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讨(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供社会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商业银行不仅要面临竞争,还要承受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信贷业务风险越来越突出。因此,商业银行若想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就要加快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规避风险,把信贷业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确保经营效益实现。本文将针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引言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社会职能,无疑是当前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在银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金融监管滞后,且信用机制不成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高居不下。这非常不利于商业银行稳定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自身应针对信贷业务风险,采取有效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降低风险,使自身能处于一直良性运营状态,实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特点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形式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集中在存款和信贷业务,收入来源是信贷业务,信贷资产占总资产70%左右,是金融体系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当前经济市场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力量,担负着:支付中介、经济调节、信用创造、信用中介等金融服务职能,推动着社会经济流动,是商业信贷业务提供的主力军。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信贷,但信贷业务伴随着信贷业务风险。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呈现下降趋势,损失类不良贷款却在持续增加,损失类贷款数额达到656.6亿元,截止201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突破五千亿。这说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现状并不乐观,信贷业务风险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要素,关系商业银行存亡。诱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风险类型主要可分为:非市场性风险和市场性风险两大类。信贷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隐蔽性、扩散性,轻则对商业银行自身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扰乱金融秩序。非市场性风险通常不可控、不可预知,多为由社会风险及自然风险诱发。市场性风险多可控、可预防,这类风险主要由借款人引起。例如:伪造财务报表及利润信息,骗取贷款等等。商业银行若想降低风险,控制不良贷款,便应加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降低贷款业务风险,保障贷款资产安全,才能确保经济效益,遏制不良贷款,提高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控制贷款业务风险。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科学信贷业务风险评估体系
以往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信贷业务风险评估体系,导致风险预计不准,风险控制有效性差。想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必须建立科学信贷业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信贷评估模型,从而评估风险类型与客户信贷能力,准确判断客户最大承贷能力,基于评估结果确定信贷规模、回报率、风险比例,为风险控制提供导向,提高风险控制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风险控制职能。具体信贷业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中,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确保评估体系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建立规范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程序
想要提升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力度,提高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必须要规范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程序,从而使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走形规范化、正规化,使风险控制职能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实际情况及风险管理与控制需要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程序,建立风险控制档案,按照风险控制要求对信贷业务办理进行监督,提升自身风险识别度与防范能力,进一步减少风险因素,将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三)建立信贷业务风险预警机制
任何经济活动都具有风险,自然信贷也不例外,且信贷业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可完全避免,只能通过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系数将至最低,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为促进风险控制职能发挥,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和质量,应加强事前控制,建立信贷业务风险预警机制,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提升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风险敏感度,基于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动态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增强自身风险预警能力与控制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正文分析可以知道,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职能,其自身以信贷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信贷业务虽利益大,但也伴随着风险。商业银行若想实现经营目标,规避风险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信贷业务风险,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国亮,赵文雅.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以MS银行为例[J].科技风,2014,12(02):116-118.
[2]禹建法,李丽.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基于A银行的案例分析[J].电子世界,2014,16:237.
[3]张斌印,侯泽慧.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以CCB某分行为例[J].科技展望,2015,18:108.
作者:于行 单位:农行大连市分行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策略
摘要: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资产质量显著改善,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仍较低,不能有效防范和管理风险。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培育优秀员工文化,妥善处理不良信贷资产,融资体制创新,加强外部监管措施。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行策略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来决定信贷业务的规模的大小,并承担相应的信贷风险,通过对信贷业务进行管理来保证商业银行资金能够稳健运行、合理的周转,达到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目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流程一般是先识别风险,之后对风险的进行计量,然后检测风险,最后通过相应的策略控制风险,常用的策略有:风险分散策策略、风险对冲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规避策略和风险补偿策略。
1.1风险分散策略
“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形象的描述了风险分散策略的原理,通过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保证所有的鸡蛋不会一起损坏,具体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的一种策略。例如马柯维茨的投资理论认为只要投资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不完全正相关,那么投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预期收益率的资产就能起到分散并降低风险的作用,从而使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消除,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1.2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一般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消除潜在资产损失的风险,而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的资产或金融产品。风险对冲可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为市场对冲和自我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对冲,而后者是指商业银行借助收益率具有负相关关系的业务组合进行风险对冲。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冲策略对其有效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衍生品风险以及股票风险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1.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一些合法的经济措施或手段将风险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可以是购买某种金融产品,也可以是采用一些合法的经济措施。风险转移又可以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其中保险转移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购买保险,缴纳保险费,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的一种措施。保险转移后如果商业银行发生风险损失时,承保人会给商业银行一定的经济补偿。非保险转移通常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是会要求有人为借款人提供担保,如果发生信贷风险,则由担保人承担相应的贷款本息和,以担保和备用信用证等方式将信贷风险转嫁给第三方。
2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行长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职能于一身,难免为业绩进行高风险投资。内部审计不独立,人员多有行长任命,由行长领导,对高级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第二,营销职能与风险管理不独立,客户经理既做信贷业务又进行风险管理,出于自我利益可能会与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出现道德风险;第三,信贷风险流程过于繁琐,层层逐级报告,效率低下,不能及时地管理风险。
2.2信贷风险集中
将信贷资产过度投放在某些行业与重要客户身上,一旦出现风险,便会引发一系列危机,轻则破产重则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混论,引发公众恐慌,破坏社会和谐。我国商业银行集中的信贷风险主要存在于区域、行业、客户、存款结构中。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
3.1优化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把原先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分布在各分支机构的数据库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成为大规模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包括应用体系结构的改造、数据模型的重新构造等。同时,全面整合会计系统中的信息,两个系统要链接好。会计系统中记录的放款、利息偿还、贷款账户资金变动情况等信息能自动同步到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同时信息系统中的记录更新时也要同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保持两者信息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实行信贷业务的贷前检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中检查、贷后监督等环节都要做电子化记录与管理。
3.2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偏好。奉行“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的原则,确立稳健的风险偏好。其次,提高信贷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竞争的加剧,唯有开发人性化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与全程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形成自己的稳定客户资源,提高竞争力。信贷产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客户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在为客户提供信贷产品的同时,更要展现人性化的服务,充分尊重顾客。同时要对客户进行回访,反馈他们对贷款产品的评价,以更好的完善产品。最后,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的传承。
3.3改进不良贷款处置方法
根据分支机构之间信贷资产质量的悬殊差别和不良贷款状况的巨大差异,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划分类别、差别管理、统一调控、整体推进”的分类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面对不良贷款在机构之间的差距及其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潜藏的深层次风险将逐渐暴露,并可能成为银行改善信贷资产质量乃至实现改革与发展目标的阻碍因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不良贷款比率高低不同的分支机构需要实行分类管理。主要是依据各机构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经营目标与考核要求,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清收处置策略,引导分支机构调整业务定位,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昕.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的行业思维[J].现代经济信息,2014,(03).
[2]伍铁林.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1).
[3]于娟娟.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启示与借鉴[J].管理观察,2013,(21)
[4]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
作者:叶涛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
摘要:
当前,信贷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的开展需要依靠物权法、担保法与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保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法律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若要有效规避信贷法律风险,增强风险管理,就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即合同规范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策性风险。又在此基础上从合理运用《物权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治理结构等方面,探究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措施。希望以此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律防范;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在这种时代形势下,我国金融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商业银行若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根据时展要求,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而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对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若要增强商业银行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就必须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而建立商业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
1.流动性风险
调查显示,当前定期存款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比重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却逐渐上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致使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就存款方面来看,储蓄存款的比例变化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储备较为不利。就贷款方面而言,自上世纪末我国短期贷款的比例就逐渐下降,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上升。综合以上两方面情况,我国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与中长期存款的比率已经超过流动性监管指标。
2.合同规范性风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借款合同缺乏规范性,操作程序方面也存在一些漏洞。实践表明,在司法过程中,借贷合同格式条款时常存在歧义,有时还存在限制债权人权利和家中债务人义务的条款,这显然容易引起合同纠纷。此外,一些商业银行的贷款合同在填写过程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借款用途、还款期限、约定利率等方面都存在约定不明的现象,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对合同信息真实性缺乏有效核查,导致合同存在规范性风险。
3.政策性风险
近年来,我国对部分增长过快、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了适当调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更加显性化。尤其在受宏观调控影响且贷款较为集中的企业,极易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若这些企业在进行前期资金投入后又受到宏观调控,就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也会成为风险承担者。例如,当前投资热度较高的房地产、水泥、钢铁等行业,其投资资金中仅有30%左右的资金为自有资金,剩余部分多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受到政策影响停建或缓建项目,就会使银行投入的资金成为不良资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若要控制信贷业务风险,商业银行就必须增强贷后管理,防止挪用资金,控制资金的用途、流向在贷款前后保持一致。尤其对于大型项目,商业银行还应当增强监督和项目跟踪,根据项目进度逐期发放贷款。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对贷后管理较少涉及。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另一方面要安排专人进行调查和走访,深入企业了解贷款的用途。尤其要重视企业的股权变更、关联交易等情况发生的时间。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当关注债权时效管理,尤其要注意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方面的法律规定。
2.合理运用《物权法》
根据保障差异,信贷主要分为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而《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则保障了担保贷款、抵押款的偿还。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合理运用《物权法》。首先,《物权法》明确规定,不动产登记后方能生效,规范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认为登记的错误,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物权法》规定,若当事人另有约定,则允许债权和抵押权不一并转让。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抵押制度不够完善,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比如保理、证券资产化等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而合理利用《物权法》的上述规定则能够有效回避抵押变更登记等障碍。
3.完善治理结构
首先,应当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加强国有银行内部人员管理体制的制度化、商业银行资产产权结构的规范化、国有银行结构体系的法制化,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其次,应当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依据《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严格规定商业银行的权力分配,进而实现股权分散化。并健全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以防止董事滥用职权。
三、结语
总之,商业银行作为货币经营企业,时常面临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若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进而构建稳定的金融体系,增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郑艳丽,刘金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刘丽丽.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法律控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
[3]蔡玉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财经信息.
[4]俞海娜,张鑫.城市商业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4.
[5]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李子彦 单位: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金融体系的总枢纽和信贷中心,为国民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供需平衡。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路径
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推进,银行潜在信贷风险进一步显现。截至201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年末不良贷款水平达1.67%,信用风险管控压力加大。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缺乏
创新利率市场化使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的发展和盈利模式随之发生质的改变,综合化经营和产品创新加快,信贷风险随之而来;人民币国际化使我国汇率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增加了信贷风险的管理难度。在国内外经济增长压力加剧、金融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但由于银行自身约束,信贷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化解等方面还依旧处于传统方式,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二)未制定合理风险偏好
从部分形成信贷风险的银行经营机构的情况来看,这些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信贷风险,使得业务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收益明显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忽略掉的信贷风险逐渐显现出来,并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为了处置信贷风险,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以及财力等成本,导致后续待发展业务的发展空间被挤占,业务进一步萎缩,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使得银行的效益下降、自身发展受阻。
(三)缺乏专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
信贷风险管理对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复合的专业型人才。近年来银行大量从业人员,大部分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从业人员大多缺乏工作经验。一方面信贷调查岗人员实务操作不熟悉,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信贷风险,隐性信贷风险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和信用审查岗从业人员流动快,队伍不稳定,信贷风险管理缺乏创新性和连续性,创新驱动信贷风险管理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专业的信贷风险管理队伍还很弱小,尤其是既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又能熟练运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匮乏。
(四)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缺失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人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忽视风险管理,存在重贷轻管的思想,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会对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及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检查、监督,这就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到位,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贷前对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忽视贷款潜在的风险。长期以来,从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看,信贷风险管理只停留在口头和制定制度层面上,形式大于实质,落实少;制度规定多,执行少。信贷风险管理没有入心、入脑,员工被动接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没有真正形成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
二、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路径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责任制,组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政策,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银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确保政策体系科学、有效。加强各类风险管理工作,听取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专题报告,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对本银行风险水平、风险管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并及时处理面临的各种风险。二是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充分体现分层管理原则。对全面风险管理所涵盖的各项风险进行差异化管理,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评估的程序和方法。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责任制。建立健全充分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落实内部控制责任,促进制度的有效落实。实施经营业绩与风险内控的双重考核,加强内部控制基础建设等方面的考核与问责。
(二)合理确定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应该主动经营风险,妥善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将有效控制风险作为一道红线,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在支持业务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风险,实现前、中、后台统一的风险偏好,密切配合、加强互动,做到科学管理风险、积极缓释风险。
(三)培养信贷风险管理复合型人才
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如果一个良好的信贷管理体制没有相匹配的人才,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只是一句空话。要真正把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是银行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是有效防范信贷资产风险,使之在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应通过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灵活采用轮岗交流、组建项目团队等办法,让岗位找到最合适的人,让人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更多地为员工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
(四)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风险管理因素在业务经营活动中的约束和传导。树立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统筹兼顾,既注重防范自身经营风险,又严密关注外部风险传染;既积极处理局部风险,又高度重视整体风险。做到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兼顾,表内与表外风险并重。
参考文献:
[1]黄明刚.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前沿,2016.(4).
[2]向国州,吴玉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以A行为例[J].企业导报,2016.(8).
[3]郭志宏.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长沙大学学报,2013.(1).
[4]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
作者:马慧敏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第五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大。而且日益增大的交易额和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使得商业银行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变化和形式。仅仅依靠政策性风险防范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和发展。拥有较强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是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金融危机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考验和压力也不断增大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压力也加大了。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信贷管理,它对于商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较强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研究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商业行业信贷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及其特点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指的是在银行的各项经营及管理中由于多种多样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银行的预期收益面临损失的可能性。狭义来看,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借款人违约而没有及时将贷款偿还而导致银行资金的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主要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风险的发散性,即信贷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信贷业务而且还会对存款、中间业务等其他一些相关的业务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风险具有隐蔽性,即有些情况下风险是由于被隐藏或者被掩盖所造成的,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揭开风险的面纱才能发现真相;最终,风险可以控制,银行通过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可以对风险进行预先的识别和判断,并可以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的补救,实现对风险的科学掌控。
(二)信贷风险的成因以及分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分类。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大类。所谓市场性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这是由市场条件以及技术条件发生改变而引发的一系列风险,这种风险会造成企业微观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企业无力偿还贷款;非市场风险指的是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是由团体或个人的行为所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指由于银行自身管理问题所造成的客户违约风险;而自然风险则是指因自然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本息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战略
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持续上升的问题已经成为银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的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落后产能的淘汰等外部大环境的因素,也有银行风险管理的自身原因,因此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战略意义重大。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前瞻性就是信贷战略布局要对于未来金融市场有所预计,使得战略能够顺应未来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全面性要求战略必须要以大局为重,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对信贷结构性风险要严防死守;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最终的战略应该着实可行,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风险管理的基础夯实。
(二)完善信贷监管机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是资产质量问题逐渐暴露,资产质量的恶化令人担忧,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监管提升资产质量的要求迫在眉睫。从银行内部管理看,建立完善的信贷监管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是设立银行内部的专职监管机构,并构建各层级横向的和银行内部纵向的分工明确的监督检查网络,有计划、有重点、有方法地对信贷资产风险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其次是增强科技引领,运用信息化的方式,提高非现场监控的占比,将现场监督检查与非现场监控两种管理方式有效结合,减少现场检查对分支机构的影响,提高检查的效率,增强检查的实施效果;再次是要对信贷人员建立明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此来约束信贷人员不规范的业务操作,避免为银行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乃至引起声誉风险。
(三)构建信贷风险组合管理体系
信贷风险管理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和单笔业务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层次的需求。在数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量化管理以及组合风险管理模式对于未来的商业银行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这种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全过程,一方面通过对大量银行业务数据的计量以及分析,站在资本的视角衡量风险在业务领域和业务区域的分布情况,定位管理的薄弱环节,最终实现对银行有限管理资源的科学有效分配,实现管理成本的合理节约,将风险管理的重心放在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在银行既定的风险偏好下,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模式,对银行的整体资产和各项业务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一种有弹性、抵抗力强的业务和资产组合。
参考文献:
[1]薛顺,屈小爽.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浅析[[J].金融财会,2010.3.
[2]徐田田.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1.8.
[3]杨志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张同健.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研究.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
作者:宋志鸿 单位:哈尔滨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