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市枯萎地景观再生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青年群体作为不断涌入城市中谋求发展、建设的族群,居住状况往往不容乐观,他们的居住、生活、创业等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热点。此外,城市发展进程中被淘汰的旧工业逐渐退出城市中心区域并出让土地,地产开发机构在此契机下不断调整住宅产品模式,以满足年轻群体对住宅、生活空间的需求。基于此,文章以南宁市化工厂改造为例,结合商业地产景观模式,探讨了从城市废弃地青年社区的改造,以互动、交往及经济效应景观为视角,实现了城市废弃工厂从消极到积极形态的优化过程和改造策略。
[关键词]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提高了就业门槛。加之物价不断攀升,生活压力逐渐加大。刚从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族群在生活、工作上基础较差,因而对增加收入,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较为迫切,如调查图显示(图1)。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年群体外出工作的目的多为“增加社会阅历”“学习科学技术”“体验城市生活”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外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占常住人口总数的50%左右。青年群体居住方式有两大主要方向:租住城中村、城乡结合区住宅。这类出租屋流动人口大,多为自建房屋,生活环境、治安状况存在隐患,但租金相对便宜。部分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家庭支持在市区附近购置单身公寓,也因受限于场地资源,缺少康体运动、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空间。基于此调查环境背景,改造基址定于广西南宁某废弃工厂旧址,以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青年为受众主体,确定从城市工业废弃地到青年社区的改造主线。改造进程中,从使用需求和行为特性等方面入手,以提供青年群体活动地和过渡性居所为目的,并结合地产模式,利用旧厂区遗留建筑及设备骨架,整合资源、优化景观模式,实现现代空间中青年群体居住问题与城市工业遗留地二次利用的双赢效果。
一、改造设计前期分析
1.选址概况分析改造区域前身为国有企业,位于南宁市江南区亭洪路80号的工厂内,距南宁市中心商圈约5km。原企业主要经营建筑、安装、化工、设备等产业。厂区东北侧面朝10+1商业大道、城市居民区及学校,附近有南宁自来水厂、机械厂等几家大中型企业。该地块地处南宁市江北区,针对改造主题选址于此,具有一定的优势:毗邻城市商圈,道路交通较为便达。相对于江南区来说,物价及消费水平偏低,这些条件都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群体的生活基本需求。2.存在问题分析旧厂址有正门和货运门两处入口,现两门景象萧条,步行时间在10min左右;周围闲置设备多,建筑年份长,红砖搭建的建筑墙面部分脱落,周围堆放大量废弃管材纵横交错,阻碍交通;因年久失修,厂区北侧硬质空间如废弃钢架、地面铺装已被损坏,厂区西侧软质植物景象混乱,缺乏管理,杂草丛生(图2)。3.改造定位分析厂区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某种程度上记录着南宁市工业的发展和变迁历程。改造定位在体现地域文化、满足青年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强化原有建筑轮廓、丰富立面景观,开辟活动与交往场域,实现新旧景观在面貌上的共生与再生,并实现以下改造措施:原厂区建筑、设备结构上的修复、形态上的优化;增设新元素、新空间,实现与青年社区形态的有效连接;体现青年群体特色,开辟互动、交往性景观空间;结合商业居住模式,打造具经济效应景观空间。
二、青年社区景观及管理模式优化
1.互动、交往性景观的优化《马丘比宣言》提出:“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应这一现实。”互动与交往景观是指以人为主要实践对象,在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包含人与景观、建筑、空间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发生物理的、情感上的互动。公共空间的互动性景观是现代设计的主要趋向,现代都市的居住场所被理性地分割成规整的居住单元,人与人的交流,受限于各种既定空间。城市工业废弃地,属于公共空间的消极形态。在景观优化过程中,应适当增设参与性景观,弱化区域边缘,提升人之间互动、交往的频度与质量(图3)。图3互动关系示意图2.共建及管理方式的优化从城市废弃地到青年社区的转型,应完善社区经营管理模式,体现景观促进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1)资源共享青年群体可通过社区平台实现生活、学习及就业资源的共享,互惠互利。可在社区内建立教育培训中心,针对特殊群体组织开展就业指导、技术培训、文化补习,提升社区范畴内青年群体的整体素质。(2)促进就业青年社区租赁形式以面积作为计价标准,青年群体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居住面积,如单人胶囊公寓、套房合租等形式,同时为创业青年提供较廉价的LOFT形式的办公住宅,提高创业积极性,缓解创业初期资金压力。
三、改造策略与效果
改造方案从提供空间利用率,满足对青年群体的住宿要求等方面展开设计,优化后空间结构分为“两核”“三区”。即重新梳理的厂区道路的脉络,消解原有生产生活环境混乱的问题。植物造景方面,实现对遗留资源的再利用,保留本土植物,加强立面绿化,改善工业废弃地萧条的氛围。1.共生——空间组织改造设计以原有空间构筑物框架为结构,保留“工业、机械”等元素,结合设计主题,实现结构上的共生;空间布局明晰,色彩块面处理体现青年群体积极、跳跃的精神(图4、图5)。重新整合后的区间分为三部分:学习、科普区;互动交流区;娱乐休闲区。分区整合后,空间结构得以优化,风格更为明确。2.衍生——功能分区改造设计在功能分区上,满足青年群体住宿需求,同时考虑景观的实用性,增设休闲、交流区(图6)。(1)交流区中,原交通主道转化为运动、休闲区功能,把青年的活动从室内和建筑附属空间,引向户外,增加会面几率,不做“宅屋族”。(2)学习提高区,运用简单、沉静的铺装样式与颜色,搭配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形成半围合空间,并结合微地形,实现富于变化的景观景态。(3)社区内广场空间,明快的色彩块面用于铺装地面。(4)调查中显示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缺乏运动空间问题,社区中除了场地不足、活动设备不全外,损坏设施没有及时修复也是主因。在运动广场设置球类、滑板、音乐舞台等活动空间,符合受众主体活动特点,满足了青年积极热情的情感释放与归属。3.再生——景观节点改造设计改造后的景观节点在串联场所的同时,展示了空间独特的功能性。节点景观围绕构筑物集中在交通主道上,可达性较强,观赏内容灵活多变。(1)宿舍空间改造效果宿舍原为工厂生产车间旧址,场所面积大、空旷,缺少依托感与安全性,私密性不强。空间改造在满足功能和审美需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集体宿舍区整合建筑各层空间,设置出入口,放置可自由移动的吸音板分割个人空间,按需求形成大小不一的房间。在建筑立面较单一的空间,突破原有形态,增设玻璃楼道,方便楼层间的联系,从通达性上打破原有的连接方式,摆脱传统集体宿舍较规整的形态,以多元的手法丰富空间的视觉感受。顶楼以各出口为基点,用流畅的曲线相互连接,结合红色铁皮与防腐木分隔出屋顶花园,配以较为低矮的鸡蛋花、香茅、萼距花等景观植物。在不阻碍观赏视线的前提下,创造软性半封闭空间,使整体空间感受趋于宁静、愉悦。(2)存储罐特色改造存储罐作为原工业废弃设施,因其体量大、形式单一,改造过程亦存在挑战。如内部空间较为狭窄,外层结构较单薄、不牢固。综合考虑现场情况,将几处有代表的存储罐进行重新设计,从内加固外层较为单薄的结构;中部建立几个存储罐间的观景连廊;以彩色玻璃为立面装饰主要材料,丰富建筑色彩;结合周边景观,提供临时的休息或游憩场所。这些改造及优化手法大大增加了原罐体的观赏性、趣味性,亦能感受到不同色彩的视觉冲击。(3)运动空间预留大面积的运动场所,视野开阔,干扰因素少,满足需要大面积场地的特殊活动,让更多青年发挥自己的特长及创意,设计游戏、活动,充分参与到场所活动中,使之成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运动空间中使用易于取材、成本较低的沥青、塑胶等材料,建造指标性运动场所,如滑板场、音乐舞台等,满足青年群体热衷于冒险、艺术等运动项目需求;分隔墙上涂鸦抽象图案,为爱好足球的青年提供训练的小场所。(4)价值农场在青年社区的园林边界空间整合闲置空地,以砖砌围墙逐级搭建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种植块。青年们可在闲暇之余栽培自己喜欢作物,同时提高绿化率。打造社区内价值农场,劳动的同时激发正面能量,引起思考,用实践劳动美化参与者心境,更好地体现场所空间互动与参与性。
四、结语
城市工业废弃见证着城市的工业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是特殊时期内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现内容,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废弃地转化为青年社区的设计中,通过保留与再利用、生态优先、修复完善、科技参与的手法,把景观改造设计的理念定位为共生、衍生、再生。“共生、衍生”是指对废弃场地原有元素、材料的整合,如一些烟囱、厂房、生产设备的再设计,重现城市工业面貌,体现城市基础文化。“再生”是通过对厂区环境、空间、景观元素的系统的再设计,使得整个厂区的植物景观能够得到恢复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尚晓茜,霍博.常规型旧工业建筑的改造[J].城市问题,2006(3).
[2]郭冠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与更新规划——广州水泥厂改造与更新规划构想[J].规划师,2007(8).
[3]董观志,梁增贤.RBD对老城区功能改造的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8(7).
[4]王崇杰,房涛,王宜周.旧有工业建筑成功改造案例解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5).
作者:孙启微 梁园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