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探究范文

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来源也多种多样,高收入人群不断扩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无法适应时代变化,并且缺陷不断涌现。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个税改革方案也已经提交国务院。文章针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现状;完善对策;改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缺陷,近年来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呼声逐年提高。虽然国家先后多次修改了个人所得税制度,但依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纳税人的诉求。当前,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负过重,虽然国家多次出台了提高免征额、增加税收优惠等规定,但由于个人经济负担的不断加重和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多数人依然认为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偏重;二是个人所得税税负不公,同样的收入在不同条件下,计算的税负差异极大。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分类所得税制导致所得相等、税负不等的弊端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一直以来实行分类税制形式,将个人的收入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类。优点是计算简便、管理方便,利于控制税源,防止税源流失,降低征收成本,对于我国早期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十分有效;缺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且个人收入差距明显扩大,高低收入之间差距悬殊。此时如继续使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就明显不利于税收公平,也增加了更多的偷避税空间。

(二)税率设计不合理

过高税率增强纳税人偷漏税动机,高收入阶层逃税严重,个人所得税对收入调节作用不明显,不符合公平原则。比如:小赵是一名教师,假设1月份得到4500元的薪金收入,那么当月应该缴纳(4500-3500)*3%=30元;如果这笔所得以稿费所得的形式取得,那么当月应该缴纳4500*(1-20%)*20%=720元。同样的辛勤劳动所得,不同归类下的税负相差了690元。这一例子清晰地说明了不同所得类型的税负不公问题,一些改革措施虽然大幅降低了低工资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但由于没有同时对其他类型的所得进行相应的修改,就使得不同类型的所得税负差异越来越大,税负愈显不公。

(三)税收期限上存在的不公平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计税方法上有按次计税与按期计税之分。按次计税对一次性的所得进行一次性征收。按期纳税对一定期限内的所得合并一次征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是很大,但在实际计算中,不同的计税方法可能导致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巨大差异。比如:小丽以稿酬所得的形式获得5000元稿费,如果这笔所得是一次性获得的,则其只能享有一个20%的免征额1000元,也就是说应该缴纳5000*(1-20%)*20%=800元。但如果换一种收入方式,这笔稿酬所得是分5次获得的,每次获得1000元,则其可以每次享受一个免征额,税负变为(1000-800)*20%*5=200元,虽然依然不能与薪酬所得的税负相比,但是比起一次性获得报酬的800元税负仍然少了600元。可见期限适用上的差异对于纳税人的税负影响依然不可小觑。

(四)免征额设计不平衡

最近这些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改革的方向一直趋向提高免征额、降低税率的手段进行降低税负。但在我国的分类所得税制下,虽然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的主体形式是工资薪酬所得,个人所得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下。这种不平衡的改革使其他类型所得的获得者面临极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同样的进行辛苦劳作,低收入情况下(不高于4000元时),工资薪金所得的免征额是3500元,而劳务报酬所得的免征额仅能享受800元。

(五)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不强

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在避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方面并未发挥应有作用。首先,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是很大,而且在全国税收总收入中占的比例很小,对收入直接调节的力度不大。在2015年两会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提到大概只有2800万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实际纳税人的规模应该在3亿左右。并且65%左右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我国每年由此流失的个人所得税金额较大。该现象的存在导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集中于从工薪阶层获取财政收入,而在缩小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方面却收效甚微。

(六)结语

总之,很多原因造成了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负不公平的局面,找到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改变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上的缺陷,重新架构个人所得税体制,甄别不同的纳税人来分别设定免征额、纳税期限和税率标准等,使个人所得税税制更加公平合理,并在经济调节中发挥更为有效的正面作用。参考文献:[1]于洋.略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l):88-90

作者:贾会祥 杨镇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