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四面山旅游景区为例,从对外路网的构建,内部交通的组织,内外转换点的设计三个方面入手,从交通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多段班车式组织方案、景区交通管理方式分为淡旺季两套方案等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游客“快达慢游”的旅游交通品质需求。
关键词:旅游交通;交通组织;快达慢游
0引言
交通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交通,也涵盖旅游目的地景区内部交通。整个旅游出行中的交通体验,是游客满意度评价的主要因素,当前自驾游日益火热,游客对快达慢游的旅游交通品质需求愈发强烈。四面山景区位于重庆西南部,与贵州、四川毗邻,距离重庆主城区130km,距江津城区90km。大四面山区域除了四面山风景名胜区以外,周边还有中山古镇、清溪沟、双峰寺等景点。四面山景区2016年的年旅游接待量为99.8万人次,旅游高峰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峰日旅游接待量达14000人次[1]。现状主要是通过省道107进入四面山景区。未来将可以通过正在建设的江习高速到达景区[2]。
1构建快捷对外通道,形成旅游环线
1.1围绕高速节点,打造旅游环线
便捷快速的对外交通通道对促进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到达景区的方式越便捷,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强[3],游客从客源地到达目的地缩短的时间可以使得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游览,增强“快达慢游”的旅游体验。正在建设的江习高速贯穿整个大四面山区域,多个下道口可以直达核心景区,形成快速的对外通道。规划了多条旅游环线对大四面山区域内分布的各个景点进行串联。旅游环线不仅仅是地理上成环,而是充分利用了江习高速在旅游圈范围内的多个节点,把旅游线路的起终点连到高速节点上。
1.2路网分层布局,资源协调发展
四面山风景区和中山古镇作为大四面山片区以及江津区的核心旅游资源,每年将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为了完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需要发挥核心景区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规划形成大中小三层旅游环线,形成从旅游“核心圈”、“发展圈”、“整合圈”逐步向外发展的路网结构层次。小环线是以“中山古镇—四面山风景名胜区—四屏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交通环线,是江津最重要旅游资源核心圈。中环线依托小环线,把大四面山内旅游资源,将猫山、清溪沟进行串联整合,形成大四面山的旅游环线。大环线把江津区域内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及周边景区串联到了一个环线上,是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圈。区域上形成了以渝泸高速与江习高速形成的对外快速通道“十字”穿“三环”的结构。
1.3合理串联模式,提升驾乘体验
由于大四面山范围内,景点分布较散,需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有效串联。在大四面山范围内规划设计了三个游客中心。旅游骨架路网形成后,相邻两个景点行车时间约在20min左右,每个景点到达游客中心也在20min左右。在游客出游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通过缩短交通行程时间,满足旅客快达的需求,在出行链中增加更多的景点,产生更多的旅游产品组合。同时,旅游骨架路网也满足旅游交通与客运交通分离的需求,“双通道”可以提高旅游交通品质,也能在交通出现拥堵时,有效分流,保证路网通畅,应对突发状况。
2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效灵活的景区内部交通组织方案
2.1多段班车式组织方案,提升运输效率
四面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区面积约300km2,主要有望乡台瀑布、洪海、珍珠湖等128个景点,可谓点多面广。内部旅游公路长度约60km,多为4~6m的山间公路,难以进行扩建。若采用小汽车自驾游览,景区内部道路与停车场将无法承受,若采用常规的旅游巴士循环转运,需要大量车辆,而且运行效率低下[4]。在内部交通组织模式上,选择采用定时滚动班车形式的运行效率较高。为了减少游客等候时间,提高满载率,设计时每条线路控制在10km以内,服务3个以内的景点最为高效。通过分析游客数据发现,游客主要集中在望乡台、土地岩、大洪海三大景点。结合景点分布与旅客游览需求把景区内部设施为8条线路,车辆配置根据需求量动态分配。
2.2利用价格杠杆管理,调节交通需求
四面山内部目前还驻留了几千村名,与300多户的农家乐;且四面山景区的旅游季节性十分明显,若采用一刀切的内部管理方式都将不适合。景区内的交通组织必须要便于景区管理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考虑人性化管理。景区交通管理方式分为淡旺季两套方案。在旺季时对私有交通方式进行管控,在核心景点对小汽车禁行;景区内景点停车场收费,费用高于游客中心停车场;对采用公共交通进山的游客实行门票打折;农家乐车辆发放通行证并规定进出山的时间。淡季时可开放小汽车自驾进山。
3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综合解决交通转换功能
3.1建筑与道路一体化设计
四面山游客集散中心的用地非常局限,是在进山的主要通道省道312与笋溪河之间的700m长一条狭长地带。停车场被分布在沿线的多个地块内,就很难像普通停车楼设置单一的出入口,如果多个出入口都在一侧进出将势必严重干扰道路的通行。四面山游客集散中心采用单向二分路的形式,沿河新建一条道路作为单向进山的道路,原S312作为出山的道路,把游客集散中心建筑包围其中。车辆进出沿线车库,可顺进顺出,减小对主线行驶车辆的干扰。
3.2逐级截流的停车库设置
四面山游客集散中心位于四面山场镇的入口处,依山而建的四面山场镇内道路条件较差,场镇缺乏足够的停车位,无法承受从高速下道后进山的车辆进入场镇。需要游客集散中心对进山车辆进行节流。通过智能交通诱导系统的诱导,旅游车辆分分批进入游客中心停车场各个入口,这样从高速下道后进山的车辆就分段节流、逐级递减。
3.3多点换乘售检分离的接驳方案
到达游客集散中心后可以选择两个方向大门进入景区,四面山游客集散中心距离景区大门还有1.2km,并且还要穿过场镇。游客在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后需要换乘到景区大门才能进山。为了方便游客,可以在游客集散中心设置了售票大厅,在进山门处设置检票口,实行售票和检票分离。由于游客接待中心分为东西两个主要停车区域,为了方便游客换乘,设置了两个换乘中心可以接驳换乘。
4结语
为了应对日益火热自驾旅游趋势,本文以四面山旅游景区为例,从对外路网的构建,内部交通的组织,内外转换点的设计三个方面入手,从交通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以期为下一步全域旅游交通组织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大四面山旅游交通组织规划[R].重庆: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7.
[2]重庆一道旅游规划设计院.重庆市江津区大四面山旅游圈发展建设策划与规划[R].重庆:重庆一道旅游规划设计院,2017.
[3]陈启跃.旅游线路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4]胡巍.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刘文清,陈鹏宇 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