,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调整是如何保障学生真正地接受实践的锤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频次的、持续的和反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割裂的阶段性的过程;实践应用应该自始至终伴随知识技能传授,而不能将知识技能传授和实践应用分开进行。具体的,校内导师传授的重点转向“工具性”的知识技能传授和在假想场景中的思维能力训练,而校外导师的重点是把校内的假想环境变成实战场景,并结合一些细节,指导学生如何把学到的结构性知识技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并应用。以物流运营部的市场专员为例,岗位胜任特征是具备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设施选址规划可行性评估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如果某个学生选择了这个岗位,那么他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就是物流系统规划。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在校学习理论上的先进规划与评价方法、规划重点要素等知识以及规范的规划报告撰写等技能。同时,企业正在开展一个规划项目。学生学到一点知识技能后,如内外部环境分析,随后马上参与到实际规划项目中并完成校外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并以公司员工最终形成的分析报告作为参照,让学生完成“自我审查报告”,一方面发现差距,及时纠偏,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寻求新的理论方法或者改进现有理论方法。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犯错,不断得到指导。待全程参与完一个项目后,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能够达到专硕的培养标准,并且较好地胜任这个职位。

2订单培养实施方案

2.1学生选拔学生在复试之前,提交订单培养申请表,获得批准后,在复试时接受校内导师的面试,重点考察思维能力和具备读研究生的基本素质,然后接受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员组织的面试(事实上是把学生的就业面试提前进行,以选拔出被企业认可的培养对象),重点考察个人特质、价值观等。两次面试成绩加权汇总得出最终复试成绩,按照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直到满足订单规定的培养数量。这部分学生在入学时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合同。落选的学生和没有参加订单培养计划的学生,则根据校内的面试成绩按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

2.2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是提高订单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数校内导师都有2~3个研究方向,作为订单培养必须要求每个导师凝练研究方向,并选择一个主攻方向或者最擅长的研究方向作为订单培养的研究方向。学院根据导师提交的订单培养方向,按照企业岗位类别进行归类,形成3~5个订单培养导师团队。每一个导师团队至少和2名以上对应的企业部门经理合作,形成订单培养团队。

2.3过程管理与考核全面执行导师负责制。在校期间,由校内导师负责管理,在企业则由校外导师负责管理。学生在修满课程学分后,可机动地选择在校学习或是到订单企业短期实习。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外还需接受企业组织的专题培训,如企业文化、特殊技能。管理和考核严格执行打分制(首先需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每个学期和每个学年由除导师之外的第三方(校内学位分委会和企业高层主管组成)组织一次综合评估,做出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和优秀的评估结果。对不合格和基本合格的学生或者导师,给予警告,对二次评估不合格的学生或者导师,解除三方培养协议并取消订单培养导师资格。

继续阅读

实践教学物流工程论文

1物流工程专业概述

1.1物流工程专业历史沿革

在国内物流工程的研究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推进的,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企业物流工程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落实,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本阶段内,研究重点在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在制造业内,对物料系统进行布局,目的在于将物流与生产工艺相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在本阶段,尚未出现独立的物流工程专业。(2)供应链物流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物流工程的概念开始被提出。本阶段内,研究重点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物料搬运和物流系统,而是着眼于供应链,试图从更大的系统角度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3)现代物流工程进入21世纪后,随着物流管理、物流装备、仿真技术、信息技术等进步,物流工程进入了现代物流工程阶段,从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化等角度规划和优化物流系统。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各级物流结点的布局和规划。

1.2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分析

根据物流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可见相对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正如上文所述,物流工程是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因此本专业在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管理理论指导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工程技术推动管理理论的更新。(2)实践和理论结合更为紧密物流工程目的在于规划和优化物流系统,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物流工程的从业者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理论引导实践,由实践深化理论。由此可见,实践经验将是物流工程毕业生的立身之本,没有丰富的实践理论,空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想要胜任相应工作十分困难。

2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2.1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当前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课程实验在物流工程、物流技术装备等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实验课时。在这些课程上,通过运用相应的实验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2)课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实施、物流系统仿真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巩固课程理论教学成果。(3)综合实习环节根据各学校的情况不同,综合实习主要采用去企业参观和在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物流企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假期实习和课后兼职的方式获取实践经验。

继续阅读

培养方案物流工程论文

1原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2009版培养计划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①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学校物流工程作为新兴专业,师资队伍几乎没有受过物流方面的系统教育,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直处于摸索的过程,对毕业后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等问题不明确,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完善,导致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性差。同时,培养方案更多的考虑了知识的完整性,对社会的需求、行业发展的要求考虑不多,导致学生毕业后与行业需求脱节。②课程体系不系统,教学进程问题较多。物流工程属于综合性交叉学科,开课学科门类较多,但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易导致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重复,部分课程衔接性差。③实践环节需加强。物流工程实践环节问题较多:总体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小;实验室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或台套数太少,造成部分实验无法完成;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实验独立零散。

2修订思路及内容

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关于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结合学校特点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如下修订思路:①培养目标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目标需要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毕业要求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将学生作为学校或专业的首要服务对象,在课程安排、资源配置、学生服务等方面均以利于学生的培养为目的。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培养中高级物流人才。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企业的重视;物流的核心思想是优化与保障,目标是实现系统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物流人才通常面对的是一个系统问题,即使从事的是某一具体的物流技术问题,也是以实现整体物流系统最优而进行的。因此培养的物流人才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社会急需的是“主管”、“项目经理”等这样的中高级物流人才。③发挥自身及地域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所依赖的传统“母专业”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工程或控制工程,以工学为基础,一类是交通运输或管理学,以管理学为基础。学校物流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为学科背景,运输提升设备为专业发展基础,加之学校处于青岛开发区,靠近青岛港,决定了我们的专业特色必然是工科背景与港口物流相结合。④重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学校物流工程专业制定培养方案时,也纠结于“偏管理”还是“偏工程”、管理多一些还是工程多一些、管理的课开多少合适等问题,但随着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出国等需要。对应物流来说,工程知识是其骨架,管理是其肉体,控制和信息是其大脑和神经系统,这些需要兼顾,但最根本的还是根据学生就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专业特色。⑤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实验室硬件设施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较好改善的情况下,为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增强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参观企业、观看挂图、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物流常用三维仿真软件对物流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四是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与老师一起,进行实验设备的研制,实现创新性试验;五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新培养方案的构建根据上述修订原则,新的培养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3.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物流管理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具备物流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或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等能力的,能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港口码头、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的设计、运营、决策、管理及物流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2学分构成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