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小额信贷供需失衡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对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原因进行探讨,对推动小额信贷市场供需均衡的理想体系构建,进而发挥小额信贷的金融扶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社会特性与农业生产特点、农村金融体制三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针对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现象进行对策研究,缺少对失衡机制的深入理论研究。可见,未来应引入逻辑严密、方法科学的模型研究,进一步探讨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作用机理,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均衡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影响因素
一、前言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扶贫手段,对增加农户有效收入、缓解贫困态势、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增长缓慢且结构不合理,农村小额信贷总供给量显著低于总需求量,资金缺口大,但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需求却显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信贷市场供需总量均衡的理想体系构建,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扶贫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参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界定小额信贷的概念,其次从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社会特性与农业生产特点、农村金融体制三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最后针对既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以后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二、小额信贷概念的提出
小额信贷于1960年产生,一经出现,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小额信贷以其门槛低、无抵押、贷款程序简易等特点在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发展成为广大农户以及中小企业喜闻乐见的信贷形式。世界各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国情,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为我们系统研究小额信贷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小额信贷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以下则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Morduch(1997)认为小额信贷是新型金融扶贫手段,专门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利率高、无抵押的信贷资金,同时能够实现较高的贷款偿还率。Bennet(1998)认为小额信贷是低收入群体的福音,能够带给他们大量生活生产所需资金。他认为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模式,能够通过商业化运作产生持续不断的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发展。同时,小额信贷使得低收入群体拥有改善生活困境的资本,为他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Mark(1999)表示,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凭借所获得的小额贷款能够充分享受医疗健康、教育、保险等服务,并进行生产、消费,实现较高质量的生活水平。Jeffrey(2000)指出小额信贷具有金融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更加侧重社会效益,旨在向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并将使该群体利益最大化视为发展目标。Robin(2004)认为小额信贷有其特定的目标客户,即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该群体较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服务。吴宝国(1998)指出小额信贷是造福于中低收入阶层的金融模式,遵循商业化的运作规律。刘大耕(2000)表示小额信贷本质上属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与运作流程的更迭,是一种新型化的信贷模式。程恩江和刘西川(2002)指出小额信贷专门向城乡贫困群体提供存款与贷款服务,是金融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李兴平(2003)指出,小额信贷凭借金融中介向特定群体提供信贷资金,且该群体具备一定的负债能力。杜晓山(2004)指出,小额信贷是一种综合性的信贷服务活动,包括储蓄、贷款、汇款、保险等,主要服务对象是中低收入阶层。何广文和李莉莉(2005)从不断变化着的角度分析小额信贷,认为其是由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发展而来的特殊信贷模式。焦瑾璞和杨骏(2006)指出小额信贷采用异于正规金融组织的风险管控手段,为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客户进行小额度金融服务。
三、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原因研究
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既有研究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原因进行探讨。
1.基于农村经济主体视角的研究。高帆(2003)指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之所以会出现供求不均衡,不仅仅归因于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有限,农户有效需求的不足也难辞其咎。周振海(2007)指出小额信贷供给方之间的激烈竞争能提高放贷效率,促进供给增加,引导供给方根据产品服务的成本与风险对金融产品科学合理定价。张乐柱和于卉兰(2008)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侧重于各个部门的利益调整,忽视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实际资金需求。建立农村社会普惠金融体系应综合考虑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继而实现二者的无缝衔接。李洋等(2009)实地调查了我国十个省市的小额信贷供需现状,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信贷市场运营极不规范,农户与小额信贷机构相互排斥,农户排斥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根源在于自身的贷款偏好、较高的贷款成本和繁琐的申贷程序,而金融机构不积极主动发放贷款在于农户征信体系不健全和负担高额成本。刘雪莲(2009)利用静态博弈方法探究了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的经济主体,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巨大,但也面临着供给不充分的严峻形势。熊顺聪(2010)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不应求的局面本质上源于供需双方自身利益的角逐。金融组织面对狭小的小额信贷盈利空间与不健全的信用等级体系丧失了贷款积极主动性,广大农户受较高的申贷成本的影响消极申贷,最终产生供需不平衡的困境。史新荣(2014)实地调研了河南省各村镇的信贷供求情况,认为河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本地金融组织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发放贷款的条件愈加苛刻,最终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两极分化局面。同时,提出农村信贷市场发展金融产品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樊帆(2016)认为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十分渴求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医疗健康消费,但受限于自身较低的信用等级与担保物品的匮乏,不容易获取较多信贷资金。廖媚媚等(2016)实地调研了江西省河口镇的信贷需求现状,着重探察该地区低收入群体的信贷需求满足程度,结果发现农户有着强烈的信贷需求,但对正规金融机构有效需求不足,大多数农户表示向金融机构申贷程序繁琐、审批时期长,挫伤了农户申贷积极性。余婷婷和张羽帆(2017)实地走访了藤县和平镇当地金融机构,并对当地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机构严格筛选借贷对象,将一大部分农户排除在外,难以满足借贷主体的多样性资金需求。
2.基于农村社会特性和农业生产特点角度的研究。郭明奇(2002)指出我国各地农村受区域自然禀赋、产业结构、资本积累的不同影响,信贷供求状况千差万别,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不同信贷机构间的资金互融互通,促使信贷资金横向流通。徐珺(2003)指出农业收入受“天灾”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一经遭遇,便无法按时偿还借款,农户无法再从信用社筹集贷款,小额信贷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同时农信社借出的贷款一时演变为呆死账,挫伤了其放贷的积极主动性。徐娟娟(2011)探究了我国农村现阶段信贷供求现状,指出农业生产天然弱质性影响信贷资金的供给,同时阐明了小额信贷所面对的各种类型风险以及风险管控措施,从健全农户信用等级体系、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建立金融产品担保体系等角度提出刺激信贷供给的举措。刘立民等(2014)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融资途径单一,很难借助有价证券如债权、股权、信托资本融通资金,加剧小额信贷资金供求矛盾。郭志仪和吴桢(2015)实地调研了甘肃省950家贫困农户,横向比较分析了农业发达区与传统农业区的小额信贷供求状况,结果显示农业发展水平显著影响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关系,但均表现为供给不充分的供求失衡。传统农业区的失衡表现在贷款周期短、放贷金额少;农业发达区的失衡则表现为贷款高门槛与借贷结构明显不合理。他们提出创新信贷产品形式、引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向正规化演变、优化信贷宏观环境等政策,以期解决信贷供求失衡矛盾。夏蓓和蒋乃华(2017)对江苏省苏北区285个农户进行调研分析,利用比较分析法与频次分析法研究了当地农户的需求状况和当地金融机构的供给状况,结果表明,当前政府对小额信贷供给机构财政补贴力度小、奖励门槛较高、农户可抵押物品少、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信贷资金供给缺乏,产生供求失衡现象。
3.基于农村金融体制角度的研究。应宜逊等(2005)提出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体制明显表现出“转轨”时期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供给机构数量较少、市场垄断性较强、小额信贷深入贫困人群程度不足。李瑞红(2009)指出现行农村信贷机制缺陷直接导致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失衡,并且给出了缓解供求失衡紧张局面的对策建议,如拓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优化农村信贷市场环境治理。杨伟坤等(2009)对湖南省若干村镇的农户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户普遍存在借贷行为,有着强烈的借贷需求,但是金融机构存在的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阻碍农户需求的满足。宋平和罗剑朝(2009)表示,当下农村信贷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结构性失衡,而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只是问题的表象,提出处理供需矛盾的关键在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构建。康晓红(2013)梳理了小额信贷机构存在的若干问题,尤以内部体制缺陷突出,认为该缺陷限制了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务之急是不断健全完善金融体制,从而使农户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赵安红(2015)指出我国农村现阶段信用体系的缺陷抑制了信贷资金的充分供给,加深了供求矛盾。窦俊贤和潘海英(2016)利用博弈模型分析金融机构与贫困农户之间的供求关系,结论表明金融体制不健全会诱发信用风险继而抑制金融供给。因此强调加强农村信贷体系与信用等级体系的完善、设立各种形式的信贷资金担保组织,不断降低信贷供应风险。李晓峰和刘小华(2017)在他们的硏究中总结了农村金融供需存在矛盾的特点,找到了供需存在矛盾的原因,提出了构建立体化农村金融体系、优化网点布局、推出大额担保信贷等政策建议。
四、结论与展望
从既有文献来看,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关于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失衡的原因,集中概括为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其中,宏观因素表现在农村社会特性与农业生产特点、农村金融体制上,微观因素即农村经济主体。学者们认为农村社会资本积累薄弱且现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加之农业生产的天然弱质性特点,严重挫伤了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机构放贷的积极性;而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受自身商业属性的驱使,更愿意把信贷资金投放给市场效率更高的城市地区。他们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笔者认为现阶段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研究日臻完善,但也需看到既有研究的一些缺陷与不足:缺陷在于大多数文献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供需双方的市场行为,认为供需双方一开始就能作出最优策略的选择,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显然这是与实际相悖的;不足在于缺乏对失衡机制的深入理论研究与模型验证。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实际,化静为动,基于动态视角分析小额信贷供需双方的行为走向,同时深入探讨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失衡的机理,借助科学的模型探究我国农村信贷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达到均衡的理想状态。
作者:徐杰 贾丹妮 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