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等化财政政策探讨范文

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等化财政政策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等化财政政策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等化财政政策探讨

[摘要]黑龙江省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城乡和各区域间仍存在着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程度低的问题,这一问题给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需要通过财政政策来解决,如对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要以均等化为导向,适当的向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倾斜,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等,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财政政策

一、概念的界定

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可定义为:公共财政可以保障的,居民个人可以负担得起的,满足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医疗资源和卫生资源。狭义上指负责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以及机构内的床位、设施装备、技术人员和执业人员等有形的物质资源,广义上还包括医疗卫生信息、科技和管理等无形的资源。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是底线意义的均等,即在承认地区以及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客观差异的基础上,划定一定的标准作为底线,使所有的居民都能获得底线标准以上的相同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资源。[1]目前黑龙江省基本医疗卫生的体系逐渐健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上升且其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在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弊端,由于市场机制的原因,资本的逐利性引导了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向城市流动,进而导致了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化现象,不同地区和区域居民不能享受到均等的(包括其数量和质量)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

二、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在基本医疗卫生方面加大了财政投入,从2011年的17.08万元到2017年的29.72万元,财政投入相对值增加了74%,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各级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一)城乡之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黑龙江省各级财政的支出中,基本医疗卫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小为省级<地级<县级,由表1可看出,2013年省级、地级和县级基本医疗卫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小分别为2.37%,5.09%和8.14%,2017年分别为2.75%,6.03%和8.05%,2013-2017年平均值分别为2.64%,5.98%和8.83%,全省平均值为6.52%,可以看出地市一级的比重与全省整体水平大体相当,而省本级和县级则与全省平均值有较大差距。

(二)区域之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可以用基本医疗卫生支出进行衡量。一方面,各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有较大差异,哈尔滨、大庆、绥化等均高于平均比重,大兴安岭地区则始终低于平均比重;另一方面,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增长速度上,经济发达的地区明显快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差异在不断扩大。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产出可以用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每千人执业医师数进行衡量,《黑龙江省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目标》中指出在2020年要达到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1张,执业医师2.5人,注册护士数3.14人的目标。由表2可看出,截至2017年末,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中,有30.77%的个地市床位数未达到目标要求,38.46%的地市执业医师数量低于目标要求。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为9.34张和3.45张,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11.10人和4.95人,可以看出各地区可获得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差异巨大。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代表低于2020年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的目标

(三)各级地方政府基本医疗卫生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我国在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和财力向上集中,事权却逐级下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责任却仍在地方政府。[2]由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省级、地级、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约为1:1:1,对基本医疗卫生支出责任的分担比例约为1:3:6,县级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总财政收入的1/3左右,但在基本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中,却承担了50%-65%的支出责任,财政压力巨大,尽管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但并不能解决县级政府的财政困境,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情形。

(四)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第一,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一般转移支付占全部转移支付的比重低于国际水平。根据国际标准,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占全部转移支付的50%左右,而目前黑龙江省省对下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10%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各地方的财力不能很好的得到均衡,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和地区间的配置水平差距较大。第二,专项转移支付多需要当地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经济不发达地区及乡镇的财政能力极为薄弱,无法提供相关配套。专项转移支付对下级政府的资金用途进行了限制,使得政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资金,导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不断扩大。

三、实证分析

采用泰尔熵指数法衡量黑龙江省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的均等化程度,泰尔熵指数为其中,n为样本的个数,xi代表第i个样本的数值,x为x的平均数,为消除人口因素的影响,采用了人均基本医疗卫生支出和每千人病床数和每千人执业医师数进行计算。人均基本医疗卫生支出的熵值为投入均等化的指标,用E(x1)代表,每千人病床数和每千人执业医师数为居民可享受到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其熵值为产出均等化的指标,分别用E(x2)和E(x3)代表。当泰尔熵越大时,说明均等化程度越低,而当泰尔熵等于0时,说明此时是完全均等的。根据数据的易得性和真实性,选择黑龙江省2011年至2017年13个地市的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投入和产出的熵值分别如图1所示。图1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泰尔熵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熵值在2011年至2017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的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产出的均等化程度不能一概而论,从每千人病床数来看,其熵值波动上升,均等化程度有所下降;从每千人执业医师数来看,其熵值呈下降趋势,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总体上看,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产出的熵值大于投入的熵值,均等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四、建议和意见

(一)基本医疗卫生支出应以均等化为导向在加大对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财政投入的同时,应以均等化为导向,制定规范统一的最低配置水平,保证不同地区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大体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支出重点适度向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倾斜。制定激励的财政政策,如对乡镇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财政出资进行定期技术培训等,促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均等化。[2]

(二)合理划分基本医疗卫生事权和支出责任各级政府应明确划分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减少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交叉范围,加大省级财政对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尽可能将省级财政的预算资金直接拨付到县,弱化政府层级的限制来提高效率,并积极开展省直管县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

(三)优化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其次,鼓励中小文化旅游企业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并根据中小文化旅游项目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尽量执行基准利率。最后,针对文化旅游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和难以评估性,银行部门应当联手西省政府相关部门,借鉴发达国家构建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文化旅游产品价值评估体系。3.构建适合文化旅游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与各金融主体的合作银行应构建适合文化旅游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在文化旅游企业进行信贷融资时,不应仅依据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将企业发展前景、经营收益、重视社会责任等指标也作为考察其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然后再依据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领域、经营规模以及接受政策扶持情况,适度调整优化,构建完善的创新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此外,为了降低坏账率,银行应加强与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主体的合作,通过多主体的担保、支持,减少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政府层面1.加强窗口指导,合理引导信贷资金向文化旅游产业倾斜首先,可结合山西省本土文化旅游发展规律,在制定明晰的信贷实施指导意见和细则基础上,充分利用支小再贷款、乡村振兴战略等针对性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本地文化旅游产业。其次,充分利用日常的经济运行分析会和项目推介会,传达金融监管主体金融支持文化旅游的指导目的,促使相关管理主体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金融管理措施。第三,重点支持山西文化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等文化旅游相关行业,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第四,加强与银行系统合作,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2.为中小文化旅游企业融资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与支持山西省应制定实践性强的政策,让多方面和多条线的政策红利直接落地文化旅游企业。首先可建立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专为有潜力的中小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帮助,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其次,政府应加大对中小文化旅游企业以及为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优秀的中小文化旅游项目,给予财政担保,激励银行给予资金支持[6]。第三,政府可以利用较少的财政资金通过杠杆效应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流向文化旅游产业,增加这些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3.引导设立专业的文化旅游银行政府可以引导设立山西省专业的文化旅游银行,因为专业的文化旅游银行多具有地方特性,组织结构简单,信息传递较快。中小文化旅游企业通过与文化旅游银行长期合作,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银行与中小旅游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而破解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罗薇,惠建.促进旅游产权交易与银行创新性合作的政策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4):23-26.

[2]四川农村日报组.政银合作支持乡村旅游扶贫[J].四川农业科技,2017(3):68.

[3]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四百亿基金助力我省文旅产业发展[N].郑州日报,2016-06-19.

[4]王文华.山西文旅企业乘上资本快车[N].中国旅游报,2017-10-17.

[5]李玉红,张炜华,徐晓卉.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迫在眉睫[J].银行家,2015(6):77-78.

[6]肖前兰.我国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析[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作者:薛温馨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