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建议》,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迫在眉睫。
【关键词】创新创业学院;现状;问题;探究;体制;
模型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建议》,建议明确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高校如何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大大提升才培养的质量、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形成自食其力、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迫在眉睫。影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因素较多,但总体而言需要解决资金、政策、能力等客观的发展条件问题。在针对学生双创教育的发展中,高职院校选择了多种发展模式。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形成共同育人机制,进而共同扶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创新保障机制,理顺管理体制
创业项目部负责提出创业规划,以企业发展的真实案例为教育素材,设计实践项目平台,整合校企双方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双创体验式学习环境。综合服务办公室负责学院内部的常规事务处理,注重完善后勤保障工作,不断优化和补充双创教育中所需的资源类型,负责建立校企双方的交流平台,形成互动信息的双向管理,实现双创教育资源的整合效果。再次,创业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园区内的所有创业项目资金使用、成本核算、采购方案等等,统计双创教育中所消耗的资金,引入外部资源后维系创业项目的顺利推进,监管创业项目孵化期的资金使用合理性。创业教育部主要负责双创教育内容、素材、方法、活动的相关管理内容。通过不断总结和补充教育经验,为双创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范式与实践经验,累积教育方法之后,达到支持双创教育方法不断改良的积极效果。
二、打造“三区一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型
大学生创业群体与普遍社会创业群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创业资源、创业活动、创业方法、创业路径、创业资金等诸多方面的目标和经历都迥然有异。创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以“三区一平台”的体系架构,支持双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园区内划分为三项服务功能,分别为: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成长型企业区,以及相应的综合服务平台。进而在“三区一平台”的双创教育模型中优化创新创业学院的教育质量。
1.创业教育区建设创业教育区主要是在设施、场地、技术等方面提供的教育资源,可借助“分层次、菜单式”的模式延展教育活动。在创业园区内设计商业街,让各专业学生在此完成各自的实训内容。通过不同专业的小组成员组合,模拟公司运行机制,在商业活动中以虚拟货币完成沙盘演练。最终在优化运营条件,以及专业匹配度之后,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效果,让更多学生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创新性知识点,有效的融入创业活动中,积累大量创业经验。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选拔,选拔标准为两重隐性指标。其一是对创业具有热情的学生,其二是对创业技能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具备了以上两点要素之后,可在后期参与设“菜单式”的创业课程。为在校学生提供对接社会创业案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活动中精炼更高的创业技能,提高后续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2.创业孵化区建设创业教育需要完善课程体系,但更为根本的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扶持体系。创业孵化区便是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为学生自主设计的创业项目提供扶持。在创业孵化区内,可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场地,相应设备、水电、物资均可免费使用。尤其在创业孵化区内,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以自身的创业项目为基础,建立了信息互助机制。相应的商业信息可在创业孵化区内共享,同时可由不同的创业项目交流沟通,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类型总结。在创业孵化区内,所有创业团队都接受了创业指导教师的一对一辅导,为学生解答关于创业方向的关键问题,形成了从经验指导过渡到独立成长的辅助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并应用于后期的创业活动中。
3.“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专业化成长由于学生创业团队缺乏一定的信息资源,或者缺少部分专业人力资源,在实施会务、工商注册等活动时,容易遇到部分问题。为此,创新创业学院设计了“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了金融服务、后勤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工商税务、信息、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功能。可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相应的商业指导辅助,以及法务咨询及包装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服务类型,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创业团队在真实创业项目中的发展需求,辅助学生创业团队成长为成熟的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2]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3]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
[4]王志强.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59.
作者:杨兰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