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农地流转与农户金融需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四川省为例,基于647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农地流转、农户基本情况、农户经营特征、农村金融市场特征4个方面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其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方向及强度,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行为带来农户金融需求分化趋势,农地流转价格过快上涨对农户金融需求有明显抑制作用,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已经十分紧迫,农户普遍面临缺乏抵押融资能力的困境。农地流转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分化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之上,重点针对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农户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有效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则是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破解的主要难题。
关键词:农地流转;流转规模;金融需求;农户分化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二轮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7亿亩,占比约351%。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重要经济现象。在确切意义上,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非农化、市民化,从而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已构成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而学界的研究表明,农地流转与农户金融需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研究农地流转背景下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把握农户金融需求,对推动农地流转、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和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已有关于农户金融需求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研究主要针对农户借贷渠道选择行为进行研究。第二类研究主要从区域差异对于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经济环境等差异,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各有不同。第三类研究主要注重研究视角的不同,从而观察农户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学界对于农户金融需求的研究较丰富,但主要是单纯研究农村信贷供给和需求,对于农户金融需求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区域的差异性,对于农地流转等农村社会经济行为对农村金融需求影响方面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四川平原、丘陵地区及盆周山区等地674户农户为例,以农户金融需求为研究对象,以期探求不同农地流转规模下农户金融需求的差异性。这不仅有利于保持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平衡,也更加有利于加速当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对更有效地满足农户金融需求进行理论创新和提供决策思考。
一、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论观点
(一)农户借贷渠道选择行为分析研究
农户作为一个集生产消费、经营为一体的复合单位,对资金的需求既有生产性资金需求,也有生活性资金需求。从农户根据资金需求对借贷渠道的选择来看,马达加斯加约78%的正规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是用于农机具购买或生产性投入,约64%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用于食品、医疗和教育等。发展中国家农户以满足生产生活用途为主的信贷需求会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而以满足非生产用途的信贷需求则更多会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如用于购买农机具等的借贷会选择银行等正规信贷,用于子女入学等日常消费的借贷选择非正规信贷[1]。大部分农户对生产性借贷需求不强,对生活型消费借贷需求较高,且对正规信贷需求水平较低,呈现消费性、额度大、期限长和非抵押贷款的金融需求[2]。农户对借贷渠道的选择不仅单纯源于自身选择偏好,也受到金融市场供给非均衡的限制。农村金融供给的确存在金融抑制,农户的金融需求满足已经分化为部分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两类[3]。为了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供给非均衡,政府有必要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干预,潘海英、窦俊贤[4]的研究表明政府行为对于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正向作用。同时,农户选择正规还是非正规金融机构除了与金融市场供给有关,也与农户的借款目的、生产能力、年龄、文化水平等个人特征有关[5],农户投资和支付倾向以及其经营规模也显著影响农户的金融需求[6]。
(二)区域差异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区域差异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较为显著。Chaudhary和Ishfaq对巴基斯坦农村地区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农户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户个人特征,如文化水平和农户技能等;还包括农户金融借贷特征,如贷款总量、期限等因素[7]。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处在较大的转变时期,农户金融需求表现出共性。仇娟东、何凤隽[8]对西部地区农户金融需求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劳动力数量、年龄、农户家庭总收入、收入来源以及储蓄水平对农户的金融需求有正向作用。霍学喜、屈小博[9]对西部传统农区农户资金借贷行为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其借贷需求和供给状况以及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区域性,不同区域间农户的借贷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农户资金存量因素、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影响农户金融需求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10]。
(三)多视角下对农户金融需求问题的研究
马乃毅、蒋世辉[11]从体制的视角实证分析了不同体制下农户金融需求问题,发现地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下的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截然不同,证明体制差异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金融需求。程杨[3]等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研究西部地区农户的金融借贷需求影响因素,认为农户单笔借贷金额、民间借贷经历以及其拥有的耕地面积等对农户借贷需求有正向影响。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12]从信贷可得性的意愿调查和假想式问题的思路出发进行研究,对中国农户信贷需求的贷款用途特征进行准确揭示,认为大部分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信贷需求均以消费性为主。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都在纵深推进,对推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中发现,一是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户根据资金用途差异对借贷渠道的选择偏好是大体趋同的,这种选择偏好反映出非正规金融比正规金融更具有期限灵活的优势;二是非正规金融供给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其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缓和了农村金融供求矛盾[13];三是借款农户能否获得贷款与其自身的偿债能力关系密切[14];四是金融借贷行为具有区域性。笔者认为,在已开展的研究中来看,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农户金融需求仅仅局限于金融层面,对于从农地流转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研究农户金融需求的研究较少;二是对于日趋分化的农户金融需求个性化的研究还较少,主要表现在区别传统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较少。当前,土地流转速度和流转规模加快加大,带来对农村金融资金的迫切需求。区别不同农户的金融需求,对更好提供农地流转金融供给,满足农地流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升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基于农地流转的背景,利用问卷调研数据以及Logistic模型,对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分析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及差异性。
二、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设计
现代农业发展必然伴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户不断分化等特征。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户的生产目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农地流转转出和转入的规模来讲,我国农户可以大致分为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主要劳动力投入非农生产,弱质劳动力继续进入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户。不同类型的农户其金融需求不同,为了调查农地不同流转规模的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方向和程度,本文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及农户特征情况
说明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本文调研样本选择的基本步骤是:(1)将四川省各乡(镇)按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上、中、下三类;(2)在各类乡(镇)中随机选择一个乡(镇);(3)在选中的乡(镇)中,将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类;(4)在各类村中随机选择一个村。每个村中随机选择不同规模耕地面积的农户群体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最终确定调查地区和样本共包括四川成都、德阳、资阳、自贡、内江、南充、广元共1011个农户。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1)农户金融需求情况;(2)土地流转情况;(3)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如农户家庭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年龄、文化水平;(4)农户经营特征,如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经营土地面积;(5)市场特征,如是否有金融机构。本文在收集的原始数据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剔除数据缺失样本后,最终得到674个样本,并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研究模型的设计与变量设置
二元选择模型主要用来预测离散因变量与一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因变量只有发生或没有发生这两种情况,分别用1和0表示,1表示发生了该事件,0表示没有发生该事件。
三、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及对国内外关于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现有研究的综合阐述,本部分将从农户是否有农地流转、农户基本情况、农户经营特征、金融市场特征四个方面着手,通过Logistic模型研究其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方向及强度,并深入的将有无农地流转背景农户分组进行差异化分析。
(一)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见表2),从表中发现46%的农户有金融需求,52%的农户有参与农地流转;家庭常住人口从1~10个不等,但其中近85%的农户家庭人数集中在2~5个;农户人均年龄均值为3218岁,其中85%集中在20~50岁之间,说明大多数农户都是青壮年,农户中劳动力人口占比较大,青壮年劳动力劳动能力较强。从户主文化水平来看,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为初高中水平,所有农户中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的有159户,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户整体文化水平中等,文化水平较以往的调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提高,这说明农户对接受和操作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的能力有所提高,更有能力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基本技能。从农户家庭年收入及年消费支出的总体平均水平来看,支出水平小于收入水平,这说明农户有储蓄行为,且总体水平上农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可用于投资性支出,这种积累程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的金融需求。从土地经营面积来看,土地经营跨度较大,但相对集中,近90%的农户经营面积集中在100亩以下,800亩以上的有10户,说明绝大部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适中。从金融市场特征来看,71%的农户表示当地存在金融机构,这表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发展态势较好,但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业务的覆盖面仍存在一定缺口。除此之外,本文还重点对农户借款特征也进行分析,在调查的674个样本农户中,有254户是存在借款行为的,其中26%是有抵押借款,而74%的农户是无抵押借款;另外420户没有借款行为,其中90%的农户是没有借款需求,10%的农户有借款需求但没有借到资金,其中的原因包括农户缺少担保、没有抵押、信用不够等因素,占比分别是238%、405%、48%、309%,没有抵押物是农户不能成功借款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农户抵押融资能力还比较薄弱,缺乏抵押成为了限制农户金融需求的重要因素。
2.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见表3),发现农地流转与否与农户金融需求显著正相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是农地流转市场的主要参与人和利益主体。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时,由于更多的土地面积将面临更大的生产性资金需求,故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更大的金融需求。第二,在农户基本情况的指标变量中,家庭人口与农户金融需求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人均年龄与农户金融需求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平均年龄越大,农户的金融需求越小,反映了老年农民对于农业生产更多趋于保守经营,对于利用借款行为来投入更大的生产性资金进行农业生产可能性较小。最高文化水平与农户金融需求呈显著正相关,一方面,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对资金管理的运用及相关的资源累积都相应提升,使其对金融贷款更为了解及支持,金融需求更强烈。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成本本身也会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第三,在农户经营特征的指标变量中,家庭年收入、年消费支出及土地经营面积都与农户金融需求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支出对金融需求的影响大于收入对金融需求的影响。这反映出农户家庭年收入越高以及年消费支出越高,对金融借贷的需求更加旺盛,而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加也反映出他们需要更多的生产性资金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第四,从金融市场指标变量来看,该地区是否有金融机构对农户金融需求是正影响,但并不显著。
3.Logistic回归分析在对所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后,本节通过Logistic模型更深入的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表中发现回归结果与前文预测基本一致,农地流转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一方面因为农地流转增加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随即增加了经营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农地流转增加了农户劳动力工作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其他工作的收入来源,这使得参加农地流转的农户对金融需求的依赖更大。家庭常住人口与农户金融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家庭人口对农户金融的影响并不是单一方向的,家庭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家庭日常开支成本,但同时劳动力的增加也提升了家庭的年总收入。人均年龄与文化水平对农户金融需求都有显著的影响,家庭人均年龄越小,文化水平越高,农户的金融需求就越大。从年龄上来看,尽管被调查的农户中85%的家庭人均年龄集中在20~50岁,但目前国内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比例不断增加的现状日益明显,致使农村现有劳动力年龄层次分化严重,年龄较小者有着对事业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期望通过金融借贷获得创业资金,因此对金融资本的需求较大。而年龄较大者本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属于风险厌恶型者,对金融借贷不完全了解和接受,且生产生活已趋于稳定,又有一定资本积累,故金融借贷需求相对较弱。从文化水平来看,一方面,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对资金管理的运用及相关的资源累积都相应提升,使其对金融贷款更为了解及支持,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成本本身也会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户年收入越少,年消费支出越多,土地经营面积越大,其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就越大。农户收入越少,年消费支出越多,可用于投资经营的资本累积就越少,资金缺口就越大,农户对资本的需求程度就越高。另外,土地经营中,其收入既增加了家庭总收入从而减少金融依赖,但也会因为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大了经营生产中的资金投入。从回归结果来看,可能由于生产经营是长期持续的,且资金投入多为流动性资产,包括生产原材料、人工加工成本等,使得第二方面的影响大于第一方面的影响。
(二)农地流转对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农地是否流转、流转规模以及农地的流转价格与研究农户金融需求密切相关。农地是否流转及流转规模是判断农户是传统小农还是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之一。传统小农主要表现为依靠小规模耕种实现自给自足,家庭主要劳动力基本从事非农生产,家庭中的妇女及老人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活动。这类的农户金融需求多为子女教育及修缮房屋等需求,且属于风险厌恶型农户,对农业生产经营偏好不负债、低风险的保守型生产经营。而转入农地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着对生产供给、市场销售等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需求,对扩大经营规模、生产管理等金融需求较为旺盛,希望更多的发展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农地流转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流转造成影响,从而也成为农户金融需求的一个影响因素。如前所述,有必要对农户是否有农地流转及流转规模、流转价格对其金融需求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差异性分析。
1.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在有无农地流转时的差异分析在通过回归的方法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基础上,这里进一步的将研究样本分为有农地流转行为和没有农地流转行为两个组,并对两个组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两组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5),结果显示是否有农地流转的农户金融需求有显著差异,农户经营土地面积越大,金融需求越大。有农地流转农户的金融需求明显大于没有农地流转农户。这表明,农户进行了农地流转后,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大。更进一步的,我们将两组样本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6),回归结果显示有农地流转背景的农户,其家庭基本情况特征指标变量对其金融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方向与前文描述的一致。除此之外,在有农地流转背景下,农户家庭常住人口数量与农户金融需求是显著正相关的,基于前文的分析,可能的解释是参与农地流转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增多,对成本作用的效果要大于对收入作用的效果。
2.农地流转价格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农地流转价格是影响农地流转规模及流转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间接的对农户金融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对比了有无农地流转背景的农户其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影响结果之后,本文继续以有农地流转背景的349个农户作为样本,用农地流转的年租金作为流转价格的衡量指标,研究农户农地流转价格与其金融需求之间的关系(见表7)。结果显示,农地流转价格与金融需求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即农地流转价格的上升会抑制农户的金融需求,流转价格越高,农户的金融需求越小。如果农地流转价格低于市场价值,即使流转价格上升,农户仍然可以从流转经营中获取经营利润,从而会继续考虑金融借贷以持续经营。但如果流转价格已等于或高于市场价值,此时,流转价格的持续上升则会抑制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张甚至持续经营的动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金融需求。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目前农地流转的价格已接近其市场价值线甚至高于市场价值。
四、有效满足农户金融需求的实现路径
本文基于四川地区674个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论:一是农地流转行为带来农户金融需求分化趋势。不同农地流转规模的农户金融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传统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是趋于萎缩的,而通过土地转入扩大生产规模的农户,其金融需求则表现为显著的增长态势,这一金融需求增长的结构性分化发展趋势,对中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二是农地流转价格过快上涨对农户金融需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农地流转价格较快上涨对转入土地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因此对农地流转价格进行合理调控,既是有效满足农户金融需求的重要政策选择,也是保障我国现代农业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分析表明,转入土地扩大生产规模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金融需求增长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村金融改革滞后,供求错位矛盾突出,其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满足度很低。因此,重点针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当前深化农村金融创新最为紧迫的任务。四是农户普遍面临缺乏抵押融资能力的困境。在现行制度下,土地转入农户的金融需求增长满足程度较低,主要是其普遍面临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困境限制,转入土地无法具备融资功能。因此,创新农地抵押融资方式以及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当是更有效满足农地流转背景下农户金融需求增长的基础性制度支撑。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在农地流转背景下如何有效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有序流转
一是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颁证,完善土地产权体系。当前应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颁证的改革进程,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体系,通过完善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的有效满足。二是建立农地流转价格调整机制,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在农地流转价格上政府应出台区域性土地流转指导价格,避免土地流转价格过度波动或过快上涨,同时应规范土地交易市场,避免土地私下交易。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一是鼓励多元化金融机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兴金融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金融垄断,建立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补充的多元化完整金融体系[15]。二是创新优化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性需求,促使不同产业的金融需求能够获得与之对应的花卉贷、林好贷、茶叶贷、养牛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供给服务。
(三)加快土地抵押融资改革,提升土地资源资本功能
一是加快推广土地抵押融资改革进程。对各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土地抵押融资改革方面先期取得的成熟经验,在进一步系统总结和丰富完善之后,尽快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二是同步配套相关政策。应建立相应保险制度,设立产业风险基金,积极探索土地抵押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应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提供相应法律保护,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
(四)构建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一是要强化信用知识的普及。政府应加大力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个人金融信用知识的认知,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基础。二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率先建立信用体系。应重点瞄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其率先纳入信用评级,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给予其更多的金融信贷支持,在满足其金融需求增长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王萍1;郭晓鸣2 单位:1.四川农业大学,2.四川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