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影响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与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应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困境。
关键词
民族地区;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1前言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仅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增长,而且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治理基础,所以,农村教育对于微观个体和宏观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教育支出成为农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本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和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2.1农村家庭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是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能力成正比关系。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假设前提下,收入越高的家庭,相对储蓄水平也较高,因而就越有投资于教育的能力;对于低收入家庭,更多的是用于食品的支出,恩格尔系数较高,因而教育投资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家庭收入的多寡是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重要体现,也决定了家庭教育投资强度。[1]根据《恩施州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恩施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8072.23元,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58.09%,食品消费的高支出压缩了家庭教育投资空间,教育服务消费支出仅占总收入的2.41%。
2.2学费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处于很低水平的背景下,我国居民承受的教育费用以每年成百甚至上千元的速度大幅度增长,高校学费已经成为农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高校学费,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按照恩施市农村住户平均每户人口4人计算,高校学费占恩施市农村家庭总收入的43.46%左右,加上生活费用、交通费、课本等学习用品支出,占恩施市农村家庭总收入的86.9%左右。从世界范围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0%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比值,将导致家庭生活质量下降。[3]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也大大超过了恩施市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造成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教育致贫”。
2.3社会文化因素
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思想观念。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资源配置的性别差异和投资结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受教育权利的剥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所幸的是,传统思想观念受到现代教育观念的挑战,教育投资热情高涨,男女平等接受教育观念成为主流观念。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女性人力资本的开发。
2.4父母受教育程度
农村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投资有巨大影响力。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教育越重视,另外,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比例关系,这也为子女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调查显示,父母教育程度与子女教育投资呈现这样的规律:(1)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越高;(2)文化程度很低的,甚至是文盲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却很高;(3)无论父母文化程度较高还是很低,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都有一定的“读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随意性。[4]
2.5子女数量及子女的学习能力
不同子女数量和类型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与子女数量呈反比例关系。家庭收入一定,受教育人数量越多,投资于每个子女的教育费用相对减少,投资难度也较大,子女受教育年限越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恩施市农村住户家庭平均有2个孩子,在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这造成了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很多农村家庭孩子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子女学习能力是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热情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子女性别已经不再成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根据调查显示,81%的农村家庭在遇到困难时,都选择了“不分性别,选择学习成绩好的”继续接受教育。这说明学习能力而不是性别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积极性的影响因素,降低对子女教育投资积极性的主要可能原因是“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5]
2.6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预期收益差距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的基本动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城镇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考上大学,到城镇找份好工作”,这是43.3%的农村家庭投资教育的目的。农村家庭期望通过子女的教育投资,通过“上大学”的方式来实现子女向城镇的流动,以跳出农门,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这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动力。
2.7政策法规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和法规。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另外,“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措施减轻了义务教育基层投资负担、改善基础教育状况等政策法规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有很大的指向性作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性教育,国家也相应地制定了中职教育助学政策、奖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
3解决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的有效途径
3.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其教育投资的承受能力。在“三农”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情况,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普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组织农民进城务工,在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能有额外收入,确保务工农民的利益。
3.2合理分摊教育经费,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体制
制订各种有效措施,强化政府教育主体地位,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及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学校共同分担教育投资成本的机制,[1]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减轻民族地区家庭教育费用负担。具体而言,国家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负担的主体责任;大力引导和宣传社会捐助、鼓励社会办学和助学;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个人积极承担家庭教育费用。
3.3扶持农村劳动力、毕业学生就业
国家通过多元措施扶持农村劳动力、农村家庭学生就业、创业,加快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回收。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农村劳动力歧视、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把进城落户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季节性流动,减少择业成本;三是建立贫困毕业生数据库和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贫困毕业生在就业培训、就业政策、就业渠道以及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贷款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
3.4完善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资助体系
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增收能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因此有必要完善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资助体系。完善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不同教育层次和不同贫困程度教育的资助政策并采取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另外,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给予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等的资助力度和倾斜政策。[6]
3.5加强正确教育观念的宣传
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现状不仅要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也要重视营造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各种传统或新锐的媒介渠道在农村地区树立和宣扬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利于逐步祛除封建残余思想的负面影响,摒弃教育功利思想。
参考文献
[1]文大稷,李忠斌,李杰.民族地区收入约束下的家庭教育投资能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10(3):26-30.
[2]恩施州统计局.恩施州统计年鉴(2014年)[DB/OL].
[3]李德传.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与居民支付能力的比较分析[J].河南科技,2006(8):11-12.
[4]刘守义.农村家庭母亲文化程度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32-36.
[5]李旻,赵连阁,谭洪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5):73-78.
[6]袁卫华.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解析[J].统计研究,2008(6):110-112.
作者:李杰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