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性财政政策科学抉择范文

中性财政政策科学抉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性财政政策科学抉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性财政政策科学抉择

一、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

“中性财政政策”,是财政部长金人庆于去年5月27日在上海世界扶贫大会上提出的。他表示,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中国的财政政策将由“积极”转向“中性”。

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总量与结构。从总量上看,中性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即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不产生刺激性或抑制性的影响。这表现在预算收支上就是基本平衡,不搞赤字。从结构上看,财政上实行“有保有控”,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发展,以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扭曲。

二、实行中性财政政策的背景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回顾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6年来的情况,应该说,积极财政政策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势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第一,政府参与投资过多,影响了民间的投资环境;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加大了财政的财务风险。目前整个国债占GDP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7.93%提高到20%多,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在提高;第三,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各方面效应,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显现。

鉴于此,当民间投资的增长达到能够支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亦或通货膨胀将成为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威胁时,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完成其历史使命、必须转向的时候。

(二)实行中性财政政策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从2004年年初的突出问题来看,随着民间的投资明显趋于活跃和旺盛,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幅过大,并且在房地产、钢铁等行业中的投资有一哄而起的迹象,人们对于投资过旺、经济偏热的关注也迅速上升。而这种对投资需求的过热是政府和市场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要么控制市场投资,但市场投资的复苏恰恰是我们多年来所希望的,因此,在投资总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我们自然偏向通过控制政府投资的增长来达到抑制社会投资总量的过快扩张。在这种情势下,如果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不断地扩张政府投资,就可能抵消当前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因此,减弱政府投资扩张的力度在当前十分必要。

然而,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同时,也存在着农业、科技、教育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

三、实行中性财政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从总量上控制,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在预算收支平衡上,严格依法征税,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在国债方面,控制国债的发行规模,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大量浪费和低效率的现象。

(二)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做到有收有放。首先,调整支出结构,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越位”投入,政府资金应退出。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经费支出要相应减少;同时,优化国债支出方向,应积极致力于长期建设国债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以及国债使用中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有控”。

其次,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实行的中性财政政策还不是对经济完全不影响、不干预,而是在控制相关投资的同时,还要做好重点投资的工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财政“缺位”的范畴仍需财政的大力支持。例如:环保、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农业、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的配套设施建设;对于这些范畴,财政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以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最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尤其是加快税收体制和政府机制的改革,为增收节支提供健全的机制保障,同时,也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控制通货膨胀,以保持中国经济继续持续平稳的增长。它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需要,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的。中性财政政策的登场,标志着国家在经济政策调整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