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文章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果发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且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科研人员数量和技术人员数量均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发展状态。针对模拟结果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策略,旨在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参考。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企业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逐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文献汲取不难发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并且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产值之间存在反馈的关联机制,具有很明显的动力学特征,因此可以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状态。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本种类和数量不同,同时考虑到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为企业所产生的价值贡献不同,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也不同。为了解决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本种类和数量不同的问题,本文选择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考虑到国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必须占所有员工的三成以上,另一方面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招聘新员工进行研发生产,因此选择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解决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所产生的价值贡献不同的问题,本文借鉴吴淑娥等分析方法,把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做出贡献的人力资本主要分为以科研人员为代表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和以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效率型人力资本。本文以此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模拟并且分析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发展过程中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变化以及科研产值和技术产值的变化,从而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合理政策建议与措施,以期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投资和充分利用,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1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1.1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定量分析方法,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系统就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因此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知识,在系统考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和影响因素以及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之后,本文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线,以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产值和技术产值作为四个基本状态变量,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与参数的设计,从而构建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绘制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各项变量或参数的设置如下:①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利润*利润的人力资本投资率;②入职1=人力资本投资*0.09;③入职2=人力资本投资*0.08;④科研人员=INTEG(入职1-离职1,10);⑤技术人员=INTEG(入职2-离职2,20);⑥离职1=科研人员*0.15;⑦离职2=技术人员*0.12;⑧生产率1=科研人员*科研人均产值;⑨生产率2=技术人员*技术人均产值;⑩科研人均产值=1.48;輥輯訛技术人均产值=1.15;輥輰訛科研产值=INTEG(生产率1,25);輥輱訛技术产值=INTEG(生产率2,75);輥輲訛企业产值=科研产值+技术产值;輥輳訛企业利润=企业产值*利率。
1.2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
通过对图1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动动力学模型的模拟,得到的模拟结果,如图2-图5所示。
1.3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从图2、图3可以看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无论是科研人员数量还是技术人员数量两者均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发展状态,两者出现该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对于组织的忠诚度低,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忠于自己的专业,因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前期资源非常有限,常常无法为本企业的科研和技术人员提供研发平台和生产资源,因此当本企业的科研和技术人员无法在自己所属的企业发挥真实才能,往往表现出本企业的科研和技术人员外流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前期,企业获得利润少使得招聘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双重作用共同导致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减少呈先减后增长态势。但随着国家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以及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努力发展,渐渐使得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增加并且可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相对增多,使得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招聘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增加,虽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外流仍然存在,但是企业入职员工数量多于离职员工数量,从而最终表现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增多的趋势。从图4、图5可以看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科研产值和技术产值整体呈稳增趋势。通过图1可以发现本文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科研产值和技术产值是由两者各自的生产率和两者各自的人均产值共同决定,而本文假设科研人均产值和技术人均产值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是不变的,因此,本文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科研产值和技术产值是由两者各自的生产率决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前期由于生产率低,所以科研产值和技术产值相对少;随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缓慢发展企业的生产率逐渐增高,相应的企业的科研产值和技术产值相对增加。现实生产中随着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均产值将表现出稳增趋势,因此模拟结果能反映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率始终与企业的人力资本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要素。
2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与模拟,我们发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增长和企业产值的增长都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两者的缓慢增长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相关,并且这将是阻碍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的巨大障碍。因为许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没法克服企业前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困难,往往不得不面临倒闭的局面。因此,为了促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重视企业产权制度。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具私有性、主导性、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在制定与实施产权制度时,需要认识到因为人力资本产权的个人决定性和个人自主性的特征,使得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相比于非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承认和重视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第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企业的评价机制的优劣直接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造成企业发展过程大量人员外流造成人力资本利用率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为企业创造产值的大小及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企业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标准,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对员工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促进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三,设计规范的报酬体系。企业员工的收益分配是高新技术企业最重要的分配内容,有效的收益分配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所有员工的人力资本而且有利于激励员工进入下一循环工作。因此,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特点,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本市场的行业水平并结合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共同建立基本薪酬和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相结合的报酬体系。第四,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更加注重个体的成长,当个体需求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时,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可以避免员工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可以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作意愿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企业产值。另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招聘,使得企业所选员工对企业有着高度的归属感,可以从某种程度避免大量人才流失。
3总结
本文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在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且通过Vensim软件实现模型的模拟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和企业产值都属于缓慢的增长过程,同时企业生产率始终与企业的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建议和合适的机制,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快速增值和企业的发展。本文在整个模型设计和模拟过程,只是采取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员数量的变动体现企业人力资本的变化,未能考虑人员产值的变化,事实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企业员工的产值是基本呈增长趋势,未来可以把人均产值的变化考虑加入模型,会使得模拟结果可能会更加有效和全面。
参考文献:
[1]王萍.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8):124-125.
[2]吴淑娥,黄振雷,仲伟周.人力资本一定会促进创新吗—基于不同人力资本类型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9):22-30.
[3]廖汉鲁,朱文渊.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3):55-58.
[4]郭丹.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保障制度构建—基于全国200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2):91-96.
[5]李煜华,荣爽,胡兴宾.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02):50-56.
[6]陈国卫,金家善,耿俊豹.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12(06):921-928.
作者:叶双隆 杨翠芬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