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纵观美国在滞胀时期、20世纪90年代及本次次贷危机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得出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危机的挽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应为两大政策建立便捷高效的磋商机制,创建周期频率能够相互吻合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
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启示
一、滞胀时期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
(一)滞胀时期美国的财政政策
1.“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核心内容是对国内工资、物价和租金直接进行管制,从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内为冻结期,目的是“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减弱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还专门成立了生产费用、工资、物价三个委员会专司其职。“新政”暂时地遏止了通货膨胀,但长期来看物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而不是削弱了通货膨胀率,因为各企业按管制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
2.“微观税收政策”。1974年8月福特继任总统,为了应对严重的“滞胀”局面,他采取了微观税收政策,即通过调整税率级别,改变税收结构,而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影响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个人)的收入。该调整方法主要是提高各种消费税率,降低所得税率,以增加储蓄与投资,一方面遏止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可缓解危机与失业。福特政府的微观税收政策未能削减财政赤字,赤字从1973年47亿美元增至1974年451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亿美元。这样,增长的财政赤字就抵消了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促使经济衰退恶化。
3.“减税—拨款”政策。1976年卡特就任总统。当时最尖锐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失业,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针把减少失业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措施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从450亿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亿美元,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
4.“美国经济复兴计划”。“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核心内容为“减税—减支”,即大规模削减联邦税收与支出,并由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作用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里根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减税法案,规定从1981—1985年间共减税3500亿美元,其中企业减税500亿美元,个人减税3000亿美元。个人减税中主要是减少了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被称之为里根的“富人哲学”。法案中还规定了加速企业折旧和投资的优惠条款,这些规定使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得以大幅度增加。
(二)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
1.1970—1972年末扩张的货币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对应该时期的货币政策,尽管扩张程度时有不同,但整体体现为扩张状态。联邦银行的贴现率逐步下降,从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增加,从1969年年均增长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
2.1974—1976年稳定的货币政策。与“微观税收政策”相对应的该时期的货币政策采纳了货币主义关于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张,即为稳定的货币政策。1975年国会决议,美联储要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年5月起美联储定期公布每年货币总量M1、M2、M3的增长率的上下幅度来安定人心。
3.1976—1979年高利率政策。与1976年卡特政府的“减税—拨款”政策相对应的该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高利率政策。1978年5-10月,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6.5%逐步提高到9.5%,继而提高到10%的破记录水平。1979年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信用紧缩时期。贴现率进一步提高到两位数的12%,同时对银行的某些可控制负债规定了8%的法定准备率。
4.1980—1985年的紧缩信用政策。与“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政策相对应的该时期的货币政策仍然为紧缩信用政策。但是到了1985年后期,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贸易赤字压力,里根政府开始推行低利率政策。为此,降低利率,减少外资内流,使美国汇率随贸易逆差而下降。
二、上世纪90年代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90年代美国紧缩的财政政策整个80年代,美国经济始终受到巨额财政赤字的纠缠,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摆脱这种困境,克林顿于1993年2月提出了振兴经济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部分是以增收、节支方式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
(1)增收。克林顿签署的削减赤字法案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削减赤字4960亿美元,其中增税达2410亿美元。增税的范围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2)节支。削减赤字法案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必须压缩255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的。一是精简政府机构,压缩行政费用。二是大力削减军费开支。克林顿决定在他任职期间,把布什执政时期的军费总额(约3000亿美元)砍掉500亿美元。此外,减少社会保险、医疗照顾和退伍军人的福利津贴也是节支的重要方面。
(二)90年代美国“宽紧宽”的货币政策90年代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上任以来一直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他在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随时提防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非常警惕经济衰退的突发。美联储在他的领导下推行着有利于经济发展并与现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货币政策。1993年克林顿政府推出增收节支的财政政策时,美联储为了减轻这一紧缩政策短期内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时降低了利率以刺激企业投资。1995年,克林顿政府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已见成效。但是,当时美联储认为,对新技术年复一年的大量投资刚刚取得回报,不能马上刹车,所以决定暂不提高利率。事实证明,美联储这一决定对于经济稳定增长起了积极作用。1996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4.7%,1997年第一季度高达5.8%,时为近10年来的最高速度。为防止经济过热,1997年3月25日美联储决定联邦基金利率从5.25%提高到5.5%,同年又将91天国债利率和10年期的国债利率分别由1996年的5%和6.4%提高为5.2%和6.6%。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91天国债利率和10年期的国债利率又分别下调为5.1%和6.1%。由此可见,为了拉长周期,实现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条件下的温和经济增长,美联储6年来推出的货币政策经历了由较为宽松到略微从紧,之后又稍许放松的过程。
三、次贷危机中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财政政策2008年初,美国经济进一步降温迹象明显。住房市场严重低迷和信贷紧缩持续可能导致消费开支和企业投资大幅缩减,从而使经济陷入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于2月出台了总额为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获得国会批准付诸实施,这项计划通过退税来刺激消费。然而,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金融系统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五大投资银行和十几家商业银行发生倒闭。在全球则引发了蝴蝶效应。多国银行倒闭,股市下跌,有可能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防止华尔街的危机演化为波及国家各个阶层的危机,美国总统布什于10月3日在白宫签署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根据这一方案,财政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充实资本,并由此促进停滞的信贷市场恢复运转。在美国的金融救助计划当中,美国国债的最高限额从10.6万亿美元提高至11.3万亿美元,为美国政府进一步发行国债打下基础。财政部承诺为金融市场融资7000亿美元,依据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收购银行资产及资助银行的资本化。而7000亿救市方案中附加的减税计划更是减少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税收的减少更为明显。举债额度的限制加上税收的减少,使得美国政府在后续的财政政策实施上需要步步算计,举步维艰。2008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惊人的4548.1亿美元。从以上分析看,为防止经济进入衰退状态,美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美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政策有助于缓解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不利冲击,同时减轻次贷危机给消费者带来的财富损失,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这对美国经济的中短期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低利率和高通胀的顾虑,美联储后续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庞大救市计划的实施使得美国政府外债大幅增加,加上经济不景气和减税计划导致的税收减少,美国政府财政政策的腾挪余地变小。
(二)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力挺美国经济,首当其冲实施的政策就是美联储惯用的工具———降息。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5.25%一次降低了50个基点至4.75%,宣告了降息周期的开始。到2008年10月30已经连续9降息,利率已经降低到了1%的低水平上(见表1)。调整基准利率是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美联储希望通过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衰退。此外,为更好地促进市场流动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是创立了短期贷款拍卖机制,使商业银行获得了一个从中央银行 获得短期贷款的新途径;不久又创立国债招标拍卖机制,使投资公司可以从美联储获得以往只有商业银行才能获得的紧急融资;后来还设立新机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购买商业票据,以改善短期债券市场流动性状况。
四、对我国的启示
当今世界各国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都实行一系列配套的经济政策。其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抑制通货膨胀和拯救经济衰退的两大重要武器。纵观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两大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经济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适合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并且存在着相当大的通货紧缩缺口,经济走向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双松”的搭配方式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宗旨的宽松式的财政政策时,无论是增加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最终都要表现为增加的货币购买力上。如果此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或减少,那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不能实现,从而不能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适用于经济过热,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只有财政货币政策都是紧缩性的,才能有效地控制住经济过热的局面。上述“双松”或“双紧”政策搭配方式,一般适用于比较极端的经济情况。例如在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经济全面衰退,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和美联储采取了“双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才使经济免于崩溃。在正常的经济运行中,虽然时常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但经济仍然是朝着增长的方向运转,因此,“松紧”搭配的政策是经常被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在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或经济增长较低但又不等于全面衰退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常常采取“松紧”式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或者是采取“紧松”式的搭配。至于用何种逆向搭配方式,就看当时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什么。例如里根政府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滞胀”,当时美国实际上是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所以在第一任期里基本解决了滞胀问题。在里根总统第二任期和布什总统任期里,由于财政政策过松并与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不当,导致巨额财政赤字以及由此引起经济上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克林顿政府和美联储对其面临的经济问题采取了“紧松”式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美国的实践表明,利用这种逆向财政—货币财政的搭配方式的关键是掌握“松”与“紧”的程度。合适的政策搭配则取决于决策者面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财政货币政策优势的正确估价。
作者:花磊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