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融资机构的信贷风险操控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
2008年底,中央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台了4万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中央政府只投资1.18万亿元,其余的2.82万亿元由地方政府配套实施。但地方财政收入并不能满足这部分的支出需要,为完成大量的资金配套任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随之应运而生,由开始的省级政府向市级、县级政府扩展,随着融资平台向市县级不断发展,平台债务规模也随之快速膨胀。
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贷款规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口径,各方的统计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出入。据中国人民银行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末增长25%以上。融资规模方面,据审计署的报告显示,2008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仅为1.7万亿元,但到了2010年末,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到10.7万亿元,增长了6倍有余,其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元,占全部债务余额的79%。2011年初,银监会开始严格控制新增的平台贷款数量,2012年更是明确提出全年平台贷款总量只减不增,因此尽管2010年以后没有平台贷款的确切数据,但是平台贷款在2010年达到高峰期后应该呈现下滑趋势,据有关媒体透露,截至2012年3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下降3.6%。不过,平台贷款余额的下降只是表面现象,地方平台公司的实际偿债压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缓解。2011年7月,审计署统计显示,2012年将有1.8万亿元的地方平台债务迎来偿债高峰期,占到全部地方平台债务的17.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迅猛,但其融资方式却相对单一,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大量的负债都集中在商业银行。图1显示了2012上半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从图1中可以发现,截至2012年6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台贷款余额为1.96万亿元,占全部平台贷余额的24.8%,全部银行贷款占平台贷款的79%,可见银行信贷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融资方式,而且商业银行也将大比例的信贷资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集中。
政府融资平台的内生逻辑
由于平台公司债务有地方财政做支撑,商业银行初期对其风险程度的警惕意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的平台公司贷款不率逐渐上升,为应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平台公司贷款的监管力度,对其中赢利差、信用等级低的平台公司加大了审查力度。为了便于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对赢利差、信用等级低的平台公司实行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我们引入如下假设:
(一)申请贷款的所有平台公司每笔贷款的数额为M(M为一常量),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成功概率P,可获得的项目运作净收益率(扣除贷款利息等相关成本后的收益率)为r,P服从[0,1]区间上的概率分布,并且f(P)和F(P)分别为概率P的密度函数和概率分布函数。
(二)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准确了解每个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具体风险程度,因此,假设银行知道给定贷款等级中所有平台公司具有相同的净收益均值X(X为一常量);根据假设(2),有如下关系成立:(1)式表明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成功概率P与项目运作净收益率成反比,这符合经济学所描述的“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的理论。此外,平台公司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因此,只有当r≥i,即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时,平台公司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当r≥i时,结合(1)式可得,只有当P≤P*,平台公司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
平台公司只有在取得贷款后,才有可能去运作项目。因此,平台公司能够申请到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记为P)应考虑[0,P*]区间的概率分布情况。由此可得:(3)式说明,平台公司能够申请到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仅仅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减函数。即银行的贷款利率越高,平台公司能够获得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就越低。也就是说,银行的贷款利率越高,获得贷款的平台公司的平均质量状况就越差,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下面,我们考察商业银行期望净收益的内在状况。商业银行的期望净收益不仅取决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取决于平台公司还款的概率。由概率理论可知,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等于平台公司没有发生违约时的利息收益与平台公司没有发生违约时的平均概率的乘积,即为:
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由于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信用等级不够高的平台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以运作自身项目,所以商业银行建议构建以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平台担保,中小公司集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应对由于信贷配给造成的信用等级不够高的平台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的现象,具体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根据图2所示,虚线框中是以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平台担保,中小公司集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中小公司做一级担保(显性担保)。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为融资平台做二级担保(隐性担保)。鉴于有两级担保,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提出融资要求,商业银行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融资平台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后,按项目规划将贷款分配到各中小施工公司。
各中小公司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分配的任务,最后将项目所得以现金流的方式回笼,向商业银行支付贷款本金和利息,余下资金根据项目任务的多少分配给各中小公司。由于融资平台往往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盈利性差的项目,很难有足额的现金流来支付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需要地方财政的补助。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担保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六大类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作为债务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盈利性差的项目,其自身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需要地方财政资金的补助来偿还贷款本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着过度融资的现象,其资产负债率较高。然而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地方财政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2012年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高峰期,所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二)担保风险
担保风险分为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承担的一级担保风险和地方政府承担的二级担保风险,其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或龙头公司无法履行担保时所做出的承诺。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作为一级担保方,往往利用其自身的信用为中小公司提供担保,然而受制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当项目出现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难以按期偿还贷款时,它的担保就不能发挥作用。这时就需要地方政府的二级担保,然而地方政府的担保通常以政府承诺、财政担保等形式存在,并不具有法律效用,商业银行在追偿贷款时,处于不利的位置,其面临的担保风险也不可忽视。
(三)道德风险
由于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详细有效地了解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负债状况等,同时也无法了解平台的负债情况和还款能力,更难以对贷款用途进行有效的监控。当商业银行贷款给融资平台时,平台内公司往往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出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举措,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按期收回所贷款项。同时,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考虑,隐瞒平台内公司的真实状况,为融资平台做出地方政府财政还款的担保。鉴于地方政府和平台内公司的合力隐瞒,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使用周期长的特点。由于有地方政府作担保,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往往比较淡薄,据统计,绝大部分的平台贷款都是长期贷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失衡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变大。
(五)市场风险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土地市场价格之间息息相关,大部分平台贷款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而土地市场价格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因此土地市场价格对平台贷款的还款影响巨大。同时房价和土地市场价格之间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土地市场价格也将下跌,这将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降低,进一步打击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给商业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
(六)政策性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二级担保,因此具有较强的政府背景。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贷款,面临着较大的政策性风险。由于所贷款项主要投资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较大。一旦宏观政策或地方政府发展思路变动,商业银行所贷款项将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而且商业银行贷款具有行业集中度高、期限长、款项数额大等特点,其面临的政策性风险极其突出。
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针对上述六类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需要从自身出发,通过发现风险、研究风险、规避(解决)风险的风险管理流程,不断提升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对此,本研究给出如下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识别能力
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首先要明确平台贷款的主要业务和重点环节,从而识别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显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针对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识别引起这一风险的关键诱因,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指标来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二)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预警能力
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平台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历史经验及发展状况确定各风险指标的预警阀值,接着运用合理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各风险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等级,最后用信号灯来显示信贷风险的状态。根据上述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应对所面临的平台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处置能力
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方式一般可分为资产置换、资产拍卖、市场操作和自身核销等四大类,其中资产置换和市场操作是主要方式。商业银行的资产置换以土地、现金、专项贷款和房地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实物资产置换为主要形式,市场操作是通过资本市场操作将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此外,资产拍卖和自身核销也是商业银行采取的常用方式。这些方式相互作用,共同为减小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发挥作用。
(四)建立贷款评审机制
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评审机制。首先,逐步构建标准化、精细化的平台公司评级体系。通过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有机结合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平台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其中财务因素中运用现金流评估法估计平台公司还款的现金流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信用等级;非财务因素主要考虑平台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人事关系和信誉等。其次,有效建立基于评级体系的信贷授权与审批机制。根据平台公司经营特点和实际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将信用与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基于评级体系的信贷授权与审批机制。最后,商业银行针对建立的贷款评审机制,采取从严从紧的原则,防止产生审核松懈等影响贷款评审机制运行效率的现象。
(五)建立银团贷款模式
银团贷款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贷款模式,已经被我国商业银行采用。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资金额大、贷款期限长等特点,银团贷款模式不仅能满足其融资需求,节约交易成本,还能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说,银团贷款有利于识别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改善信贷结构,减少银行间的恶性竞争。针对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形成银团贷款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和缺少成熟的市场参与主体等的现状,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加强银团贷款的风险管理,建立银团贷款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尽快完善银团贷款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二级市场。
(六)推行商业银行平台类贷款资产的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金融创新。针对融资平台自身负债率过高、担保承诺有名无实、对土地升值依赖过大、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多头借贷、违规挪用等现象,资产证券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密切关注基础资产,加强动态管理。2.筛选优质单项资产,巧妙进行多项重组。3.发展专业担保机构,综合运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
(七)建立银保协作机制
构建适合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保协作机制是解决商业银行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这里银保协作机制的“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而是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担保公司区别于一般商业性担保公司,它有政府作为强大的后援,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情况时,由于银保协作机制的构建,商业银行自身受到的损失将大大减小,而政策性担保公司凭借强大的政府援助,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危机。
(八)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监管职能
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金融办)作为地方机构深入改革的产物,在没有中央统一要求和号召下,其建设自发形成了一股潮流。随着金融办的不断发展,其关键是强化组织协调能力,寻求金融发展的突破口,建设完善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规划建设好金融聚集区。同时应充分发挥金融办对融资的监管力度,防范融资平台出现道德风险,使商业银行能够规避风险,避免受到严重的损失。
作者:顾海峰孙赞赞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