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研究范文

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

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科技创新是保障山东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财政政策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财政政策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山东省;科技创新;财政政策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从旧常态突围向新常态迈进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企业创新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属性:一方面,基础研究产生的创新成果是纯公共产品,存在正外部性;另一方面,对可以使用专利保护或知识产权制度排他的创新成果,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而公共财政的职能之一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且公共产品属性越强的产品,越需要财政支持。此外,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创新收益的溢出效应等都需要政府干预。因此,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干预是必要的,而财政政策是政府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激励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财政政策作为不同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如政府采购、价格补贴等手段)和税收优惠(如税率折扣、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手段)调节,实现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其次,打破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最初的研发投入到最终的产品商业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企业创新遇到资金瓶颈。这就需要财政政策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风险投资政策的支持,因为税收优惠能够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风险投资可以分担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为创新企业打破资金瓶颈。最后,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由于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企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处于劣势,因此需要使用非市场化的财政政策来发挥作用。例如,政府的风险投资政策有助于分担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风险;政府采购政策通过增加市场需求对创新加以鼓励,降低了企业科技创新市场风险。

二、财政政策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政府不断加强财政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并相继出台了大量鼓励科技创新的重大政策文件,使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体系得以逐步完善。但是,在科技创新中仍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科技投入水平低,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2010—2014年间,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但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财政科技投入水平仍然不高,投入结构也不尽合理。衡量财政科技投入水平的高低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山东省而言,其财政科技投入水平低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指标上。由表1可知,一方面,2010—2014年,山东省财政科技拨款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它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1%左右,而同一时期北京、上海和浙江地区的这一比重均高于山东省,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10—2014年,上海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较高,均在5%以上,最高时达到6.1%;北京地区这一比重在4%左右波动;浙江省也呈上升趋势,基本保持在4%水平。即这三个地区的这一比重都在山东省之上。另一方面,由表1可知,我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2%上下波动。在国际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1.5%—2%表明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属于中等行列,大于2%则表明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目前,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在3%左右,与之相比,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综上,与我国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山东省科技投入水平亟待提高,应当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二)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具有显著公共产品属性,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基础研究上不会投入很多,基础研究经费主要由政府科技投入来补充。基础研究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偏低反映了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2010—2014年,山东省基础研究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有所波动,但基本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而这一比重在工业化国家往往出现先高后低的趋势,即在工业化发展初期较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一比重将会下降,但基本也是维持在10%—20%的水平。因此,山东省的这一指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很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如此下去将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合理,激励作用不明显山东省税收优惠方式单一,以税率优惠、税额减免等直接优惠方式为主,而对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和亏损结转等间接优惠方式不够重视。直接优惠主要是针对企业创新成果应用阶段的税收减免,属于事后激励,但企业是否能享受这种税收优惠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若企业在科技创新研发阶段由于研发投入多、收益低等原因发生亏损或研发失败,则企业很难从中享受直接优惠,而政府也不能弥补利益损失。因此,在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方面,间接优惠比直接优惠作用更明显。而山东省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单一,忽略了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性,未能体现政府风险分担职能,财政创新激励作用不明显,难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山东省财政税收优惠无论是范围还是力度上,所得税的科技税收优惠均具有绝对优势,而对流转税税收优惠范围和力度不够,这与我国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不对称。

(四)政府对科技创新产品采购规模小,缺乏法律依据“十二五”以来,山东省政府科技创新政府采购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科技创新产品采购支出占当年地区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支出规模仍然偏小,并且由于缺乏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的认证体系和评价标准,使得政府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采购规模大小,这就严重制约了财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用的发挥。同时,政府采购科技创新产品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缺乏相关政府采购文件或规定的支持,从而影响了政府采购政策的可行性。

三、提升山东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增长机制一方面,应当提高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山东省政府应当依法落实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随着我省财政收入总量的逐年增加,应根据加快经济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适时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R&D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经费的增长快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山东省应集中资源重点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进一步扩大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提高基础研究在R&D经费支出中的比重,合理安排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正常运行、政府科技创新基金和科研条件建设等的资金。

(二)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以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方式。山东省在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阶段进行直接优惠的同时,也应当完善对企业科技创新初期和中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即采取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间接优惠方式,通过税基优惠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制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时,一是要根据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支出制定相应的税收抵扣额;二是要加强流转税的税收优惠力度,增设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带来的税收负担。

(三)完善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府采购政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鉴于政府采购政策不够完善的现状,山东省应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提高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的比重,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产品认定标准和制度,形成科学、完整、客观的评级体系,完善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制度,加大财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提高政府购买科技创新产品的预算份额,设定一个最低的创新产品采购标准;二是在创新产品基本功能满足政府需要的前提下,政府应优先采购省内企业生产的创新产品或服务;三是提高本省科技创新采购支出在政府采购总额中的比重,加大科技创新政府采购力度;四是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服务基础平台。另外,山东省应当出台一系列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以使政府采购企业科技创新产品有了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马静.提升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学术论坛,2012,(9).

[2]李华,周卉,王金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选择———基于辽宁的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12,(6).

[3]李婷.我国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4]林继扬.进一步提升福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措施研究[J].发展研究,2011,(5).

[5]曲进.山东省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3).

作者:杨明晶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