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卑和自负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水平,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因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不如其它热门专业的同学而自惭秽;

有的在求职过程中,因少数用人单位对学历的偏见,导致其求职受挫,也会产生低估自己能力的自卑心理;有的害怕挫折、过分退缩、缺乏信心和勇气,常常与机会失之交臂。自负心理在大学生中反映最为突出。一些大学生或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过高评估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盲目自大,定位过高,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也会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还有不少学生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认识不深刻,择业期望值过高,总是向往高起点、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而不愿承担各行业第一线的艰苦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给就业带来一定阻碍。

(二)焦虑心理

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长期以来只有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经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对于每一个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普遍会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一是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难以接受失败是导致毕业生产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当前的毕业生多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家中是独生子女,事事随心,导致了他们具有不能接受拒绝和失败的特点,一旦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他们会立即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在今后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感到害怕,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或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的学生,则表现得更为焦虑。

二是害怕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根据调查显示,有不少毕业生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专业对口、适合发挥特长、利于成长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一些学生时常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同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虽然拓宽了大学生的择业面,但伴随着择业自由度的扩大,择业行为的责任愈为加重,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面对市场经济,有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以至恐惧感。三是对求职的时间进度发火、着急。特别是在职业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学生恨时间过得太慢,简直觉得度日如年;有的又埋怨时间过得太快,最后期限将至,单位仍无着落;还有的学生埋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埋怨父母亲朋办事不力,等等。焦虑心理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1]急躁心理的产生,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调控,心理紧张,烦躁不安,不知所措,有时会因此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结果。

(三)依赖、攀比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盲目从众和单纯依赖。盲目从众就是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一个职位,不能自己理性思考,而是依靠其他人的选择进行取舍,认为多数人钟意的工作就一定是好工作,随大流的选择不会出错。单纯依赖则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父母,不愿意主动选择、积极竞争。有的大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忽略锻炼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或是一味地消极等待学校介绍、安排工作;或是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片面认为就业是家长的事,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缺乏应有的独立决策能力,甚至由家长陪着去与用人单位洽谈。攀比心理是指有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不量力而行,与他人盲目进行比较,具体表现为主观性很强的、不切实际的、理想成分居多的自我欣赏,缺乏自知之明,从而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总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今后我也必须顺利”,等等。[2]他们往往将自己和其它工作岗位、薪酬待遇较好的同学进行比较,尽管某单位或某岗位比较适合自身发展,但因其某方面条件稍微逊色,就不顾自身条件、能力和水平而彷徨或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从实际出发,常常会错失良机,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四)冷漠心理

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高。之所以当前有不少学生产生对求职、对工作、甚至对人生都抱有冷漠心理,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一系列消极反应,根本原因就是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少学生对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走向社会去寻找和选择工作岗位时,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机关、事业单位门槛太高;自己创业缺乏经济基础;临时性工作易找,可是工资待遇低,又不甘心沦为“打工仔”。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冲突使他们产生冷漠心理。一旦因就业受挫而心灰意冷,他们就会有意逃避社会,不愿接受现实,不再努力,不再主动争取择业机会。很显然,冷漠心理的产生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极其不相适应的。

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就业难度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政策由“统包统分”转向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增大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难度。据有关部门统计,**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年达到49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19.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559万人。从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趋向上看,9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留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更为集中。这就形成了一个职位多人竞聘,甚至上百人竞争的局面。[3]而且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剧增,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主要表现为:不但看重学校名气,而且看重专业能力;不但看重综合能力,而且看重外在形象;不但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且要求能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不但要求具有职业资格证,而且还要求相应的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等应用性证书。面对这种种要求,许多高职高专学生只能望而却步,无形中形成了很大压力。

(2)就业能力偏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专业设置方面仍沿袭传统的办学理念: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单一,书本知识的灌输浮于表面;重视招生而轻视就业指导。虽然大多数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这些中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理念滞后,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实质性帮助不大。而且,一些院校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学科专业条件一味扩大招生,不利于学生日后就业。这种理念的落后又导致课程和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使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应变能力、操作能力普遍欠缺,难以胜任人才市场上的空缺职位。许多大学生毕业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适合做什么工作,对前途感到迷茫缺乏信心。

(3)就业期望过高。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以及家人,认为大学毕业时就应该有“体面”的工作,而不是什么临时工。[4]所以,大部分学生自身承载的压力较大。然而,这种期望没有考虑到客观实际条件。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由于自身条件或者外在条件的限制,在就业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挫折,最终还是要从事普通而平凡的工作。而且,由于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去处理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差异,思想认识上的冲突难以得到化解,最终使得大学生心理负担一直难以得到合理的调节、释放,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对策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诱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视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559万人,比**年增64万,增幅达l2.9%。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大幅攀升,而社会对其需求却在持续下降,大学生就业正遭遇“寒流”。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学生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适应社会需要,转变就业观念。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看待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要认真分析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从而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求职。要积极引导学生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竞争和拼搏意识,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合适的地方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使自己的择业原则适应社会的需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心理问题

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成功与失败俱存。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应引导毕业生对择业中的挫折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积极面对现实,敢于竞争。自信是一种正确的自我意识,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衡量其精神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应适时鼓励那些平时不突出、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走出自卑的心理误区,让他们面对竞争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激励他们不断造就自我。只有全面看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时刻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才能逐渐强化其优点,弱化和消除其缺点。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择业失败,把挫折当作人生磨练的必修课,把就业看作人生事业发展的第一步,学会“厚脸皮”,用宽松、乐观的心态与用人单位接触。这样,有利于他们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可对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更合理地进行职业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

(三)指导学生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

就业竞争能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要克服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本领恐慌、盲目自卑等心理问题,必须从增强三种能力入手,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首先,学校应该尽快转换观念,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的指导思想,从以前只注重学生的培养转换到招生、培养和就业并重。这也就要求学校在开设专业以及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做到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相结合,并尽量控制那些就业前景不太好专业的招生人数,减少人才的“积压”。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正确认识自己、调控情绪、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尤其是在求职过程中,要教育大学生以自信为基点,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最后,学校各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如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委员会联系等多种渠道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而言,受专业教育影响,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自然会更大些。要注意应聘技巧在求职面试中的重要作用。应聘前,首先要了解应聘单位信息,考虑到专业对口和企业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在面试时充满信心,沉着应对。面试时,心情紧张是必然的,过度的紧张只能破坏心理平衡,使头脑迟钝、思维混乱、发挥失常。应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在心理上告诫自己: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只有大方、真诚、坦然地面对求职,才能在应试中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妙语连珠。

(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努力创造就业机会

在抓好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的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加强与各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与人才定单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保障他们顺利实现对口就业。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就业信息网络,特别是对待业的毕业生要实行跟踪调查,努力为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学校所营造的就业环境,如果能确保“走进来”的学生“出得去”,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影响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来自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各个方面。要使高职大学生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在进一步提高他们自我认知能力、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同时,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如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就业政策,出台相应的就业法规,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等等。总之,通过个体、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