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贷风险防范中信息不对称范文

信贷风险防范中信息不对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贷风险防范中信息不对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贷风险防范中信息不对称

在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需求方所占有的市场信息远大于货币资金供给方所拥有的信息。这种资金供求双方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性质导致了两种结果:其一为交易发生前的逆向选择;其二为交易发生后的道德风险。

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相当脆弱,银行中不良资产数量很大,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造成信贷资金不良率过高的原因有很多。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极为严重,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企业债券市场萎缩甚至濒临消亡,信贷市场出现所谓“惜贷”现象。论文百事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获得贷款后往往从事风险较大的投资和合同之外的经营活动,它极大地降低了债券购买者的资金的安全性,从而更进一步的促使“惜贷”现象的发生。

一、我国银企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商业银行的产生是企业交换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企业资金运动是银行信用活动的基础。反过来,银行信用是企业资金运动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1、从企业行为与银行行为的角度来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需要借款时,总是千方百计套取银行资金,对各种不利消息,想方设法地隐藏起来;到了还本付息的时候,又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躲避银行债务。银行要得到被隐藏的不利信息,成本非常昂贵,甚至根本没有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借款人一般会通过表内和表外两种手段来粉饰会计报表,美化企业形象,银行依然面临对企业偿债能力判断失误的风险。

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结构一元化,银行产权主体的虚置和产权约束不力是长期以来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内在根源,而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承担许多社会责任,行政干预问题严重,极大地阻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经营者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收入分配和劳动用工制度僵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当经理人利益与其所有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内部经理人的利益总是优先得到保护,破坏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原则,也提高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国有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信贷关系。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我国最想取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企业往往是最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损失的企业,二者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银行出现“惜贷”。这也就是信贷交易发生前的商业银行“逆向选择”行为在信贷交易发生以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手段,难以督促企业按交易约定的内容行事,企业有可能从事商业银行所不愿看到而有损商业银行利益的活动,如企业用信贷资金炒股、进行高风险的房地产投资、借改制之机悬空银行债权等,这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面临的企业“道德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权利与责任不对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问题,即信贷人员在信贷决策中没有多少决策权但却要承担信贷损失的责任;信贷人员的个人收益与其他业务人员没有多大的差别,却要承担信贷资产损失的巨额风险,一旦出现资产损失就要扣减个人收入。这种情况加剧了我国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负外部性是:社会信用秩序混乱,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大,从而有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出现挤兑行为,从而损害广大存款人利益,并因挤兑的传染性而殃及其他健康银行,最终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退出金融市场。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现代企业不再是一个单一结构的经济组织,而是多个经济单位的联合体。最具时代特征的是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组织形式。企业的这种复杂组织管理特点和生产经营关系使得银行难以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资金流向,客观上造成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上可见,银企借贷关系中银行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容易受不对称信息的蒙蔽而发放贷款。由于借款企业真实的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状况并没有像报表般的美好,就给银行本息的安全回收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借款人和担保人在报表上显示的非凡实力当要履行还款责任时,却发现经营困难、债务重重。关联企业的之间的相互担保,容易造成连锁反应,由于风险未有效分散至关联体外,一旦发生风险,银行贷款担保形同虚设。有的关联企业从股权结构上很难判定其内在联系,这就形成了债务防火墙,一旦发生债务纠纷,其他关联企业不会受牵连,银行就会“冤有头,债无主”。企业强烈的扩张欲望也使集团公司多头投资,其往往侧重于投资收益率而较少考虑现金流量,一旦某一项目发生问题,其注入的资金无法及时抽回,将迅速导致整个集团的资金链崩裂,使其经营陷入瘫痪。正常的贷款陡然成了坏账、烂账。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管理,上收了信贷管理权限,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优质客户,这样又出现了所谓“信贷集中”现象。大量资金用于少量贷款项目,造成信贷资金使用浪费,同时还会造成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过高,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另外,银行会因此过于谨慎,不能找到足够多的借款人的情况下,便会出现资金闲置,社会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

二、在信息不对称下减少银行贷款风险的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把打击欺诈放到重要地位。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通过立法强制借款人向银行披露真实的、全面的信息,政府应对借款人作为信息优势方利用信息优势对银行隐瞒真实信息的行为进行足够的处罚。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可以增加信息不对称环境中借款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本,减少欺诈的期望收益,有利于缓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增加贷款的能力。

2、完善信贷制度安排。信息和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制度经济学认为:信息功能是制度的两大功能之一。完善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3、依靠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扭转信息劣势。首先,严格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评估人员负责贷前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贷款审查人员负责贷款风险的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贷款发放人员负责贷款的检查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其次,积极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贷款五级分类法是根据贷款质量或贷款内在风险的高低依次将贷款划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五大类,而这个分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收集和处理借款企业信息的追踪了解,强调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强调现金流量分析,有利于银行加强贷后检查与监督,避免银行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新晨

4、通过银企之间的借贷博弈谨慎接受客户。银行与企业发生信贷关系,并不是一次性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企业往往会偏重与追求长远利益,既可以通过长期良好的合作争取到银行的信任,以建立长期的信贷关系,也可以通过长期真实信息披露来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在信贷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声誉。

5、加强银行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首先,同业之间应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做到客户信用等级共享。其次,积极推广银团贷款模式。因此,必须加强同业间的合作,按照风险分散化的谨慎性原则采用银团贷款模式。最后,必须改善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尽快着手全面构造商业银行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算支持系统”;建立涵盖银行各项业务前、后台全过程的计算机辅助操作;建立业务调查、执行和资金划拨的联动制约关系和权限控制;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

三、总结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关键调整时期。作为国民经济血液的金融业,其改革的顺利与否将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是否能健康运行。对于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应当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尽量保证金融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国有银行也应从多方面入手,加速公司化进程,提高抗风险能力;企业也应遵守市场竞争规则,在实质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缓解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