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研究与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应用型投资学本科专业为例,对学生“岗学结合”在学综合评价体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分析发现当前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过于依赖于教师、评价结果表现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应当建立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学生综合能力;构造多元评价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分数和文字两种形式传递评价结果;鼓励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引入综合评价机制,发挥综合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岗学结合;综合评价机制;投资学
当前,对于应用型金融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有的研究主要从课程体系规划、专业技能培育、实验实训课程导入、能力素质塑造等方面开展研究,且研究的成果大多数被应用于实际的学生培养改革实践中。同时,也有部分研究也结合金融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重设与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开辟了校企合作、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为新时期应用型金融类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开辟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课程占比下降的满意、学生实习实践渠道的拓宽,以及就业率的大幅提升等等。在肯定已有成果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一些与这些改革初衷不相符合的现象。以福建省某高校应用型投资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95%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在金融投资领域实现顺利就业,但后续的离职率却相当高,频繁跳槽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部分学生在若干年后完全离开金融行业。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个困惑现象,就是在学期间对以未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根本要求存在困惑和不解,表现为: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系列课程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能理解这些要求和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何关系。也就是说,已有的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模式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不能完全“落地”的问题,体现在学生在面临这些新型的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学习场地时,短期感到模式的形式新鲜、中期感到课程学习乏味、长期学习思维退回旧式模式。因此,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执行层面入手,以应用型投资学本科专业为例,建立一个结合实际要求的全方面真实评价学生能力的方法体系,并据此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有助于学生更早适应当前金融机构的岗位要求和更早开展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在理论上,有助于完善“校企合作、岗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在实践上,有利于充分发挥已有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学生技能和素质培养功能。基于在这两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理论分析
构建完善的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体现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并能够通过信息的反馈使学生在学期间了解自身综合素质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向更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考虑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强调评价学生的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沟通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还要反映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全方位地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情况。
(二)动态激励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一文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们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正是学生在学综合评价体制的原则:应该使每个学生都从评价中感受到肯定和激励,看到自身的亮点,增强自信心。动态激励的目的是避免一锤定音,一个分数说明学生情况,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动态性的评价不断使学生看到自身进步,明确发展方向,激励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模块化评价原则
传统的在学综合评价体制始终围绕着成绩这条主线进行排序分等和选优,仅能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出学生某一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知识应用能力。对于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能力无法从成绩中体现出来,学生不能够通过成绩对主动学习能力、洞察与分析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担当能力等进行认识,分数也无法对于个人需要查缺补漏的环节起到指导性作用。模块化评价原则可以丰富学生在学综合评价体制,通过分模块的形式,评价结果展现出学生课程知识掌握程度、主动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而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知,对未来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即指建立的在学综合评价机制能否实施,能够应用推广到实际的学生在学综合评价体制中去。因在学综合评价机制的设计初衷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有助于学生更早适应岗位要求和更早开展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在评价体制的设计中主要侧重考察的能力是以岗位要求和个人职业发展为导向,选取的指标关注两个因素:第一,是否能够反映出学生金融机构岗位要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相关能力;第二,是否能够“落地”,即在学校中考察执行,最终确定在学综合评价机制。
二、当前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投资学专业为例
(一)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金融改革和创新一体化的推进,市场在当前新型金融生态下对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但同时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通过项目组成员对学生所在金融机构的初步调研,跟踪调研毕业生50名,对毕业生的就业金融机构进行访问。各类金融机构普遍反映,对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基本方面,更多则是看重学生如何将主动学习能力、洞察与分析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担当能力等置于实际工作业务中,并且这在不同领域和岗位间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各类金融机构也特别强调,个人的诚信道德素养也是他们关注的重要素质之一。现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侧重于评价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欠缺对学生素质全面有效的衡量。
(二)评价主体过于依赖于教师,主观性强
当前教育部门对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结合结果考核的要求。项目组以某校投资学专业为例,调研了投资学专业五门专业核心课程、五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从实验实践教学的执行情况来看,当前学生的课程成绩是由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小组作业成绩、随堂提问成绩以及期末成绩加权评价得出,其中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依据课程大纲进行确定,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或40%,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70%或60%。其中教师对于学生上课的认真程度、独立思考程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程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但是这存在考察能力不全面、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主观性强等问题,学生无法通过最终成绩深化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认知,也无法领会对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根本要求。
(三)评价结果表现方式单一,学生无法认知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评价结果主要以分数的形式体现,考试课程通过具体的分数体现学生该门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程度,考查课程通过“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体现出学生的考评结果。学生最终看到的只是一个分数,对于自己某方面能力无法从分数中进行认知。项目组在调研学生考核结果表现方式的过程中,对部分承担专业课课程的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部分老师反映在上课过程中很注重对于学生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堂中的某项课程任务,并由小组各位成员轮流汇报成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但是该课程环节学生能力强弱的最终结果仍是以平时成绩中的某一部分成绩进行体现。学生表示通过小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对于锻炼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所促进,但是哪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以及该课堂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使自己具备什么能力,这些能力跟未来的就业有何关系,今后该如何改善仍表示一头雾水。总体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单一分数的评价结果表现形式无法有效使学生认知自身在应对未来工作岗位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情况。
三、“岗学结合”的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设计与应用———以投资学专业为例
(一)建立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学生综合能力
根据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投资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能为企业筹资、投资设计金融方案,开展投资与现金管理、公司与个人理财,能在金融机构、公司、金融管理部门从事金融投资理财业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以及金融机构的调研结果,为使学生更早适应当前金融机构的岗位要求和更早开展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除了强调专业知识的评价外,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洞察与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担当能力以及诚信道德素质纳入在学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建立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建立的可行性原则,需构建具体指标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第一,从课前预习情况以及学生阅读课程相关教材两方面考察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第二,从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情况以及对金融行业相关事件分析的广度与深度考察学生的洞察与分析能力;第三,从小组完成课程任务情况以及上课期间小组讨论情况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四,从学生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情况以及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第五,从学生是否愿意主动承担小组领导职责以及能否主动承担课程任务角度考察学生的担当能力;第六,从学生是否主动面对错误以及能够坦诚面对困难角度考察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具体的指标有助于教师多方位、有目的、有方向的全面认识学生的能力,并且也有助于激励学生相关能力的自我加强。
(二)构造多元评价主体,学生参与评价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的研究,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规则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在评价体系中引入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规则的方法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可以更主动的认知自己,促进学生对自我能力的积极思考,另外也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评价不全面性的有效补充,提升评价体系应用效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的自评分以及学生的互评纳入到总评中,学生对于自己在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后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洞察与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担当能力、诚信道德素质进行评价。为消除学生对自身评价过高或过低带来的不公平性,在自评过程中设定标准,但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空间,以免过细的标准成为教师评价的变形,影响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能否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可作为考察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的内容之一。
(三)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分数和文字两种形式传递评价结果
根据建立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的动态性原则,动态激励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激励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台大教授周志文也在文章中提出“教育应给受教育者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教导孩子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课程的最终结果纯粹以分数体现无法使学生认知到自己的进步体现在何处,对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情况也较为迷茫。引入文字形式反馈评价结果,将成为分数这种定量评价方法的有力补充。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理性认知和全面认识,看到自身的亮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学习阶段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对于未来岗位的选择和进行职业规划都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前做好未来的就业对接准备。
(四)鼓励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引入综合评价机制,发挥综合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
综合评价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引入课堂,激励任课教师配合完成综合评价机制的落实和推广。通过前期调研小组与任课老师就综合评价机制应用到课堂的沟通,发现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教师工作量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阻碍了教师使用综合评价机制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岗学结合”的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的实施。教师反馈在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上该综合评价机制的意义不大,另外把其他能力量化为期末总评成绩仍然存在难度。
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岗学结合”的学生在学综合评价机制在课堂任务评价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自我评价以及分数和文字反馈方式的结合有助于激励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认真完成小组任务,并且更加明确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另外编制统一的教师综合评价表格以及学生自评表格也是推广和有效应用综合评价机制的有效措施之一。推广在学综合评价机制在课堂中的应用,将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再停留在“岗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思路的形式层面,这一思路和模式彻底落地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过程以及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落实“岗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飞,廉武辉.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创新研究[J].考试研究,2016,(5):98-103.
[2]杜志宏.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与现实架构[J].当代青年研究,2008,(6):53-57.
[3]章清.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内在缺陷与克服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34-36.
[4]潘玉驹,何毅,陈文远.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处理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7):77-80.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托马斯.戈登博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7]张敏姝.努力完善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关于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2),31-35.
作者:曹芳;赖明发 单位:福建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