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基本养老保险金初步投资资本市场的政策背景下,文章通过查阅相关国外文献,首先分析了国外养老金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管理模式。进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管理等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最后做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最优投资组合;资本市场;社保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一、引言
由于国内外经济制度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在养老金融领域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就国外养老金发展而言,国外养老金大部分由投资公司投入资本市场,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而国内的基本养老金在2015开始放开管制,允许投资在银行和国债以外的其他金融市场。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对于养老金的性质、类型、运作方式以及养老金所面临的风险,,Zvibodie在这些方面做了详尽的研究与阐述。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和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养老金需要通过投资资本市场来抵消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具体来看包括购买国债、公司债和股票等方式,并且养老金投资资本市场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zvibodie1988,1990,ZviBodie,AlanJ.Marcus,andRobertC.Nerton1988,R.D.ArnottandP.L.Brenstein1988,zvibodieandL.E.Papke1990)。此外,通过对过去15年美国资本市场的观察,发展养老金在资本市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Bp-lan和DCplan都可以得到一个基础的保底收益,并且养老金投资也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利率的波动性(K.P.Ambacht-sheer1987,zvibodie1988)。在养老金的管理与投资方面,Merton.R.C提出了消费指数化养老金,将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在根本上保证退休者的生活质量(Merton.R.C1971,Josa-FombellidaandRincón-Zapatero2001)。之后对于养老金的最优投资组合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从模型构建与假设条件的合理性等方面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DBplan的养老金动态模型中,将贡献率风险与偿付风险纳入模型之中,将两种风险达到最小化的控制目标,来确定一个最优的资产配置组合公式(StevenHabermanandSung1994,StevenHaberman1993,1997,Josa-FombellidaandRincón-Zapatero2001)。此外,在DCplan的动态模型中,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推导出了离散型养老金计划模型,并且找到了最佳的投资策略(ElenaVignaandStevenHaberman2001,2002)。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社保基金投资绩效与收益的分析主要利用社保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表现结合数理模型从而进行实证分析。在投资组合的方式上,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选择适当的金融创新工具,以实现社保基金低风险、高收益(胡继晔2003,林志宗2005)。近年来,许多学者使用了不同数理模型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收进行了实证分析。社保基金的股份增持多发生在股票价格波动性较小时,且更倾向于长期稳定增长、风险性更小的蓝筹股(唐大鹏、杨紫嫣、王丽娟2014,2015)。在收益与风险分析方面,以均值方差模型对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金收益率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投资股票的风险最高,收益也最大,投资银行的收益和风险都是最小的(付云鹏、马树才2013,孙晓红、刁丽娜2016)。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研究,大多数学者以VaR模型为依托,构建了社保基金投资组合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社保基金可量化风险的管理提供了解决思路,对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崔玉杰、李从珠2003,刘子兰、严明2005,2006,吴忠、王宇熹2009)。
四、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国外对于养老金资产的配置大多以理论模型的推倒和演变为基础来进行相关投资分析,国内基本养老金的投资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的研究还不够丰富。此外,基本养老金投资上市公司是否会影响公司的股权结构、融资效率、盈利能力和公司决策问题。上市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和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对公司价值以及盈利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养老金入市是否会影响职工家庭资产结构和投资方式等,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4]胡继晔.养老金融:未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J].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10期
[5]胡继晔.老金融:理论界定及若干实践问题讨论[J].财贸经济,2013年06期
[6]董克用.中国养老金融:现实困境、国际经验与应对策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03期
[7]任丽芳、李俊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股票市场实证分析[J].征信,2014年2期
作者:庞兆丰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