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银行信贷与商业融资对货币传导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研究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互动关系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信贷量都有减少,且民营企业的信贷减少量要明显快于国有企业信贷减少量。同时,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企业商业信贷出现上升,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贷融资的趋势非常明显,不仅如此,企业还会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的期限变化来弥补短期资金不足,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作用由于企业的替代融资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企业总的融资额还是出现了下降,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存在,以上结论还为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更多微观层面企业的对应策略信息。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商业信用;中央银行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的研究与争论始于古典经济学时期,至今这一研究与争论还在持续,但理论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各国对货币政策的日益重视。当前,货币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中性货币政策。在扩张性货币政策环境下,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同时下调利率,此时,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货币出借企业,企业投资活动增加,经济兴旺;紧缩性货币政策则相反,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同时上调利率,商业银行会减少对企业的信贷,企业投资下降,经济活动减少,这一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途径被称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也是货币非中性的重要体现;在中性货币政策下,中央银行采取稳健货币政策,不轻易改变货币增长速度及利率。一些学者对上述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石晓军、李杰(2009)的研究显示上述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并不明显,原因是在企业的融资决策中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存在很强的替代效应,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下,当企业通过银行获取信贷资金下降时,企业会增加对商业信贷的利用,使得企业总的融资额变化并不明确[1]。饶品贵、姜国华(2013)从企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融资互动关系研究中证明了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微观机制存在,且该传导机制能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确定更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2]。Kashyap(1993)的研究则表明当银行信贷下降时,企业会增加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资金的不足。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货币紧缩时期,有可能会使供应商及企业可分配的经济资源下降,相对悲观的经济预期也使供应商及企业在提供商业信用更显谨慎,商业信用并不一定会增加[3]。Loveetal.(2007)对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研究时发现,这一时期无论是企业的银行信贷,还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商业信用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替代关系并不存在。不过他也表示,这也可能是在金融危机这种特殊时期,市场过于悲观造成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替代关系反转[4]。还有一些学者比如culletal.(2006)研究认为我国银行信贷市场对不同产权主体存在很强的歧视性,通常的情形是银行在发放信贷时会优先考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则格外谨慎,审批非常严格,信贷歧视倾向明显,如果这一事实成立,则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影响会显著不同。在货币紧缩时期,商业银行有可能会优先考虑压缩民营企业的信贷,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成本更高的商业信用融资,因此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替代关系更为明显[5]。刘仁伍、盛文军(2011)研究发现,现行银行信贷体系对不同类型非国有企业存在信贷歧视,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具有显著补充作用[6]。以上文献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受到了商业信用等替代融资行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多深,学者们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歧视性信贷政策,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运行更显复杂,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弄清货币政策实施后我国企业银行信贷及商业信用之间的替代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
二、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及设立模型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随机选取了800家企业,数据库中有这些公司详细的财务报表及商业信用账龄数据,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企业的产权性质分类则来源于SINOFIN,本文考察样本企业的时间跨度为2003至2017年,剔除这期间产权性质变化及新设、破产的96家公司,剩余样本企业的数量为704家,其中国有企业109家,民营企业595家,这些企业均设立于样本期以前,在样本期间持续经营且产权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704家企业构成了本文实证分析的样本数。为了考查不同货币政策下我国企业银行信贷及商业信用之间的替代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本文设定的因变量分别为企业银行信贷(Bcredit),净商业信用(NCcredit),以及企业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合并的融资额(Bcredit+NCcredit),并用以上变量每一年数据除以当年的销售收入以标准化变量,净商业信用为应付账款与应收账款的差额,反应企业商业信用净额,企业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合并的融资额视为企业的总负债,选取的自变量包括货币政策变量M,该变量为衡量货币政策环境虚拟变量,在货币紧缩性年份该变量取1,其它年份均取0。选取的自变量还有民营企业虚拟变量NG,如果是国有企业,则取零,如果是民营企业,则取1,其它选取的控制性变量包括企业年末总资产的对数(InK)、年末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FW)、GDP增长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其中M为衡量货币政策环境虚拟变量,NG表示民营企业虚拟变量,选取M×NG为因变量主要是为了考查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特别影响。2.紧缩年份与扩张年份的划分本文整理了从1999到2017年以来五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如表1所示,从2003到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25次调整五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007、2008、2015是调整最为频繁的三年,而2003、2005、2009、2013、2016、2017这几年并没有进行调整,通常来说,中央银行提升利率意味着紧缩性货币政策,下调利率意味着扩张性货币政策,为重点考察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本人把利率上调的年份视为紧缩性年份,其它年份则视为扩张性年份,按此规定,2004、2006、2007、2010、2011这五年为紧缩性年份,其它视为扩张性年份。3.回归结果分析表2统计了分别以Bcredit、NCcredit、Bcredit+NCcredit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在以Bcredit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调整后的R2为0.59,说明变量间线型关系比较明显。哑变量M系数为负,且在5%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确实使银行的信贷出现下降,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作用明显。NG系数为负,在10%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其它变量都相同情况下,相比国有企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信贷水平要低于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上确实受到了歧视。M×NG系数为负,且在5%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民营企业的信贷减少量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信贷减少量,这也说明在我国货币紧缩时期,商业银行会首先选择减少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发放量,导致民营企业的信贷下降较快。在以NCcredit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调整后的R2为0.55,说明变量间线型关系比较明显。哑变量M系数为正,且在10%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确实使企业净商业信贷出现上升,这一方面可能是面临紧缩的货币政策,企业增加了对供应商资金的占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由于流动资金紧张,企业减少了对外商业信用的提供,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贷融资的趋势非常明显,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作用由于企业的替代融资受到一定影响。NG系数为正,在5%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其它变量都相同情况下,相比国有企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净商业信用要高于国有企业。M×NG系数为正,且在5%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民营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增速要明显快于国有企业,其融资替代行为相比国有企业更加明显。在以Bcredit+NCcredit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调整后的R2为0.61,说明变量间线型关系比较明显。哑变量M系数为负,且在5%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确实使企业银行信用与净商业信用合并融资额出现下降,说明尽管紧缩性货币政策迫使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来替代银行信贷,但只能起到部分替代作用,企业的总的融资额还是出现了下降。NG系数为负,在5%临界值水平以内显著,说明在其它变量都相同情况下,相比国有企业,我国民营企业的银行信用与净商业信用合并融资额要低于国有企业。M×NG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民营企业的银行信用与净商业信用合并融资额在增速上与国有企业并无明显差异。
三、辅助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在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对商业信用的利用原则,本人根据CSMAR数据库提供的上市公司账龄数据,对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商业信用账龄变化进行了分析,以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账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账龄影响,从而来辅助检验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信用融资的变化趋势。本文先对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按账龄长短分类,然后分别计算出每年所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同账龄总额占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总额比重,再将紧缩货币政策年份的各比重进行平均,非紧缩政策年份的各比重进行平均,处理后的结果如下:1.应收账款账龄比较由表3与表4数据可知,无论是在紧缩年份还是非紧缩年份,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国有企业都要略长于民营企业。而一年以上则刚好相反,在紧缩年份,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略有上升,国有企业上升了0.022,民营企业上升了0.033,民营企业增量高于国有企业。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货币政策收紧后,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吃紧,加大了对一年以上应收账款的催账力度,使回款数量略有增加。2.应付账款账龄比较由表3与表4数据可知,无论是在紧缩年份还是非紧缩年份,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付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国有企业都要略多于民营企业。而一年以上则刚好相反,在紧缩年份,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付账款占应付账款总额的比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略有上升,国有企业上升了0.005,民营企业上升了0.014,民营企业增量也高于国有企业。这说明在货币紧缩时期,应付账款的账龄平均而言延长了,原因主要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数量下降,而增加了对应付账款融资渠道的利用,这里主要表现为通过拖延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方式获取融资,或者是由于资金短缺无法在短期内支付供应商货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货币紧缩时期,为应付银行信贷资金下降以及成本上升,企业一方面加速了应收账款的回款速度,另一方面延缓了对供应商应付账款的支付,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经营的流动资金,以缓解货币紧缩时期,银行信贷资金下降以及成本上升的影响,这也间接说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存在,以及微观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商业信用来规避其影响。
四、结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信贷量都有减少,且民营企业的信贷减少量要明显快于国有企业信贷减少量,同时,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企业净商业信贷出现上升,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贷融资的趋势非常明显。不仅如此,企业还会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的期限变化来弥补短期资金不足,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作用由于企业的替代融资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尽管紧缩性货币政策迫使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来替代银行信贷,但只能起到部分替代作用,企业的总的融资额还是出现了下降,从经验数据上证明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存在。以上结论为我国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更多微观层面企业的对应策略信息。以往我国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来影响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比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5次上调五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就是为了抑制2007年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率以及房地产与股票市场的过快上涨引起的资产泡沫风险,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4次下调五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是为了最大程度减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如果一国的货币信贷传导机制能够发挥作用,那么该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就能达到其目标。从实证的结果来看,尽管微观企业为采取一些抵消货币政策效果的措施,但总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存在的。本文的研究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提供了参考,比如在紧缩时期,如果企业过度利用商业信贷来替代银行信贷还可能引发企业之间三角债危机。此时一家企业倒闭,可能会对其它关联债务企业产生严重影响,如果处理不慎,就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J].财经研究,2009,35(3):4~15.
[2]饶品贵,姜国华.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互动关系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3,48(1):68~82+150.
[6]刘仁伍,盛文军.商业信用是否补充了银行信用体系[J].世界经济,2011,(11):103~120.
作者:王芙蓉 甘小军 单位:无锡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