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身保险业务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人们除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之外还需要更高级的保障。人身保险作为其中一种,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经济、人口、社会和其它因素分析人身保险业务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
1.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是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前提,只有在不断增长的经济背景下人身保险业务的发展才有基础。国内外多名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经济水平与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我国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国家或者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的需求层次也是不同的。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居民的需求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保险意识较为薄弱,更不会有多余的经济投入到保险购买中,此时人身保险业务是很难发展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因此在上世纪末期我国经济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人身保险来说,居民个人是没有购买意识的。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覆盖面也在拓宽,随着人们需求升级和多样化情况下,人身保险产品也逐渐多样化,例如满足人们退休后仍享受高收入的退休金人身保险产品,防范重疾出现后经济损失的重疾险等。
1.2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是建立在收入水平上升的基础上形成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收入分配方向,根据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可知,当人们收入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时他们只会购买生存需要的必需品,只有当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会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国家或区域保险购买力的最主要因素。有关学者[2~3]认为区域居民收入水平不同是人身保险业务发展呈现区域差异的因素之一。随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区域消费边际水平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在人身保险方面的需求不同。
2人口因素
2.1人口数量
人口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的基础,人口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人口也是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内人身保险业务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数量取决于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基数越大则客户转化数量越多且市场需求越大,而人身保险的保费总收入也会越多。
2.2抚养比
人口因素方面除了人口数量对人身保险业务产生影响之外,人口年龄结构也是业务发展呈现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袁成[4]认为抚养比是区域人身保险需求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人口年龄结构通常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指的是15到64岁的人口,非劳动力人口又分为少儿和老年人,少儿指的是小于15岁的人口,老年人指的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根据人口结构,抚养比指的是非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它包含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前者指的是少儿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后者指的是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抚养比越高则意味着劳动力人口收入所需要负担的人口数量越多,当抚养比处于较低水平时,随着抚养比的增加劳动力人口为了分散风险则对人身保险的需求会提高,而当抚养比超过一定水平后,特别是老年抚养比,劳动力人口比重的逐渐下滑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人身保险市场需求也会出现下滑。
2.3城镇化率
城镇化推进指的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过程。区域城镇化率指的是该区域常住城镇人口数量与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口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的增加和集聚会出现规模经济,并且可以降低公共投入的边际成本,提高资源使用率。随着区域城镇化的推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都会集聚于此,区域居民的需求也会逐渐升级,社会分工会逐渐细致,服务业占比水平会提高,保险作为服务业中主要的行业也会出现快速发展。区域城镇化率越高则说明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越多,收入水平也会越多,因此人身保险市场的需求量越大。
3社会因素
3.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指的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确保社会成员特别是经济困难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的本质是在维护社会公平下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形式是对居民社会福利的表现,随着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收入水平和需求不断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商业保险的形式可作为社会保障的替代品和补充品,因此也影响了居民对人身保险的意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仅能援助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并不能满足更高品质的生活所需。人身保险在市场上出现后,有额外资金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居民逐渐对商业保险有意识并且愿意购买对保障进行补充。例如,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则是以生命作为标的,生命终结后则停止服务,这会造成家庭收入的降低,而人身保险刚好可以补充这部分的损失。社会保障支出因为各区域经济情况不同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社会保障水平对人身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也不同。
3.2潜在保源转化率
潜在保源转化率是影响人身保险业务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孙秀清[5]采用区域保费收入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计算潜在保源转化率,他们认为中国各区域潜在保源转化率呈现上升趋势,与保费收入的走势相同,区域潜在保源转化率越高则保费收入水平也会越高。区域居民当储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做其它投资和保障补充,人身保险可以满足他们对抗死亡、伤残、疾病、年老等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风险,潜在保源转化率越高则说明储蓄转化为人身保险的投入越多。
3.3受教育水平
教育制度和水平会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居民的思维模式,影响他们的收入水平及对收入的分配选择,进而影响他们购买人身保险的意识。教育水平层次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受教育时间越久的人学识和理解能力都较高,因此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较高,他们对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也会相比于低层次学历的人强,进而会促进他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2)学历越高的人在就业时的选择通常会更好,因此收入水平也会较高,他们的收入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还可以有能力购买人身保险。区域受教育水平因为教育资源不同而存在差异,对人身保险业务需求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
4其它因素
4.1保险机构数量
区域人身保险业务的供给由保险机构数量来决定,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服务机构的全部数量。保险机构的数量是随着保险业务需求的增加而增多的,从垄断市场到寡头市场最后进入完全市场竞争局面,保险产品和供给主体数量会逐渐增加。当市场上只有一家保险机构时,保险市场呈现垄断情况,此时的人身保险价格较高,服务水平也较差,产品类型较为单一。而随着保险机构数量的增加,人身保险业务进入竞争局面,保险机构为了提高市场份额就会降低价格和提高保险服务质量,而产品类型也会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因素不同,金融业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保险机构数量也会根据保险需求而变化。
4.2从业人员素质
我国保险业发展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是重要原因,保险业整体形象和服务水平影响了大众对人身保险的需求。保险发展初期大家对保险销售的印象不好,因为当时保险销售从业门槛较低,而保险产品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多数销售为了顺利将保险产品推销出去以至于对保险服务条款的内容有所得隐瞒,从而让消费者后期觉得货不对版。在保险业发展初期,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保险产品了解程度不够的情况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保险业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越差,消费者后期理赔越困难,对人身保险市场信心越不足,进而导致对人身保险的需求越低。区域因经济水平和人口教育程度水平不同,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也会存在差异。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教育水平通常较高,而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会较高,保险形象和服务水平也会较好,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过程中出现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的情况就会逐渐减少,理赔速度越快和对保险合同条款更清晰会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更有信心,进而增加大众对人身保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我国区域寿险发展水平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2):101-104.
[2]叶文真.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7(05):273+275.
[3]潘常娟.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4]袁成.人口结构转变对江苏省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1):37-42.
[5]孙秀清.中国区域保险差别及其效应分析[J].山东经济,2007,9(5):69-72.
作者:谭国芳 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