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理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定性分析,发现杠杆率指标具有简单明确、清晰透明、风险敏感性不显著、逆周期性强等基本特征,且杠杆率监管对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与创新业务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大力发展内源性融资提高自身的资本实力、从风险防范业务创新角度看待杠杆率监管、建立信贷资产创新审核机制、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拓展资产管理范围、优化终端网点布局提升资产管理效应等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经营绩效;风险防控
一、我国杠杆率监管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杠杆率监管杠杆率监管(LeverageRegulation)是一个针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督与管理的特定概念,其内涵是金融监管当局对特定辖区内商业银行杠杆率水平的实时监督与动态管理。从杠杆率监管的起源来说,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初级阶段,杠杆率监管指标就开始出现,其监管历史早于核心资本充足率。在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单一,且对风险缺乏量化计量,故而资本充足率指标还没有出现,杠杆率监管指标成为核心。在此阶段,负债端是风险的集中区,商业银行经营最担心出现的就是挤兑风险,故而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对于杠杆率的关注度较高,也就是过度关注偿债能力。真正让杠杆率监管闻名于世是2010年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CBS)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其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的最低杠杆率水平为3%,但考虑到欧美大型商业银行当时的杠杆率水平比较低,《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分阶段达标的监管安排。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后,2011年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基本确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四类工具与指标: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
(二)我国杠杆率监管的特征从我国杠杆率监管的实践来看,杠杆率指标具有简单明确、清晰透明、风险敏感性不显著、逆周期性强的基本特征。第一、简单明确的特征是指杠杆率监管的指标单一,监管内容比较明确,且由于商业银行基本有月度经营数据的披露,故而监管过程中的流程比较简单。第二、清晰透明的特征是指其计算规则明确,各项风险资产的风险系数权重明确,从而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数据进行自我调整,杠杆率监管的计量较为客观。第三、风险敏感性不显著特征是指其指标是针对风险总量,而非风险过程,也就是其对各类风险的敏感性不显著,其好处在于避免以后利用各类风险的风险敞口计算系数评估来对监管指标进行调整,避免商业银行实现监管套利。第四、杠杆率监管的逆周期性强是由于杠杆率的顺周期性强,所以,要实现对商业银行杠杆风险的有效监管,必须注重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逆周期特性。
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探究
(一)经营绩效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指标的综合性描述与评价。与其他普通市场经营体不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其经营情况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举足轻重,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是否稳健,故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衡量与普通的市场经营体必然有所差别,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综合描述与评价不仅仅要重视自身的盈利性、成长性及创新性,还应该纳入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运营的稳定性等指标。
(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非常多,总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宏观经济情况等。内部因素主要是围绕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安全性、成长性、运营性、创新性等指标的各类因素。从市场规律来说,在宏观经济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内部因素是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故而本研究重点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部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部因素可以分为:第一、商业银行的杠杆率。这是对商业银行偿债能力的一种总体衡量,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运营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杠杆率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较大。第二、商业银行的规模。规模的大小决定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从而会影响商业银行获得资源与业务的能力,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第三、商业银行的股权属性与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其实是股东背景的具体描述,拥有国资背景的商业银行往往在监管牌照、业务资源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而股权集中度则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决策模式与决策效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着较大的影响。第四、商业银行管理其资产负债的能力。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主要以获取存贷息差来实现盈利,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故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三、我国杠杆率监管
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理论机制分析我国杠杆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理论机制,首先要理顺杠杆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理论路径,如下图所示:杠杆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杠杆率水平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在金融监管部门加强杠杆率监管时,由于金融行业是强监管行业,故而商业银行会主动提升杠杆率水平,降低商业银行的杠杆倍数,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在金融监管部门弱化杠杆率监管时,由于杠杆经营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经营属性,商业银行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经营规模的扩展,会主动降低杠杆率水平,从而提升杠杆倍数,最终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一)杠杆率监管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业务扩张策略受限杠杆率监管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策略受限,这是杠杆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基础逻辑。金融行业属于风险经营行业,因而属于强监管行业,从而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机构有着非常强的监管执行力,也就是说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否则一旦查实将会造成严重的经营后果,尤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核心监管指标。当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杠杆率的监管时,商业银行一定会竭尽全力想办法达到监管要求。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扩大分子的办法,增加自身的核心资本,但是在实际金融实务中,商业银行要想扩展核心资本并不容易,并且权益资本的扩大不利于商业银行每股收益的提升,故而商业银行在扩大分子这方面的动力不强。第二、降低分母的办法,降低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暴露资产,效果最为显著的做法是缩小存贷规模,但是这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杠杆率监管增强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形成较强的约束,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大,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展。
(二)杠杆率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稳健经营水平提升杠杆率监管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提升稳健经营水平,这是杠杆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核心逻辑。杠杆率监管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展,从这个角度看,杠杆率监管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形成影响,从而对其经营绩效不利。但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不仅仅包含盈利性,还包含成长性、安全性、运营性等。从杠杆率监管的监管内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会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进行约束,故而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健性会提升。由于2014年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CBS)出台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杠杆率框架和披露要求》,并且我国在2015年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正,对商业银行杠杆率计算中的各类风险资产权重系数进行明确,故而商业银行对于高风险资产与业务的积极性会降低,最终的结果是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会降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水平会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会形成正向影响。
(三)杠杆率监管倒逼商业银行转变模式,监管影响出现分化杠杆率监管背景下,依靠扩张资产负债表的粗放型业务增长模式会受到抑制,这会倒逼商业银行发展轻资产运营的创新业务,通常来说,由于资本实力雄厚、牌照期权、人才资源丰富、业务资源丰富,大中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业务会发展的更好,并借此实现转型发展,故而从这个层面来说,杠杆率监管对于大中型商业银行来说是正向影响。而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本、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制约,难以在这场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优势。相反,由于,小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了抑制,小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又难以发展,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由此,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会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异质性而出现影响分化,具体表现是对于大中型商业银行来说,杠杆率监管有利于其经营绩效的改善,而对于小型商业银行来说,杠杆率监管会对其经营绩效形成负面约束。
四、关于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经营模式的转变,主动适应杠杆率监管的要求面对杠杆率监管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该加速经营模式的转变来主动适应杠杆率监管的要求。第一、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与创新业务,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从而能在长期满足杠杆率的监管要求,具体的对策为:提高中间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员工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引进中间业务及创新业务人才,加强对分支机构中间业务与创新业务的考核权重。第二、大力发展内源性融资,提高自身的资本实力,既可以为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也可以满足监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从而可以应对各类金融风险。第三、商业银行对于杠杆率的管理不能任务化,而应该从风险防范、业务创新角度来看待杠杆率监管,要通过提升自身杠杆率的水平来实现盈利性、成长性、创新性、运营性、安全性的综合提升,要有主动适应杠杆率监管要求的意识,真正为实现自身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升资产管理的水平,推动经营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杠杆率监管的多次约束下,商业银行要实施业务转型,但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就业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第一、建立信贷资产创新审核机制,要降低自身的不良贷款率,对于大型直投项目要建立总、分、支及外部第三方评价的四层评审体系,真正提高资产管理端对风险的防范。第二、要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来拓展资产管理范围,通过将风险精细化来实现业务的创新发展,提高资产管理端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通过创新资产管理模式与工具来降低风险加权系数,真正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自身资产管理业务的高水平发展。第三、在网点布局上,商业银行应该优化分支的网点布局,要摈弃铺摊子式的网点扩张,切实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产业、人口等分布情况来增减网点,通过优化终端网点布局来提升资产管理效应,最终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3]巴曙松,朱元倩.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4]袁庆禄.杠杆率监管新规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2014(1):62-65,117.
[5]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6]梁敏,魏晓琴,袁成全.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2018(3):24-35.
作者:钟伟龙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