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政政策内涵外延演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为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在我国曾经长期存在并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并未给予财政政策以明确的界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在引进宏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引进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类概念,但是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不尽相同。
一、财政政策内涵与外延演化的前提
财政是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之一。因此,政策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大是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分不开的。“重商主义”主张实行国家干预政策,以建立市场秩序和促进海内外贸易。而后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古典经济学认为,整个社会实际上是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支配的,政府只需充当“守夜人”,不应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性大危机最终导致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学说让位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承认,市场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个人自由和激发个人创造性。但同时认为,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只有扩大政府作用才能弥补市场缺陷,保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财政措施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弥补自由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主义帮助西方国家度过了危机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困难,实现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国家面对新出现的滞胀束手无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以拉弗尔为代表的供应学派逐渐活跃起来,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也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重新肯定“看不见的手”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时又重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这两大对立的经济思潮交替兴衰,贯穿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从中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内涵与外延的扩大是与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相联系的,也是不断适应新的经济状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不能也不应该包办市场自身可以解决的事情;第二,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如公共产品、成本或收益外部性、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信息不完善、市场不完全、周期性经济波动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干预或调控职能;第三,政府干预本身也存在着缺陷。政府干预必须适度、适时,即调控的深度和广度必须与其所拥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同时,实施宏观调控的时机必须把握准确或基本准确。
二、财政政策内涵与外延在我国的演化
“任何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之前,财政在政策取向上是向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服务方面倾斜的。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对于政府作用整个经济运行,是使用“综合平衡”一词来概括的,而基本上没有使用“财政政策”一词。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人们开始逐步使用“财政政策”概念,但对该词的理解则是模糊的,并且往往是望文生义。由于该词由“财政”与“政策”两词组成,人们就将具有政策性的所有活动都包括在“财政政策”的范围之内。对于“财政政策”概念的这种理解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由于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活动,几乎没有不涉及政策问题的,所以任何政策活动都可以认为是财政政策的运作了。这种无所不包的“财政政策”概念,就鲜明地反映了计划经济对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引进了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同时,宏观经济政策也被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广泛使用。这类概念进入中国后被本土化了,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其中的核心或关键在于:在中国,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关于总量的问题。就财政政策而言,其目的就不局限于总量的平衡,通常还赋予它经济结构的调整、外部经济问题的解决、社会公平的实现等等,或许可以说,市场失灵的所有问题都是财政政策作用的领域。显然,这属于宏观财政政策,但至少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后,财政政策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从宏观上调节社会经济使其健康高效地运行而服务的。财政改革在一开始更是被放在国家各项改革的先行者的位置上。在党的历次重大会议上,财政政策的调整和运用都受到形式不同的重视与强调。在党的十五大上再次强调了振兴财政的战略任务,提出努力建立稳固平衡国家财政的战略目标,又提出要建立稳固平稳强大的国家财政的政策要求,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财政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上的一个新阶段。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
三、我国理论界对财政政策的主要观点
王绍飞认为:财政政策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过程的基础上制定的行为规范。黄菊波认为:所谓财政政策是国家为指导财政工作和建立财政制度,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所规定的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刘溶沧认为:何为财政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选择确定的财政行为的基本准则。陈共认为: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何振一认为:财政政策就其本质来讲,是国家为了控制国民经济运行,使其沿着总量平衡何结构平衡方向发展所确定的财政分配的各项参数。梁学敏、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是政府把财政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均衡要素来运用的政策,是政府谋求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
四、如何正确认识财政政策概念
通过以上对财政政策的不同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财政原则、财政法律法规等概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财政原则是政府制定财政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评价财政政策效应的基本标准;而财政制度、财政法律法规是从程序上将财政政策的内容加以规范,并作为贯彻落实的依据,是财政政策的载体。因此,我们在定义财政政策的时候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我们需要注意财政政策制定的依据。说到底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予以规范。一个正确的政策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政策符合其要求的结果。政策出现失误,则是主观不符合客观,脱离客观实际的必然反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财政政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第二,财政政策是在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之间起一种桥梁作用的行为规范。因此,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不仅是发展和完善财政理论的需要,而且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国家通过这个中介桥梁去约束分配主体行为,引导分配主体活动,克服分配中的障碍,去达到预定的基本目标。
第三,财政政策是一种政治色彩更浓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科学。财政政策有时候本身就是政治,是纯政治的需要,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要求它达到直接的政治目的。财政政策既要达到经济目标的全面性,也要注意到还包括政治目标,不仅是国内目标的政治目标,而且对外支出的财政政策对政治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第四,财政政策是一种具有政策周期的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内容之一,受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存在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政治周期,且与经济周期变化互为因果,经济波动直接诱发政治斗争和政治周期,政治斗争和政治冲突又加剧经济波动。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与政治周期有紧密的关系,而财政政策是政府政策的集中体现。因而这种波动也必然体现在具体的财政政策中,财政政策将影响经济中的总需求以及经济的稳定性。
第五,财政政策是一个系统化了的政策体系。由处于不同层次的若干具体政策所构成。作为财政政策手段的税收、投资、补贴、国家预算等,又是财政政策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政策。即各主要政策手段按其不同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相应地形成各个独立的政策及特有的工具。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对某一个概念的定义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有一定的限制性,但随着人们对该事物的不断理解,此概念也是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的原有的内涵已容不下新的内容,因此它的内涵与外延就会扩大,我们对财政政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