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5篇)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5篇)

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分析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重要性、发展现状以及优化对策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期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优化与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运算管理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一体化与“新常态”转型发展的推动下,政府采购制度已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与政府采购规划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预算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开展研究,对提升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质量、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政府采购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活动需求,利用国家财政或政府资金,在遵循一定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以既定的方式与程序,从经济市场中购买工程、物品以及服务的消费行为。政府采购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对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预算管理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收入以及规划管理的重要形式,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优化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对促进政府采购政策的优化执行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性的提升以及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源优化配置、财务管理水平的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质量的提升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规划科学性、完整性、秩序性、实效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现状

(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意识缺乏

现阶段,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定的不断发展,各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进行了内部组织结构改革,但是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真正意识到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行为与管理观念上存在偏差,加之缺乏一定的法律管理意识,从而导致政府采购预算在编制与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其系统系、规范性、严谨性严重缺失。

(二)没有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监管机制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管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趋向形式化,各部门采购规划不符合自身实际需求,采购超标准现象严重。

(三)缺乏合理、科学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体系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核心工作,在实践中应严格依据相关政策方针、法律条例规范与标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规划与确立。但是,在实际编制过程中,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对其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秩序化的编制,政府采购目录错报、漏报、多报的问题时有发生;各部门对编制工作缺乏参与性,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实用性。

(四)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

相对于其他采购活动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涉及的范围与领域相对较广,采购方法多以“招投标”、“合同制”形式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采购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其专业技能与相关知识水平不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独立且完善的政府采购工作机构,多数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人员由财务部门、运营部门工作人员临时构成,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制约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质量的提升。

四、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优化对策

(一)增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意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观念的转变以及意识的提升,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与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应注重自身预算管理理念与知识的强化,在明确认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采购标准规定”、《预算法》以及《政府采购法》等,杜绝采购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并通过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整体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注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

针对现今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职能低下、业务知识与素养不足等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注重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避免“任人唯亲”等现象的产生。通过优秀人才应聘、内部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外出经验交流学习、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构建等手段,挖掘专业人才,提升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养,从而构建完善的高素质与高职能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人才队伍。

(三)科学制定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是规范我国行政单位政府采购行为的基础准则,为行政单位政府采购标准与系统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因此,要想提升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质量,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符合时展要求,也要注重其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性以及实用性。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方针,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编制。其次,在编制过程中,依据政策采购统一的预算标准,包括预算表格、预算计量方式、预算数据处理程序等,用以促进各部门预算管理协同性,强化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与数据信息共享。与此同时,在制度编制过程中,应保证预算管理项目的全面性与实用性,其内容不仅需要涉及各项财政支出,也需涵盖一定的预算项目规划、资金成本管理等等。

(四)构建信息化政策采购体系

在信息化技术普及应用的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化政策采购系统,实现政府采购数据信息的实时录入与管理,推动各项采购数据信息共享功能的实现,用以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监督管理依据,降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数据不准确问题的发生。并在给予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提升采购效率与管理预算质量。

(五)加大政府采购监督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时应注重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管,用以保证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执行。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管制度,提升对预算执行流程以及重大预算项目规划的监管。与此同时,促进政府采购审批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社会纪检部门等之间的合作监督,用以保证政府采购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避免重复采购、过度采购、无章采购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提升政府采购预算准确性与整体管理质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预算管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市场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准确认知政府采购以及预算管理内涵,明确掌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处理与解决,用以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的优化实行,提升预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勐.浅析新预算法的出台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积极意义[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3).

[2]张克明.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A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为例[J].财会学习,2016(10).

[3]龚珂青.政府采购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师,2016(06).

[4]王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才智,2015(03).

[5]潘晓玲.基于新《预算法》下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研究[J].当代会计,2015(10).

[6]王瑜杰.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5(11).

作者:赵文平;赵玉新

第二篇: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也正在不断的推进。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也正处于不断的调整与转型。而无论何种组织类型,财务管理都是内部管理的重点。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更是关系着事业单位的运营与发展。鉴于此,笔者立足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围绕预算管理试展开论述,探讨了当前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效性

一、概述

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机制已成为我国近年来主力推行的一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然而,该机制在事业单位中尤其是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现代公共预算体系,促进财政收支的合理合规,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

(一)在宏观方面,预算管理机制

能够有效保证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国家调控政策的体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与分配国家资源,从而实现将有效的财政资源用于国民建设等基本需求。

(二)在微观方面,全额拨款

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机制,能够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等社会活动,并提供一定的监督作用。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不仅能够控制财政收支平衡,而且还能保证其合法合规,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财政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

(一)当前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众所周知,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心。而预算编制则是预算管理的起点。因此,预算编制对预算管理,甚至对事业单位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而言都极为重要。然而,预算管理并不仅是预算管理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工作,其需要单位上下各个部门与人员的“通力合作”与积极配合。不仅如此,在编制程序与方法方面也都“环环紧扣”,内容严谨,各环节关联度高。然而,在现实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在编制预算时存在考虑不周详、耗时短、过程简单等问题。其次,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依据通常是上年度的实际支出。在具体编制中多依靠主观经验与理解,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

(二)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难以有效落到实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目标不够明确,预算考核机制也相对薄弱。而且,在预算编制中,针对资金预算,很多单位负责人和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对资金分配的认识,随意性较大。不仅存在一定风险,而且大大影响了预算的有效性和指导作用;第二,目前我国大多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机制并未与单位员工的薪酬与绩效相连。导致预算在执行中的力度不足;第三,当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预算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人为制定资金使用用途的情况,间接影响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当前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力不强

如今,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不强,主要体现在:第一,单位没有建立专门有效的预算约束机制。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针对预算管理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从而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实时监督。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以体现单位的公平和公正性。但是,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的监督和约束仍缺乏重视;第二,单位预算管理的考评机制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并不严格,考评过程甚至夹杂了部分个人情绪和主观判断,这使得预算考核随意性较大;第三,单位没有建立必要的预算激励机制。预算的执行结果和个人的收入情况并没有建立一定的联系,预算的参与者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研究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若要改进当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就需要在这四个环节逐步入手,细化每个环节的工作,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才能从整体上改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质量和实施效率,使单位的利益得到保障。

(一)重视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改善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负责,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预算质量的好坏。所以,事业单位在聘用财务人员时,要适当提高专业门槛,从源头严把“素质关”;同时,单位要注重财务人员的再教育,加强日常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财务队伍的整体质量,使预算编制的专业性得到保障。

2.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从年度过半就开始着手了。预算编制人员在日常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就应当注意搜集下期的预算编制材料,使年底汇集资料后能够有的放矢的展开编制工作。同时,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应注意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意对财政拨款的核算管理,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

3.采取科学的编制方法。如今,各大企事业单位都开始摒弃“基期预算”方式,推崇“零基预算”方式,以保证每项预算数据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应做好各层级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自上而下依次汇总数据,将“零基预算”的编制方式贯彻始终。

(二)强调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没有执行力,再好的预算也仅仅是个形式。而预算的监督又是预算执行力的一种有力保障。事业单位应当对预算监督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1.单位应组建自己的预算管理小组,专门负责预算的监督、管理和考评。管理小组应定期、不定期的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随时挖掘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并将这些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反馈给预算编制人员。同时,小组可以通过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实现执行的刚性约束,对于发现的预算执行力不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警告,督促其及时改善管理,提高执行力度。

2.事业单位可以聘请有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计,以专业的视角查找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帮助单位不断完善预算体系,调整预算结构,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三)完善事业单位预算评价体系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还应当重视预算评价,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预算评价体系。关于预算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预算细目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建立预算责任管理制度。预算小组定期考核(每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进度偏慢或者过快的预算指标,要求相关责任人给予合理解释,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不合理、不合规行为要逐条记录在册,每条记录都会影响最终的预算评价指标。

2.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成绩相挂钩,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奖金的多少。对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的部门和个人严格扣除相应的绩效考核分数,用物质奖励给予每个执行人员较为直观的刺激或者激励,使得每个预算执行人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预算管理活动中,使预算的执行力得以加强。

3.保证预算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预算执行分数的计算方式要设计的科学合理,并根据预算反馈情况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每次的预算考核结果和考核计算过程都要定期公示,全体员工都可以对考核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以保证考核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罗红辉.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09).

[2]景云娥.如何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3]刘磊.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6(06).

[4]陆伟坚.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16(26).

作者:王帅 单位: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第三篇:二级参公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预算改革的全面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已经迈出了实质步伐,对中央二级参公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健全预算制度势在必行。目前中央二级参公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法规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预算编制不实,预算审核不严,预算执行随意,资产管理薄弱,重支出,轻绩效。笔者针对于这些问题,对中央二级参公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三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法。希望提高中央二级参公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

关键词:参公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考核

一、引言

参公事业单位预算是依据国家政策需要及行使职能需要而编制,经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批准,反映各项收支情况的综合财政计划,是单位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参公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资金、资产主要来自中央财政预算安排,随着财政对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提高,如何管好、用好钱,使财政资金发挥效益最大化,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极其重要。

二、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要实现预算编制真实、全面、科学,应该要做好以下四方面。

1.预算制度要合法合规。无规矩不成方圆,要管理好单位预算首先须树立“靠制度管理,按制度理财”的理念。参公预算单位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始终坚持用制度来规范预算管理行为,使预算管理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做到有章可循,明确操作程序,分清职责,明确主要领导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负全面责任,领导重视是预算管理的关键。成立预算审核小组,各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相关工作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传达、学习预算管理相关文件,使单位每一个成员了解单位及国家的预算文件。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终止、撤消、变更、追加支出等预算调整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财政部批准后执行。

2.预算内容要真实完整,突出重点。部门预算收支的预测必须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履行部门职能的需要为依据,对每一笔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收支数据真实准确。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资料要按实际情况如实填报。各部门应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全面准确地反映部门各项收支情况。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

3.预算编制要科学、稳妥、透明。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安排的科学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在编制预算时,要做到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同时还要体现公开、透明,实现预算分配的标准化、科学化,减少预算分配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

4.预算编制须顶层设计,提前谋划。领导对单位事业发展要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全局性考虑。使长远发展和目标任务有效结合。事前谋划和提前收集整理与项目支出预算相关的重要基础资料,重大项目的编制工作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财务部门根据上年决算支出结合业务部门实际工作需求,严格按支出要求编制预算草案,提交预算审核小组讨论,报领导办公会审定,财务修改后正式上报财政主管部门。

三、预算执行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是基础,预算执行是关键。只有把资金用到实处,方能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

1.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支出的规范性。根据国家最近修订和出台的有关规定,即时修订和制定本单位的制度体系,使各项支出都在制度的监管下执行。特别是要完善“三公”经费制度和管理,加强“三公”经费执行管理,明确要求使用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不得超过预算规模。

2.加强资产管理,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做好资产配置工作。资产配置计划要与资产配置标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衔接,加强新增资产配置审核工作。

3.提高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管,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督导,督促加快预算执行。年初制订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财务定期报告预算执行进度,对支出进度较慢的项目,及时和项目承担部门沟通,共同分析解决预算执行中遇到的困住和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改进预算执行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把重大项目作为预算执行工作的重点抓,定期组织召开预算执行专题会,提高部门的预算执行的重视程度。领导须密切关注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关注预算执行。

四、推进绩效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先进的考评体系

通过绩效考核,才能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迈向管好钱、用好钱的目标。

1.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继续完善绩效目标及指标体系,对于中央二级事业单位来说,主要是设定二级项目绩效目标和指标。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强化绩效目标与资金的匹配度。

2.加大部门预算公开力度,不断扩大和细化部门预算公开内容,逐步将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和评价结果随部门预、决算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先进的绩效考评体系建设是提高财务工作效能的有力抓手,将绩效考评的工作寓于预算编制、执行和分析评价各阶段,既重视预算执行结果的运用,又从源头、过程管理效益。年度预算执行完毕后,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编制财务报告,对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分析。对预算的实施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差异原因,总结经验,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加强项目管理和以后年度项目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五、结语

通过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定严密的预算执行流程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绩效考核,提升了预算编制的规范性,使得预算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管理措施更加丰富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顺畅高效,为履行职能和单位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保障;增强了部门预算的严肃性,预算管理的随意性得到了控制,如有调整必须按程序审批;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为部门全面、准确、科学、细化地编报预算提供了保障;明确了预算编制的权责,明确中央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主体;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加强和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措施,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确保中央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2]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4]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

作者:熊细连

第四篇: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规范政府支出、实施有效监督,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本文从研究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意义入手,介绍了该系统设计的整体思路,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提升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在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体系进程中,根据财政部2014年新制定或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法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全面、科学、精细、可行性及目标明确,预算执行全过程可控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要求和标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要求,以新会计制度体系为基础,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在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和较少工作量等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

一、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是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包含全范围的基础信息,结合单位的战略发展及核算、核算、决算和分析的一体化系统。一方面要最大可能的节约财务管理机构的人力、时间,用程序替代重复繁杂的日常工作,做到工作有序,又快又准。解放财务人员,让大家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投入到对未来的思考和工作创新中去。在系统建设和制度建设过程中,整体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使财务职能真正从传统的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转变;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构建可以将会计科目细化到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的具体环节中去。

二、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

为切实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财务服务能力,做到预算全面、规范、精细,符合教育规律、内控原理,预算执行全过程可管控等财务工作基本要求和标准,同时,在“程序驱逐劳动力”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建设需要在全范围内实施,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预算编制。(1)基础信息库整合。通过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预设的定额标准,自动生成收支预算和决算。包含:全年收入测算,全部人员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中心;信息统计查询和存储;各种口径的信息分析。(2)支出定额标准库。根据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工作人员人数等数据自动生成预算中部门的刚性支出。(3)项目申请、审批和下达。项目申请实行在线申报,财务处审核,层层审批,最后确定全年的预算。

2.决算报表按模板自动生成。主要实现采集单位综合信息、在职人员信息、离退休人员信息、其他人员信息、单位资产信息以及其他按需填报的信息,经过审核程序后,自动生成预算报表、决算报表,提高准确率。

3.分析指标体系。动态查询、生成统计表和分析表,自动生成统计和分析报告,实现对项目申报全过程、宽口径的查询统计;数据时间序列横纵向对比。

三、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创新

1.针对现行预算管理存在预算不能与单位战略有效衔接的缺陷,以管理会计工具为切入点,以单位的战略发展为抓手。资金安排以发展战略为方向,最终实现单位的发展目标。

2.结合单位发展战略制定预算目标。确定科学的预算目标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开端,为预算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建立内容全面、及时、完整的管理信息体系奠定基础。

3.在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方面,整合单位全部信息库,将预算、核算、决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一体化,实现大数据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四、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没有解决单位管理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将人事、财务、业务管理等权力进行统一安排,各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均,权力权衡上存在着问题。

2.与单位的发展战略结合不够。很多单位没有根据发展战略制定预算目标,预算对战略脱节,预算没有更好的服务单位的发展战略。

3.对单位的管理决策没有提供有用性的评价。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弊端,没有重视单位的产出和结果。

五、经验总结

1.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条件。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安排具有整体性和合理性。需要成立预算科,全面负责预算管理的各项事务。

2.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1)需要制订预算的相关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2)改变思想观念。经常组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培训,具体学习,对实际遇到的问题开展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使系统运用得更好。

3.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的思考。根据系统计算出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为领导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4.对发展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议。(1)对系统使用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与兄弟单位进行经验交流,提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需要改进的方面,更贴切工作的需要。(2)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中,不断完善,适应单位的发展要求。

5.对推广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议。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按照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预算目标,从而制定闭合式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林雪娥.关于企业弹性预算方法的研究[J].财会月刊,2012,(01).

[2]郭丽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3]牛林.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J].财会通讯,2009,(12).

[4]陈晓红,邹韶禄,刘宣瑜.全面预算管理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潘爱香,高晨.全面预算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张程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第五篇: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益的现实分析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政策的调整,使得关注预算管理效益成为了当前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尽管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作为不同性质的体制内组织,但其都需要遵循财务内控原则,并在此原则下履行成本控制职责。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在长期的预算管理实践中较为重视对资金总量的控制,而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益问题则较为忽视。对此不难理解,作为非盈利性组织的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存在着严格的“产出/投入”计量,从而也就对由资金效益所表示的“产出/投入”比值不做过多的考虑。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政策的调整,使得关注预算管理效益成为了当前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那么在非盈利性组织体系下,如何来评价预算管理效益呢。笔者认为,尽管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作为不同性质的体制内组织,但其都需要遵循财务内控原则,并在此原则下履行成本控制职责。因此,结合成本控制绩效来评价预算管理效益,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对“预算管理效益”的内涵解读

由上文所提出的观点出发,这里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内涵解读:

(一)较低的预算管理成本

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为考察对象,这里所提出的“较低的预算管理成本”,其中主要指向交易成本,即单位财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息交互关系,进而能够在预算管理制度下助力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而不会或较少出现因“人际关系影响力”而导致的预算资金错配现象。从中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就单位财务管理本身而言的。但事实上,在遵循权威式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人际关系影响力”则深刻影响到预算资金的配置方向与额度。在“人际关系影响力”与权威式管理出现共振的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配置,可能会朝向组织内人际关系处于强势的一方倾斜,这样将在体制内造成不可避免的“马太效应”,从而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组织运行中的目标管理。

(二)较高的财务内控绩效

财务内控的主要方式便是全面预算管理,即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所追求的目标则是,实现“物尽其用”的成本控制目标。具体而言,通过计算已发生的经费额度,并与事由和事项最终结果进行比较,能够使预算资金在预算范围内得到使用,便可以理解为具有较高的财务内控绩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所以不能按照企业的成本控制标准来进行财务内控绩效评价。但在行政事业现有的组织生态环境下,实现全员参与下的预算管理目标则受制于组织文化因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普遍具有共性的成本控制观念。这就表明,达成较高的财务内控绩效在目前仍存在着难度,其关键在于解决人的因素。

二、制约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益的原因分析

反观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制约预算管理效益的原因可分析如下。

(一)预算管理常态所形成的制约原因

在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化组织结构下,财务管理部门只是作为一个特定的职能部门,而非企业式的成本控制中心。因此,这就使得单位预算管理长期以管控资金总量为己任,即只要年度资金使用总量不多于预算资金总量即可。这样一来,从“平均量”上来评价预算管理效益则成为了盲区。事实上,这一原因的形成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无关,其主要是由顶层财务制度设计而造成的。但这种顶层设计所导致的衍生影响却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更为关注预算资金使用的总量水平,并在合规条件下尽可能的配置完一个年度的预算资金。

(二)预算管理生态所形成的制约原因

正如上文所提到了,在行政事业单位权威式管理氛围下,以及在财务管理部门现有的职能地位决定下,“人际关系影响力”具有左右预算资金配置的作用。特别作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在资产采购、基建项目立项等环节,则可能存在着违背预算管理规律的问题。然而,在缺少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有效评价的情形下,上述可能存在的背离现象仍无法被及时给予纠正。从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背离行为的再次发生。

三、提升预算管理效益的现实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益的现实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提升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现状,若要提升预算管理效益首先需要提升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即财务管理部门直接对单位一把手负责;同时,需要落实单位一把手在财务内控绩效中的主体责任。另外,在对相关事项进行财务审计时,应给予财务部门行使职能的充分权利。所有这些,都需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顶层设计中进行制度化。实践表明,这里的关键在于切实提升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主体性,使之能在上传下达中做好财务建议和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说明工作。另外,在落实单位一把手主体责任的基础上,需要建立自律和外部规制的权力影响力体系。

(二)严格党委负责制下的预算管理

为了规避“人际关系影响力”对预算资金配置的干扰,今后还需要严格党委负责制下的预算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党委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来确保重要事项的预算资金配置的合规性和正确性。同时,在“终身负责制”下,倒逼行政事业单位的“人际关系影响力”不断衰减。为了加强党委在做研究和决策时的务实效应,这里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及时收集单位基层的预算资金要求信息,并结合单位整体发展规划在雁型发展模式下做到决策精准的要求。同样,在增强预算管理效益的要求下,还应进一步落实部门负责人的主体责任,使之能真实预算资金要求信息。

四、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展望

(一)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

(二)财务审计制度的完善跟踪

审计制度的完善工作,需要事业单位管理者、财务部门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管理者共同实施。其中,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提出跟踪审计的总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财务管理部门细化自身的分目标。

(三)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要求,则需要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五、结束语

本文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在长期的预算管理实践中较为重视对资金总量的控制,而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益问题则较为忽视。对此不难理解,作为非盈利性组织的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存在着严格的“产出/投入”计量,从而也就对由资金效益所表示的“产出/投入”比值不做过多的考虑。尽管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作为不同性质的体制内组织,但其都需要遵循财务内控原则,并在此原则下履行成本控制职责。具体的思路包括:提升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严格党委负责制下的预算管理、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大局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春晓.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9(20):144-145

[2]周晓燕.基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加强问题的探讨[J].特区经济,2012(10):299-301.

[3]王勤.构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90-93

[4]成宇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9):134-135

作者:车文生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