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代表着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虽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河南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略有差异,因此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的不足之处,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对策建议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代表党和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视,它主要是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河南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为社会的公平发展营造一定的良好氛围。
一、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农村的养老问题相对重视,并且也制定了很多养老保险制度,整个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2~1994)河南省紧跟中央的政策,1992年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通过三个地点的试点推广,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一些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5~1998)这个阶段河南省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从试点工作开始到现在各方面都处于逐渐发展的状态,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累积的养老保险金达到7000多万元,可以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三阶段:整顿阶段(1999~2002)这个阶段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出现一定程度上问题,由于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并且很多地区的监督管理机构不够严谨,出现了领导贪污、资金挪用等不良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基金收支出现恶化趋势,紧接着农村养老保险开始普遍出现了基金亏损等问题。随后,河南省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进入了整顿管理阶段,很多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开始止步不前,因此整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下降趋势。第四阶段:探索阶段(2002至今)这个阶段我国开始进行农村养老问题的各种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进行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险探索,根据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从而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今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二、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参保意识淡薄中国人特别信守“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村的很多人都把养老的事情寄托在儿女身上,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养老似乎是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逐渐地人们总觉得养老的事情就应该是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观念在农村是特别普遍的。再加上农村人们对国家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了解不够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可能甚至会觉得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什么保障性的作用,可能会潜意识的进行心理排斥,使其无法完全认识到养老保险在以后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补贴的额度以及补贴方式都不够了解,甚至对自己以后会领取多少养老金都不清楚,所以这些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养老需求不同,以及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缓慢等因素,大多数人会选择较低的档次(每年100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这也会抑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缴费手续繁琐河南省大部分农民都居住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山区,交通也不是那么的便利,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农村居民的缴费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率下降,再加上河南省当地政府部门规定,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60岁以上老人想要领取基础养老金的话,其子女必须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缴纳,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制约农村养老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从而会导致大多数的农民会选择不参保,最终会导致农民总体参保率偏低。
(三)资金筹集不够养老保险资金充足的话,农村养老制度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如果农村养老资金的筹集出现问题的话,也会制约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然而现阶段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的重任大多数是由农民来分担的,但是河南省的农民经济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农民的经济负担较重的话会直接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积极性,所以最后大部分的农民都会选择(每年100元)最低档次的缴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积极性,然后进而影响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四)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很多政策都是由当地政府给予落实,因此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程度与当地领导机构的实施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整体来说,很多的农村养老保险办理机构的人员还是具备很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但是在部分地区依然会存在一些素质较差的工作人员,例如有些工作人员上班打游戏,仪表不洁,对办理养老金的农民不够尊重,甚至对那些咨询业务的人员冷漠不理,这些恶性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整体服务水平,甚至会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积极性。
三、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参保意识河南省很多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对政策的宣传不够,很多农民不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政策的惠民之处,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落实政策的宣传工作,只有真正的让政策走进农民的心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政策的好处,然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养老保险,这对整个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是十分有利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简化缴费流程,提高政府财政支持缴费流程过于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民参保积极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缴费流程时,应更多地顾及到大部分偏远地区的居民,积极采取措施来尽可能简化缴费流程,最大程度地为农民提供缴费便利。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贫困居民无法负担农村养老保险的支付水平,因此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财政地支持力度,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地情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的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实施策略,以加大财政支持为重点,发挥政府职能最大水平,尽可能地完善养老保险地缴费流程,以此来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三)拓展筹集渠道,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农村养老保险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尤其是资金筹集这一部分。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资金筹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组织力量,使多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筹集,尽可能的拓展筹集渠道,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先,适当调节或降低最低缴费标准。并且应该尽可能调动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地筹资积极性,以此来拓宽农村养老保险地资金筹集渠道,从而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之,要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探索“新农保”资金保值增值新路径,增加农村居民的稳定感、幸福感,然后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更加充足。众所周知,只有筹集资金充足才能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运行,也促进社会经济地良好发展,努力为社会地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四)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工作需要各个地区当地的领导机构严格规范管理,更需要所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只有摆正心态让所有的农民都充分的认识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好处,放心的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充分的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然后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真正的收益其中,促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论
河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以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了占比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可以说河南生产的粮食解决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因此河南省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河南省约一半都是农村户籍,所以说解决好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对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推行好河南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缓解很多家庭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因此,河南省各个地区的政府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都更深入的了解国家颁布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规定与益处,只有全面的了解政策的内容,才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此外,国家也应该给予更多的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这也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顺利推行,并且各个地区养老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规范各种操作流程,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待咨询业务的农民应该一视同仁,耐心的解答群众对于政策的不解之处,让农民群众真正全面的了解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对待办理养老保险业务的农民应该认真负责,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养老保险的实施初衷,解决农村各个地区的养老压力问题,使农民群众真正收益其中,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达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金莹,廖冬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措施[J].农家参谋,2018(23).
[2]王超,魏占军.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18(23).
[3]刘惠芳.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J].管理观察,2016(05).
[4]钱存芬.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体系完善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03).
[5]贺晓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问题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35).
[6]席悦.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01).
作者:姚孟柯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