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究(3篇)范文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究(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究(3篇)

第一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防范探究

摘要: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大。而且日益增大的交易额和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使得商业银行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变化和形式。仅仅依靠政策性风险防范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和发展。拥有较强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是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金融危机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考验和压力也不断增大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压力也加大了。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信贷管理,它对于商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较强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研究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商业行业信贷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及其特点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指的是在银行的各项经营及管理中由于多种多样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银行的预期收益面临损失的可能性。狭义来看,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借款人违约而没有及时将贷款偿还而导致银行资金的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主要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风险的发散性,即信贷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信贷业务而且还会对存款、中间业务等其他一些相关的业务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风险具有隐蔽性,即有些情况下风险是由于被隐藏或者被掩盖所造成的,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揭开风险的面纱才能发现真相;最终,风险可以控制,银行通过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可以对风险进行预先的识别和判断,并可以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的补救,实现对风险的科学掌控。

(二)信贷风险的成因以及分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分类。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大类。所谓市场性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这是由市场条件以及技术条件发生改变而引发的一系列风险,这种风险会造成企业微观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企业无力偿还贷款;非市场风险指的是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是由团体或个人的行为所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指由于银行自身管理问题所造成的客户违约风险;而自然风险则是指因自然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本息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战略

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持续上升的问题已经成为银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的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落后产能的淘汰等外部大环境的因素,也有银行风险管理的自身原因,因此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战略意义重大。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前瞻性就是信贷战略布局要对于未来金融市场有所预计,使得战略能够顺应未来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全面性要求战略必须要以大局为重,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对信贷结构性风险要严防死守;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最终的战略应该着实可行,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风险管理的基础夯实。

(二)完善信贷监管机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是资产质量问题逐渐暴露,资产质量的恶化令人担忧,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监管提升资产质量的要求迫在眉睫。从银行内部管理看,建立完善的信贷监管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是设立银行内部的专职监管机构,并构建各层级横向的和银行内部纵向的分工明确的监督检查网络,有计划、有重点、有方法地对信贷资产风险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其次是增强科技引领,运用信息化的方式,提高非现场监控的占比,将现场监督检查与非现场监控两种管理方式有效结合,减少现场检查对分支机构的影响,提高检查的效率,增强检查的实施效果;再次是要对信贷人员建立明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此来约束信贷人员不规范的业务操作,避免为银行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乃至引起声誉风险。

(三)构建信贷风险组合管理体系

信贷风险管理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和单笔业务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层次的需求。在数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量化管理以及组合风险管理模式对于未来的商业银行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这种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全过程,一方面通过对大量银行业务数据的计量以及分析,站在资本的视角衡量风险在业务领域和业务区域的分布情况,定位管理的薄弱环节,最终实现对银行有限管理资源的科学有效分配,实现管理成本的合理节约,将风险管理的重心放在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在银行既定的风险偏好下,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模式,对银行的整体资产和各项业务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一种有弹性、抵抗力强的业务和资产组合。

参考文献:

[1]薛顺,屈小爽.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浅析[[J].金融财会,2010.3.

[2]徐田田.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1.8.

[3]杨志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张同健.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研究.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

作者:宋志鸿 单位:哈尔滨银行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风险策略

摘要: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这给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基层商业银行怎样积极的应对当前的形势,及时的调整战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基层商业银行;新形势;信贷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向着平稳过渡,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方式转向消费创新驱动方式,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呈现出了新常态。目前,当前基层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及时反思、审视并提出相应的、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重中之重。

一、新形势下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

第一,基层商业银行在收益和平衡风险方面发生变化。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的加强,对基层商业银行的冲击较大。这就使得基层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一些经营策略(比如有保有压、优中选优),那些优质的企业和客户成为了基层商业银行相互争夺的对象,这就容易导致“买方信贷市场”的出现。这不利于当前信贷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基层商业银行的盈利和风险控制。基层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趋炎附势的现象,新增的贷款行业和客户结构雷同,使得信贷行业和客户的集中度持续提升,这些对当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第二,信贷风险集中在产业过剩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比如房地产、电力、汽车)资产的负债率较高,周期性强,对于资金的成本敏感性大,基层商业银行对这些行业过于集中,竞争形势紧张。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银行进行大额贷款进行生产活动,这在新的形式下首先面临发展低谷,出现房资融合难、绕道融资量大、资金链条紧张等问题,这都会直接威胁到当前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安全问题。第三,贷款过程管理松懈,三查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为了增加自己的贷款量,部分基层商业银行在进行银行贷款之前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评测,有的基层银行没有核实客户的真实信息,这就容易出现客户使用虚假信息骗贷的问题。当前部分基层商业银行审查不谨慎,限额管理执行不严格,这就导致出现过度授信、借款人不实投资或者投资高风险的问题。贷款之后监控不及时、不到位,对企业的风险信号缺乏一定的敏感可知性,发现不及时,失去最佳处置时机,造成一定的借贷风险。还有部分基层商业银行出现对抵押品评估不实,监控不严,抵押担保手续不落实,第二还款源丢失等问题。[2]第四,关于不良贷款清收处理手段少、难度大。这些年以来,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赶不上新不良贷款发生速度已经成为了新常态。现在当前基层商业银行普遍加大呆账核销、资金转让力度,再加上基层商业银行通过拍卖抵押物等收回放贷资金的难度加大,能够收齐现金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这就对基层商业银行的利润得到了不法侵蚀。目前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问题创新手段较少,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打开。

二、新形势下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第一,要把握国家发展的机遇,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连续出台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的国家方针;对于那些产能过剩的产业、高污染老企业进行深化结构改革,减轻放贷力度;加快在利率市场化、资金证券化、资本市场扩容等重点的金融领域推进信贷速度,这就为基层商业银行谋求了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信贷政策应将盘活存量、做精增量作为主基调,在盘活存量方面,对于处在生存边缘的企业,要加大放款量,转化盘活,减轻企业负担,使得近乎死亡的企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对于那些早该淘汰的企业,要果断收回放款,对其进行坚决果断的退出,加快这些产业结构的转变。在做精增量方面,基础商业银行要对国家重点领域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的参与,要适当增加新兴企业和客户的服务和借贷,在相关企业兼并重组、发债上市过程中抓住机会,在债券市场、投资业务上寻找机会,发展相关业务。[3]第二,要开始重视第二还款来源,增强风险抵抗能力。目前,社会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第一还款源无能力还款时,要加大重视第二还款来源的作用。在基层商业银行借贷授信业务中,要适量的增加抵押担保措施,在进行抵押物的选择上要注意价值的保证性和处置的可变现性等等。在缺少担保物的条件下,要接受信誉高的主体的保证,但要避免直接关联企业或者有业务合作企业,避免出现抵押担保效力丧失的情况。第三,加强借款方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提高风险处置能力。相关调查发现,基层商业银行在授信客户公开暴露风险前一个月发现风险,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资产,可以减少60%的损失。基层商业银行很早就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预警机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不过目前新形势下,环境已经有了绝对性的天翻地覆,基层商业银行要根据授信企业的有关真实情况,及时修改完善预警机制系统,升级换代相关机制,调整相应的参数和事件风险触发点,提高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第四,加强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目前的基础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严格的评价考核办法,履职评价同员工待遇相结合,将不良率、处置指标通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个人,按照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处罚或者鼓励。要建立长期的考核机制,将短期考核和同长期考核相结合,强化信贷管理。要提高全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这是强化信贷管理,提高资产产量的根本,形成一个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薄弱环节管理,是目前做好新状态下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4]

三、小结

新形势下的基层银行信贷仍然存在着不良风气,我们要看到这些方面,以此做出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战略。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主动调整基层商业银行内部结构,这些都是基层商业银行面对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志传.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之道[J].中国农村金融,2015,09:78-80.

[2]左仁陆.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5,30:65+67.

[3]阎洪茂.利率市场化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2:62-65.

[4]张惠,陆岷峰.商业银行信贷的国别风险与管理策略[J].金融论坛,2010,12:11-15.

作者:姚献峰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嘉兴分行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讨

摘要:

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成为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为此,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外部风险。

1.内部风险

(1)人员风险。人员风险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的道德风险。

(2)流程风险。信贷审批流程复杂导致贷款风险不易控制,甚至放大风险。

(3)管理风险。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贷后管理能否落实到位是贷款能否正常收回的关键。从现行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或不到位的现象,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4)政策风险。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现实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变化相适应。

2.外部市场风险

(1)经营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一旦银行贷款到手,主动权就转移到借款人这边,贷款使用和归还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贷款银行既不能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干预其经营决策。借款人经营上的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从而导致银行贷款的风险。

(2)中介风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当收益,会为借款人出具不真实的报告,隐瞒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问题。这种做法使贷款银行在不真实资料的误导之下错误地发放贷款,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

(3)行政风险。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或多或少受到当地政府影响。

(4)信用风险。借款人还贷意愿与其法定代表的个人品德有关,还贷能力强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强;还贷能力弱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差。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1.银行自身的主观因素

(1)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以及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猛增。另外,对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信贷管理手段落伍。大多商业银行进行企业信用评估多采用定性方法,缺乏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缺乏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3)缺乏高素质信贷管理人员。当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德能兼备的人员。

2.金融环境的外部环境因素

(1)微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据统计,去年某省国有、乡镇集体企业中的困难企业面达到55%,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50.8%,其结果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也是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一个直接原因。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是银行信贷风险扩大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破产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完善起来,因而银行贷款风险无法直接分散和转移。企业与社会的问题没有解决,直接导致企业把生产所需资金的缺口留给银行贷款解决,形成贷款风险压力。企业保险制度不健全,使银行无法保全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增加了损失的概率。

(3)法律制度约束不力,同样是银行贷款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时间尚短,不论是公民或企业的法律意识,还是国家的立法、执法,都不尽如人意。银行常常在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受到挫折。

(4)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逃债者得不到法律和社会的制裁,廉价的逃债成本成为企业逃债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诈、逃债、赖债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诚信资源遭到了非道德主义的侵袭,社会信用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努力实现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订风险责任书,从内部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

2.健全信用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假如借贷者的信用意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就会减小,可以降低借款者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能力。

3.规范信贷工作程序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将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客户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信用风险尺度,保证信贷业务稳健发展。

4.建立科学快速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5.开展科学的贷款组合管理

投资多样化和分散化可以减少各种贷款的相关性,使风险贷款组合的总风险最小。最常用的方式是放款数量分散化和授信对象多样化,即银行应尽量避免大额贷款,增加小额贷款,从而把贷款给更多的人。依据概率分析的结果,分散贷款的平均值越接均值,风险的可能性越小。

6.增强转型时期的风险抵御能力

一是要开发计量跨周期的风险计量模型,确保准确衡量信贷风险水平;二是要保持风险分类的审慎性和一致性,准确反映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并坚持审慎稳健客观的拨备政策,贯彻落实谨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进行准确计量并充分计提拨备;三是要强化资本充足率的监测分析,保持各级资本充足性。要树立和强化资本节约、资本有偿使用、风险调整后回报最大化的核心理念,通过资本配置、风险定价和绩效考核等工具,强化资本管理目标的执行和传导;建立以风险偏好为约束、以风险绩效为基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资本规划机制,制定具有约束性和实际可操作的资本补充规划;突出内源式资本补充对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建立多渠道的外部资本补充机制,持续优化资本工具结构。

作者:陆子超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