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成本财务危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战略是中国富民强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新的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我们所谓的追求人类的发展,因为生态环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本身也是生产力,也是国际竞争力。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本身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走环境发展道路,首要的还是要实行环境改革,环境改革在于建立一种制度安排,能够激励我们的消费者消费环境,激励我们的生产者生产环境的产品或者提供环境的服务,激励我们消耗的能源应该是环境的能源。由此可见制定环境成本是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也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环境财务战略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化。但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上的。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自然界给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伴随生态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对人类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如何制定环境财务战略,在控制和改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二)环境成本战略是环境财务战略的核心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所所长李晓西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多时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应该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的竞争。现代财务管理仍以资金运动为主。企业资金运动由筹资、投资、耗资、回收与分配等过程构成,其中“耗资”是“投资”的延伸,其结果是成本耗费。因此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资金运动(现金流动),特别是关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从整体上和长期上实现企业资金流动的有效均衡,从而营造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资金流动表现为资金流入与流出两大方面,资金流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取资金流入,只有当资金流入大于资金流出时,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从长期观点及战略观点来看,企业资金流出大都表现为企业成本,这样一来,成本占据了资金流动的“半壁江山”。因此企业必须正视环境战略中的环境成本战略。
二、环境成本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分析
财务危机是企业在财务经营中显现的危险,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维持必要支出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短缺到濒临破产直至破产等情况。
环境成本①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环境目标和要求所发生的其他成本。
从以上对财务危机和环境成本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并非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置身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企业随时随地会面临财务失败的威胁。而这种威胁从资产存量的角度看,财务失败表现为企业总资产账面价值低于总负债账面价值,即企业净资产为负数。从现金流量角度看,财务失败表现为企业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即企业现金流量为负数。环境成本支出恰恰使得企业现金大量流出,这种流出很有可能使得企业净现金流量为负数。导致企业财务风险,进而导致财务危机。准确地说,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投入的初衷并非加大财务风险,而是为了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从企业与社会博弈双方的利益来看,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支出更多的是为了社会的利益,但是企业要生存,就不可能不考虑其自身的利益,而是在兼顾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正视环境成本管理,合理规避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风险意识观
知识经济时代复杂的环境因素使得企业经营中危机四起,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向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环境成本管理的同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长期稳定获利的保证。相反那些不重视环境成本管理和盲目进行环境成本投入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一)忽略环境成本管理必然招致企业财务危机
从环境成本的定义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成本投资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违背这种责任就可能出现如下结果:
1.受到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1)在税收优惠、筹集资金等方面受到限制。(2)接受巨额罚款。(3)限期关停。显而易见前两种情况都使企业财务蒙受损,增加财务风险。后一种情况不仅仅是财务风险而是整个企业的终结。
2.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传统的观点认为,财务目标表现为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些均是以价值为归属点,建立财务目标的。但是随着环境革命和循环经济的到来,财务
不能再以价值作为唯一目标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目标。如果仅强调从他人或自然中获取价值的最大化,则必然会对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冲击。过去人类确实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了人和人(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关系的破坏,导致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愿望很难达到。因为资源的枯竭,企业得不到再生产所需的能源、材料,这同样是一种财务危机。因为筹不到资金和买不到材料对于企业的危害是相同的,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失败。
3.受到社会道义的职责
治理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企业亦同样肩负着保护环境的重任。如果违背了这种责任,企业必定遭受社会道义的指责,信用度下降,导致企业的筹资成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等增加,从而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由此可见企业的支出不能仅仅与实现收入联系起来。企业支出与社会责任、自然责任互动,在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盲目进行环境成本投入同样会导致企业财务危机
环境成本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行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增加环境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其二,是在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例如:有些国家实施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由此可见,环境成本的投入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作。企业必须重视,不能盲目。因为环境成本的投入不仅仅涉及到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而且还要延伸到生产经营活动之后的产品消费阶段。较之正常的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投入取得回报的不确定性更大,风险也更大。对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前不外乎有两种:
1.事后处理
所谓事后处理,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如企业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交由废水场处理,,该方法发生名目繁多的各项支出,如:排污费、记录成本、储存成本等均计入环境成本。目前这种方法较多地被企业采用。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但从价值角度讲,这种环境成本支出没有收入的回报,即受益为负数。从短期财务决策来看这绝对是不可行的方案。它将会大幅度递减当期净现金流量,从而导致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下降,进而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2.事前规划法
所谓事前处理,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法力求达到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环境生产方案就是事前规划法的深化运用,企业可以以生产过程无污染为目标规划出生产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支出受益预算。环境生产的目的是完全消除环境故障成本,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对外排污达到非常低的环境成本标准,从而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该生产模型不仅免去了未来一切的环境支出更可以获得环境生产带来的长期收益。也正因为执行环境生产方案的代价是近期的巨大投资,因而需要事前严密地规划整个生产方案。否则会因为这种支出数额巨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失败。所以事前规划法正以其明显的优越性代替事后处理法。
四、建立预警系统不能忽略环境成本因素
财务危机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经营。预防和控制财务危机是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成本连带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管理等环节的因素在一定条件的触发下都有可能使企业陷财务危机。因此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加强财务危机管理必须考虑环境成本因素。
目前理论界对于创建财务失败预警模型主要分为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但这两种模型除了有其他的局限性以外,还没有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财务危机。这是不符合现代财务管理要求的。基于此种观点,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预警指标体系中增加如下两个指标:
1.环境负债率=环境负债/环境成本
2.环境收益率=净收益/环境成本
环境收益率是企业当期收益与环境成本的比率。该指标用来比较各期收益与环境成本的比例关系,该指标越大就说明环境成本投入越有成效,企业因环境成本支出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就小。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事后处理方式下投入的环境成本,公式中的净收益应等于当期净收益加上处理后回收再利用材料的成本。
环境负债率:是指因环境成本支出而举借债务与投入环境成本的比率。该指标越小说明企业因环境治理中的负债越小,环境治理引发的财务风险就相对小。
财务比率指标的设计和选择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包括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变化、治理等因素。只有这样,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准确有效监测财务风险,才能为企业合理有效的规避财务危机起到指导性作用。
在经济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下。企业理财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的一个重大问题,环境保护,无疑加剧了企业理财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亦使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环境”一词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它不仅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使传统的财务管理实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至此,环境成本也正日益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伴随环境成本投入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