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收藏品投资会计问题分析范文

企业收藏品投资会计问题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收藏品投资会计问题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企业收藏品投资会计问题分析

摘要:在我国,收藏品市场已成为继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之后的第三大企业投资领域。然而,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在与这一新兴投资业务对接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错位,并导致了严重经济后果的产生。本文基于收藏品特殊性质的经济学分析,揭示我国企业收藏品投资会计实务面临的困境、成因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后果,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本文对企业收藏品投资中存在的操纵会计盈余、逃避税收监管等问题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收藏品投资;会计核算;经济后果

一、引言

收藏品是不能进行再次创作、重复制造或发行且具有潜在价值增值功能的稀缺商品(马健,2007,2008,2010)。收藏品投资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曾在北宋时期、明朝晚期、康乾盛世以及民国初期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收藏热。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收藏品投资已经成为继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马健,2010)。在收藏品行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已代替个人成为收藏品市场的投资主体(李振,2016;徐磊,2017;黄隽等,2017)。据《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企业投入艺术品市场的资金高达450亿元左右(李振,2016)。目前,包括万达、恒大、腾讯、保利、今典、中凯、天地、金轮、阿里巴巴在内的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均已开展收藏品投资业务。与其他投资业务相比,收藏品投资往往金额巨大,单笔投资金额动辄千万元,如恒大集团在2010年以1120万元的天价买下岭南派画家周彦生的代表作《春风含笑》,腾讯集团以1700万元拍下徐悲鸿的《四马图》,2013年11月,万达集团以1.72亿元买下毕加索的名画《两个小孩》,广汇集团以2.668亿元拍得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等等。许多企业还成立机构专门负责收藏品投资业务的运营。表1列示了我国部分企业集团收藏品的投资情况。然而,企业收藏品投资业务的兴起对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兼具投资品和艺术品的双重特征、不具有供给弹性、价值决定因素特殊、估值困难、流动性差、赝品多等特征使收藏品投资业务在经济利益实现和风险承担方面极具特殊性。虽然现有会计法规对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但这些方法均难以公允地反映收藏品投资业务的经济实质和风险特征。由于会计法规缺乏针对性,企业收藏品投资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成为企业操纵盈余、逃避税收的不法手段。要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就必须要对收藏品投资业务相关的会计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但目前有关文献较为缺乏,仅有少量文献涉及企业投资性收藏品的会计处理问题(沈小平,房振武,2008;梁红霞,2010;蒋胜文,胡玉莲,2011;李振,2016),这些有限的文献虽然对投资收藏品的确认、计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由于忽视了收藏品投资业务在经济利益流入和风险承担方面的独特性,其结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对此,本文立足于收藏品投资业务经济实质和风险特征的经济学分析,揭示收藏品投资经济利益流入的征与现有会计核算方法错配的成因与其经济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改进建议。

二、收藏品投资业务的经济学分析

(一)收藏品的特殊性分析收藏品是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物品,即便是价值理论大师马克思在论及收藏品时,也将它作为特例来处理。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纯粹为交换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出现了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另一种结果则是生产出了“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既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创作的艺术品等)”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马健,2007)。具体来说,收藏品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收藏品兼具投资品和艺术品的双重特征(Anderson,1974;Stain,1977;Singgle,1978;Frey&Pommerehne,1989;Ashenfelter&Graddy,2003;Mandel,2009;赵连昌,2012;石阳和李曜,2013;黄隽等2017)。首先,作为投资品,收藏品投资具有收益性特征,能给投资主体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有资料显示,美国收藏品投资最近10年投资回报率高达24%,高于房地产行业(4.7%)和股票投资(17%)(艾凯咨询,2017)。在我国,收藏品的投资回报率也十分可观。黄隽等(2017)发现,中国艺术品投资在2000-2014期间的实际收益率水平为13.08%。其次,收藏品属于文化艺术消费品,具有扩大企业知名度,传播企业优秀文化,提升企业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众形象的效用(黄隽,2017)。例如,万达收藏的艺术品早已成为万达集团的企业名片。在2013年11月4日佳士得纽约拍卖夜场上,万达集团以1.72亿人民币高价购得毕加索代表作品《两个小孩》,超过估价一倍多,一时轰动了海内外。万达集团此举旨在改变万达房地产商的土豪形象,给万达集团进军文化产业提供积极的正面宣传和支持。第二,收藏品不具有供给弹性。收藏品之所以成为投资品,就在于其稀缺性。对人文历史类收藏品来说,由于不会被再次创造、生产或发行,存世量十分稀少。对自然形成的收藏品,如黄花梨木、红珊瑚、翡翠、红宝石、钻石等,虽然可再生,但由于生长周期很长,生长环境苛刻,几乎等同于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田黄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形成于亿万年前的火山爆发,后经亿年田地水土浸润而成。第三,收藏品的价格决定具有特殊性。如果用传统方法来估价艺术品,其结果将产生严重偏差。因为除存世数量和艺术价值外,收藏品的吸引力(Attraction)和炫耀性(Flaunt)也是影响收藏品价格的重要因素。Goldhaber(1997)认为,金钱和吸引力是双向流动的。金钱可以买到吸引力,吸引力也可以赢得金钱,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品收藏存在的全部意义。对于炫耀性,马健(2007)认为,炫耀性是影响收藏品价值的突出因素,最引人著目的收藏品往往是价格最高的收藏品。目前在收藏界已经形成了凡是价格不高的收藏品就不能算美的观念,收藏品的高价和美感这两个特征完全融合在一起,任何贵重的收藏品,必须同时满足美感和高价这两个要求。因此,收藏品对收藏者的效用一般不在于它们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而是在于占有名贵收藏品带来的荣誉,如果收藏品价格低廉,不管它如何美也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二)收藏品存在的风险分析收藏品的特殊性使其投资面临特殊的风险(Baumol,1986;Singer,1990;Goetzmann,1993;朱浩云,2016)。这些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赝品风险。收藏品市场是一个“难得买卖不骗人,鲜有买货不受骗”的特殊市场。赝品充斥收藏品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发现,在收藏品市场上,古陶瓷的赝品数量占古陶瓷总量的95%左右(马健,2010)。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赝品生产日益专业化、集团化和规模化,使收藏品的鉴定异常困难。在收藏品市场上,许多珍贵藏品几年甚至十几年无法判定真伪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清明上河图》就有若干个版本号称是真迹,至今也难下定论。此外,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给赝品盛行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换言之,即使原告拍得的藏品是赝品,只要拍卖行不是知情而故意隐瞒,就可免责。当然,这并不是我国拍卖法的特例,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已成为惯例,世界各大拍卖行均不作出真品承诺。第二,品相磨损风险。从表现形式上看,收藏品投资是一种实物投资,实物品相的磨损意味着价值的毁损。一般来说,不同质地的收藏品有着不同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在高温条件下中,如果保管不善,字画、织物、漆器、木器等收藏品就很容易变色、褪色、变形、翘曲甚至变脆。长期处于温度和湿度变化剧烈的环境中的收藏品,内部结构疏松的过程也会加快,如果这种变化过程反应在油画上,会出现色彩层次剥落的现象;反应在珐琅器上,则会出现珐艰彩从金属胎上慢慢分离的现象(马健,2007)。对一般企业而言,需要花费高昂成本才能达到藏品所需的收藏条件,否则藏品将面临很高的品相风险。第三,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收藏品投资转化为已知金额现金的速度和难易程度。相对于其他投资品市场,收藏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市场交易不活跃,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卖家不受损失地变现。近年来,虽然在浙江已经出现利用收藏品进行融资的现象,即企业将收藏品投资用于担保、抵押或证券化。但是,由于收藏品的真伪和价值不象其他投资品那样容易估量,又加上实物保管成本高,许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并不愿意接受收藏品抵押或质押。在收藏品证券化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企业不能及时兑现收益的风险事件(卢扬和陈丽君,2016)。第四,偏好转移风险。诚如前述,收藏品投资收益率和市场的“注意力”关系紧密(Beggs&Graddy,2008)。“注意力”又表现为市场的偏好。偏好实质上是人们因对某种事物的喜爱或厌恶而形成的购买欲望。这种购买欲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改变。一段时间的热门投资品,10年、20年后可能变得无人问津。例如,在清朝,四品官的顶子(官帽顶部装饰)规定用青金石,青金石的价格很高,一个顶子就值几百两纹银。然而,在清朝灭亡后,青金石就变得一钱不值,只能作为制作蓝色颜料的原料(肖龙、汪明,1998)。又如,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崇尚勤俭朴素,收藏品被视为奢侈享乐的象征,很多在民国时期被视为珍品的昂贵收藏品被当作“四旧”而变得一钱不值。

三、会计核算方法与收藏品投资业务特征的错位分析

收藏品投资主体的企业化倾向和收藏品投资具有的风险特征对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不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都只对房地产、长期股权、金融资产等投资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进行了规定,而没有针对企业收藏品投资业务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核算方法,导致收藏品投资业务的会计实务出现了无章可循、会计核算随意性大的困境。例如,有的企业将收藏品投资作为存货来处理,有的企业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来处理,有的作为无形资产来核算,有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还有的把收藏品投资直接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梁红霞,2010;刘云昌等,2011;李振,2016)。传统资产的类别不能充分反映收藏品投资业务的经济实质和风险特征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会计学中,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购买交易已发生、预期形成经济利益流入、获得所有权或控制权是判断能否作为资产核算的三个标准。毫无疑问,收藏品投资均满足这三个标准,因此应划分为资产类会计要素进行核算。明确所属的会计要素只是对收藏品投资进行会计核算的第一步,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所属的资产类别即具体的会计科目。然而,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均只规范了房地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三类投资性资产的核算,而这些核算方法均难以公允反映收藏品投资业务的经济实质和风险特征。

(一)收藏品投资与投资性房地产不同投资性房地产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虽然从存在形态来看,投资性房地产与收藏品投资都属于有形的实物资产投资,但二者在经济利益流入方式和持有风险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首先,由于收藏品兼具投资品和文化艺术品的双重特征,不仅能给投资主体带来价值增值,还能给企业带来扩大知名度、提升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众形象等无形收益,因此经济利益流入的方式包括物质(有形)和精神(无形)两种,而投资性房地产则主要给企业带来租金或资本利得等有形收益。其次,二者持有期间面临的风险不同,房地产投资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利率风险,与此不同,影响收藏品投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赝品风险、偏好转移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收藏品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不同在会计学中,金融工具是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该合同具有明确经济结果,在法律上具有强制性,协议各方难以避免这种结果。金融资产的本质为金融工具交易和持有期间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按照持有目的和风险特征的不同,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会计主体短期持有的、以赚取买卖差价为目的、交易市场活跃且能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这类投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市场价格变动风险;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到期日固定、回收金融固定或可确定,且会计主体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一年以上的债权性投资,这类资产主要面临的是到期不能偿还风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其目的在于规避投资组合中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变动形成的风险,并且不存在短期获利进行交易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协会,2017)。上述四类金融资产的持有目的和风险特征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收藏品投资的主要目的和风险特征。首先,从持有目的来看,虽然收藏品投资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都是获取买卖价差,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用于短期投资目的,而收藏品投资期限一般较长。此外,与四类金融资产不同的是,炫耀性和获取无形的精神收益也是收藏品投资的重要目的。其次,从资产用途来看,收藏品投资兼具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功能,而金融资产只具有投资功能。最后,从持有风险的内容来看,不管是归入哪一类金融资产,均难以反映收藏品投资的赝品风险、品相风险和偏好转移风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2017年4月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进行了修订,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摊余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三类,但其目的在于减少金融资产分类,简化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原有金融资产业务的实质和核算范围,其核算方法也难以适用于收藏品投资。

(三)收藏品投资与长期股权投资不同长期股权投资是通过付出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等取得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或股权,享有一定比例的权益份额代表的投资业务。这类投资形成于投资合同或协议,其经济实质在于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施加影响的程度以及该影响给投资方带来的收益,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对被投资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非同一控制下)或账面价值的变动(同一控制下),因此,其会计处理侧重于反映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的初始成本和后续持有期间的收益,揭示的是长期股权持有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与之不同的是,收藏品是不能进行再次创作、重复制造或发行且具有潜在价值增值功能的稀缺商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投资,经济利益流入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收藏品市场价值的波动和无形的精神收益的获取,赝品风险、品相风险,投资者偏好转移等构成了收藏品投资后续持有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是会计系统需要反映的重要内容。综上可知,在收藏品市场已成为企业投资新兴领域的情况下,现有准则体系中关于资产类别的划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投资性资产的所有组成内容,由此导致会计科目的设置在反映企业的投资性资产时违背完整性的原则,使企业在对收藏品投资业务进行核算时找不到恰当的会计科目,并由此出现了收藏品投资业务无章可循、核算随意的现象。

四、收藏品投资会计核算方法错位产生的经济后果

(一)相关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在实务中,有的企业将购买的玉器、宝石原石、陶瓷、工艺品等收藏品作为存货入账,而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将收藏品投资作为存货入账,并不符合存货的定义和持有目的(梁红霞,2010)。有的企业将持有的收藏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有形资产、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劳动工具或手段,固定资产核算的最大特点在于必须反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磨损而提取累计折旧,而这并不符合收藏品价值变化的特点。有的企业大多在字画购买时直接计入当期的费用,若购买时价值较高,还会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待以后分期摊销,显然,不管是把收藏品计入当期费用还是列入长期费用,都歪曲了收藏品投资具有的资产性质。此外,还有的企业将无偿获得的名家现场题字或作画,往往不在会计账上进行反映,形成账外资产,并为日后企业资产流失埋下隐患。

(二)税款大量流失目前,有些企业将收藏品投资作为逃税避税的工具。据报道,有些企业开展收藏品投资业务的真实目的并非只为了保值增值,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隐蔽的节税手段。这些企业一般先在拍卖公司登记公司名字,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然后参与竞拍。竞拍成功后,拍卖公司会出具一张购买发票,这些企业将其作为原始凭证把收藏品确认为“固定资产”。由于固定资产可以按每年20%的“设备折旧率”在所得税税前作成本扣除,所以5年之后该“固定资产”就转换成“零资产”,不需缴税了。以后随着艺术品的不断升值,这些已提足折旧的收藏品成为昂贵的账外资产(刘云昌等,2011)。又如,万达集团投资了30亿在成都开了一家七星酒店,酒店大堂上的翡翠浮雕壁画《天府盛景图》以400吨玉石精心雕刻,总计68平米。这幅画由艺术家董沁及中国传统壁画研究中心副主任边朝晖合作,共用了3762块玉石,由近三百人的团队用去近两年时间才完成,价值高达9000多万。显然,这幅画已经具备了投资收藏品的典型特征。在没有会计准则规范的情况下,如果万达集团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将会减少近亿元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收藏品行业监管缺位,市场风险加剧企业提供的微观信息是行业监管的基础,由于会计核算法规的缺位,从事收藏品投资的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公允地向监管者提供所需的高质量信息,由此导致行业投资风险揭示不足、监管不到位,助长了收藏业的过度炒作、不正当竞争和暗箱操作等非法行为的泛滥,加剧了行业风险。目前,由于过度炒作,中国艺术品市场充斥着“泡沫”,我国艺术评论家黄河清指出,我国80%的艺术收藏品存在高估现象,将来95%的艺术收藏品可能成为垃圾(马健,2010)。近二十年来,由于监管不到位,收藏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与股市和期货市场产生此起彼伏的联动效应,加大了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艾凯咨询,2017;潘修平等,2017)。除此之外,收藏品投资还被用于隐匿资产、洗钱等非法目的(朱米军,2013)。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收藏品投资的迅猛发展,企业已成为收藏品市场的投资主体。与会计学中的其他投资性资产不同,收藏品是不能再次创作、重复制造或发行且具有潜在价值增值功能的商品,具有投资品和文化艺术品的双重特征、缺乏供给弹性、价格决定因素特殊以及种类繁多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企业收藏品投资价值具有更大的波动性。由于现行资产分类方法有失完整性,导致收藏品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出现无章可依的困境,并造成企业收藏品投资信息失真、税款流失、收藏品行业过度炒作等严重后果。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现有资产分类体系,新增“收藏品投资”这一类别,然后,根据不同的投资目的和市场状况,分别设立“交易性收藏品投资”和“长期收藏品投资”两个一级会计科目。“交易性收藏品投资”用于核算企业持有的、进行短期投机套利、以获得资本利得为目的的收藏品投资。“长期收藏品投资”主要核算企业购买的、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收藏品。第二,针对不同的收藏品投资制定不同的计量方法。对于“交易性收藏品投资”来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计量属性。对存在活跃交易市场、能够获取可靠交易价格信息的收藏品可以考虑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信息难以获得的收藏品则考虑用历史成本计量。对于“长期收藏品投资”,由于市场价格难以可靠确定、现金流无法可靠估计,应考虑用历史成本予以计量。由于收藏品投资一般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会发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应规定这一类长期资产不计提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第三,制定收藏品投资风险的披露规则。不管是交易性收藏品投资还是长期收藏品投资,其面临的赝品风险、品相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偏好转移风险不容忽视。因此,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这四类投资风险水平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揭示风险变动可能对收藏品价值带来的影响。此外,由于交易性收藏品投资和长期收藏品投资面临的风险有较大的差异,还应对二者之间的转换信息进行详细披露。

参考文献:

[1]黄隽、李越欣、夏晓华:《艺术品的金融属性:投资收益与资产配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年第4期。

[2]石阳和李曜:《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整体特征与杰作效应》,《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3]朱浩云:《艺术品投资风险来之哪里?》,《中国拍卖》,2016年第8期。

[4]朱米军:《艺术品行业洗钱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0期。

[5]李振:《我国企业购买艺术品会计处理研究》,《现代财经》2016年第6期。

[6]袁华明:《收藏热背后的市场悖论》,《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6期。

[7]潘修平、崔盛楠、孙小涵:《艺术品证券化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8]梁红霞:《对企业投资性收藏品的会计学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9]刘云昌等:《艺术品投资:税务处理须谨慎》,《中国税务报》2011年4月18日。

[10]卢扬、陈丽君:《撕开艺术品在线交易疯狂假象》,北京商报2016年3月8日。

[11]赵连昌:《论我国艺术品的金融化趋势———以艺术信托投资基金为例》,《汕头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2]马健:《收藏品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肖龙、汪明:《收藏投资顾问》,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许新霞 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