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通知范文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通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通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通知

各管理区、有关学校: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合法权益,促进我镇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现就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积极的态度,统一领导,落实责任,统筹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对流入本镇接受义务教育并享受当地学生同等待遇的学生须符合以下条件:1、流动人口子女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2、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已持有我镇居住证,或具有领取普通人员居住证条件(取得暂住证或临时居住证1年以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按规定缴满基本养老保险年限且在镇辖企业务工并签订劳动合同,领取暂住证或临时居住证后无行政拘留以上处罚,违法生育等记录);3、能提供与居住证申领条件相关的证明材料,需在本镇就学的流动人口直系子女。

(三)科学规划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工作全面纳入本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和今后流动人口子女流动趋势等,科学预测今后一段时期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人数,以常住人口作为主要依据,编制中小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满足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基本需要。

(四)切实安排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按照“就近入学、统筹安排”的要求,做好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统一到居住地就近学校报名,在就近学校学额有空余的情况下予以安排入学;就近学校没有空余学额的,由镇政府统筹安排到其他学校就学。所有公办中小学都有接纳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责任和义务,在学额有空余的情况下,任何学校都不得拒收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公办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确保接纳重点骨干企业(工业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三产企业交易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就业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凡在居住地就近学校学习或经镇政府统筹安排进入其他学校就学的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省统一规定的免费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政府资助范围。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

(五)建立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调查和登记制度。公安派出所要重视、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登记工作,并将相关数据通报镇人民政府。各中小学要根据流动人口子女的实际情况及时制订方案,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按时入学。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纳入本镇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并不断完善。各相关单位要开展统计分析,及时掌握省外分省、省内分市县(市、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区域分布变动情况,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动态管理。

(六)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支持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布局与建设规划落实学校建设资金和建设用地,确保学校建设进度,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需要。按学校实际接纳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补助每人每年200元,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同步落实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流动人口子女的各项资助经费,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在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依法举办非营利性的,符合基本办学要求的利用非财政性资金举办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加大对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扶持力度,对管理规范、质量较高的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予以奖励。

(八)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校长和教师准入资格,把好教师入口关。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使他们在师资培训、教研活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当地公办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任职或支教制度。切实关心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确保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强化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安全监管,经常性地进行检查指导,重点排查校舍、食品卫生和学生接送车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逐一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九)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籍实行动态化管理,流动人口子女在评优评先、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帮扶措施,主动关心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克服各种心理和学习障碍,使他们融入集体、健康成长。学校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