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教育投资负收益范文

农村教育投资负收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教育投资负收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教育投资负收益

一、教育收费的经济理论基础

(一)教育投资说。教育投资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人力资本理论。它认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无形商品,同样凝结了无差异的人类劳动,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因而教育就是受教育者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种智力投资行为。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教育支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成为一种生产性投资。这种教育投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并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由此看来,若教育是为获得未来报酬而进行的一种投资行为,那么教育获利者向高校交纳学费合情合理。

(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由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1986年首次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多受益,多投资”的经济学原则,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体制的国家中,教育的成本都必须由受益主体共同承担。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接受教育能够提高未来收入,社会团体也能从教育中受益。如,企业通过接受高校毕业生能提高利润水平、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等等。因而说,这些受益群体有义务为教育分担学费。为了捍卫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教育收费理所当然。

二、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分析

由教育收费的理论基础不难看出,教育应当收费的主要依据是“谁受益,谁投资”、“多受益,多投资”的经济学原则。

在我国农村,其贫困的根源不是因为其资源的紧缺,而是由于其资源的大量外流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历史上,我国长期为农业国家,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建国以后,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不惜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两种形式,从农村中抽取大量资金发展城市,一批又一批的农村资源流入城市。同时,国家为了发展资本密集的城市大工业,又不得不建立一套排斥农村人口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二元结构态势逐渐明显。“城里人”、“乡下人”两者之间逐渐产生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政策照顾和社会资源占有上有先天的不平等。国家的这种不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了我国今天的“三农问题”。如今,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建立了一些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但是诸如教育收费等导致的农村资本和资源外流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

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超过了2000万,其中至少60%的来自农村县域。若按每位在校大学生每年各项支出11000元计算,大学收自于农村的资金就高达1320亿元。而大学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大中城市,这就是说因为教育农村每年要付出1320亿元的教育成本。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的高收费制度导致了农村资本的大量外流。

农村资本的大量流入城市,不仅直接扩大了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还直接制约了农村自身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到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投资资本积累。20世纪五十年代,纳克斯在研究地区平衡发展问题时曾经指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容易陷入一种恶性的贫困循环之中,即所谓的“贫困恶性循环”,这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循环过程。就我国农村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农村由于教育高收费的刺激,众多农村尤其是教育事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种种迹象表明,“教育消费型贫困”已经成了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收费制度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种种制约。农村不是受教育群体特别是受高等教育者的栖息地,在教育中受益极少,但是农村却为教育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三、促进农村发展对策

(一)教育银行。根据“谁收益,谁投资”的经济学原则,教育收费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理应由受教育者和城市共同承担。但基于受教育者学习阶段的成本支付能力和受教育者未来工作区域的不确定性,本文认为,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应先由学校、国家财政、金融机构或特定的社会投资群体垫付。受教育者毕业时,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所在的地区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偿还由学校、国家财政、金融机构或特定的社会投资群体垫付的学习费用及利息,剩余部分由受教育者工作稳定后分期还款。为了方便该种措施中的资金管理,本文认为,国家应当设立掌管教育资金的专业银行,由它对学校、国家财政教育拨款、金融机构或特定的社会投资群体的教育投资进行集中管理。此外,国家还应大力弘扬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教育投资或捐款,学校也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从而保证教育银行资金链的良性循环。

开办教育银行的方法类似于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因而它面临着与国家助学贷款同样的问题,诸如受教育者的信用、工作能力等。同时,可能有人认为该种方法会阻碍城市间的人才流动,但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或法律法规来限制它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国家加大教育收费调控力度。2005年教育行业在十大暴利排行榜中紧随能源、医疗行业之后,位居第三,这与教育本身的属性及国家一直以来竭力改变教育形象的付出显然是不协调、不一致的。现实中,名目极其繁多的各种“杂费”依旧带着强硬性强制“捐款”的大旗挥舞在老百姓头上。面对教育领域的这一特殊现象,国家应加大对教育收费的宏观调控力度,制止各种教育乱收费,加强对学费等各种教育费用的控制,建立更有效、更合理的教育收费制度。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性,而且要重视教育的社会性。

(三)乡村基金会。首先农村通过社会集资等多种手段筹办乡村发展基金会,对本村的受教育者支付各种教育经费,受教育者毕业工作后的若干年,按其工资的比例交付基金会。随着基金会资本实力的不断充实,基金会的资金一部分继续用于教育,一部分分出来进行集体投资,从而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乡村基金会的发展基金也为返乡大学生服务农村提供了基本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以教育高收费为标志的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虽有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但它是否合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仍需要实践的不断验证。但是,由于教育的高收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马上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而且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要解决“三农问题”,要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就要阻止教育收费等众多原因导致的农村资本的大量外流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加快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