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镇化融资的保险业支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保险业的发展
1.城镇化建设与保险业发展。
研究表明,未来10年中国还有大约1.2亿人进入城市,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约需要10万元,增加1.2亿城市人口,就需要12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根据中国2012统计年鉴,目前中国城镇人口为6.91亿口人,占比为51.27%,农村人口为6.57亿口人,占比为48.73%。若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核算,在2030年后中国能达到70%的城镇化水平。根据华创证券的研究,中国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将增加4.4%。据此推算,2020年中国保费收入将达到3.98万亿元,对应年化增速12.01%,而这只是以现有的保险业务模式为标准进行测算,如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保险业通过拓展保险投资,加大对城镇化融资的金融支持,不仅保费收入年化增速幅度加大,而且还增添了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融通渠道,这对升级原有融资模式意义极大。笔者据此根据新型城镇内涵设定,应进一步拓展中国保险业的业务空间。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来看,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融资手段,吸引多元化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基建项目的建设,同时还通过各种金融支持解决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的基本保障问题。如保险业最发达的美国,二战后,美国政府得以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金融支持分不开,而其中保险业因投资高品质债券和基础设施相关领域,使得保险投资收益率得以迅速提升;日本作为保险业发展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保险大国,其保险业对于战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金融支持,特别是非传统保险在日本战后与城市化进程的同步发展,对于中国今后的保险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成运动,应该将已经居住在城市里的农村劳动人口变为真正的“城里人”;还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不是城市现代化、不是大规模的城市投资建设,也不是简单意义提升户籍居民的福利,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而是解决中国几亿农村人口的非农转型问题。笔者认为,尽管关于城镇化界定还未有权威的结论,但它至少要包含这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以农业活动为主要方式的生存手段转变为以非农活动为主要方式的生存手段;第二层次,农民转入非农后,要在享受教育、医保和基本生活福利的待遇上向城镇居民的基本水平看齐;第三层次,在居住环境和居住区域上向城镇集聚地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大规模的向地市级、省级和直辖市等城市转移,也不是就地简单的在原居住地集中造城,而是将向现有的建制城镇局域集中,将中国当前两万个建制镇进行现代化升级。具体地说,一是城镇化的“硬件”建设,从基础设施、到公共配套服务以及城镇产业进行改造、创建和调整,其中包括基本的居住房建设、道路建设、水电煤的升级以及新产业的创建,并基本上能够解决所在城镇管辖范围内新转移的非农人口的就业。二是城镇化的“软件”建设,包括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再就业培训机制。
3.中国社会融资的基本态势。
银行贷款一直是中国社会融资的主要形势,由银行主导的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决定着中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趋向。但是由于新金融变革的加剧,拥有货币创造功能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正受新的金融模式的冲击,如包括信托产品、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在内的影子银行正大行其道。因此未来城镇化融资必须要根据中国社会融资格局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根据当前中国2007年~2012年的基本融资数据,可以得知,当前尽管银行贷款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比例正在下降,2012年的银行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已由2007年的60.5%下降到当年的52.05%。而全社会融资规模确实逐年大幅度递增,从2007年的5966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7600亿元。根据测算,全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比增幅从2008年为17%,上升到2012年的23%,可见其它金融业进入社会融资领域的占比正在增加,这也为中国保险业进入未来城镇化融资领域提供了基本的数据支撑。
二、保险业支持是新型城镇化融资的内在要求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传统金融支持。
无论是从传统的城市化建设,还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来看,金融支持对于城镇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必不可少,根据国内外城市和城镇建设的历程看,农业现代化速度越快,城市和城镇化步伐和现代化速度就越快,以及伴随而来的资金需求量也就越大。其中除了一些重大的项目来源于中央拨款和政策性银行贷款之外,另外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就是商业银行贷款和其它融资平台的融资。根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6月公布的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看,2012年底债务余额中,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占25.37%,仍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其中,融资平台公司比2010年增加3227.34亿元,增长比率达22.50%。另外,从债务资金来源看,2012年底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占78.07%,仍是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从债务资金投向看,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土地收储、教科文卫、农林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等支出占已支出债务额36434.47亿元的92.14%。用于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土地收储和市政建设的债务支出增长较大,分别比2010年增加3295.45亿元、720.68亿元、652.83亿元和407.74亿元,增长比率分别为30.29%、141.47%、21.15%和4.15%。由于融资平台的不规范,已经隐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
2.未来城镇化建设对保险业金融支持的需求。
关于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现在已达成一致的估算,初步认定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为40万亿元,这不仅给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而且还吸引着各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并在金融产业内部产生激烈的竞争。就目前金融格局来看,商业银行仍占据主导,证券业正稳健发展,信托业发展迅猛,保险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民经济地位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但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排名第六;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中,世界均值为8%,而中国仅为4%;发达国家保险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高达20%,而中国此项比重仅为4%。从保险业对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看,也明显不足,比如在发达国家,保险赔付达到重大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0%以上,而中国的保险赔付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总损失占比甚至连1%都不到,比如汶川地震中保险赔付仅16.6亿元,仅承担了总损失8451亿元中的0.2%。保险业发展规模与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度的不匹配说明了中国保险业的原有业务亟需拓展或转型。尤其在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三、新型城镇化中保险业支持的路径探讨
1.路径之一:探索债券保险业务。
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再依据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更不能再依据土地财政,以及依据融资平台间接发行的城投债进行融资。而对未来十年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的各种有效模式的选择中,目前呼声最高的是市政债券市场的建立,而根据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进程看,得益于债券保险的大力发展。自1971年美国市政债券保险公司提供第一份债券保险以来,美国的市政债券保险业务开始稳步发展。由于债券保险公司的等级较高,有助于债券发行者通过债券保险自动提升信用等级和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在非完美市场中,存在着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规避风险等问题,容易增加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成本,债券保险的出现解决了市政债券市场中的违约和拖欠风险。鉴于此,中国保险业在未来业务转型中,设立债券保险公司或子公司,可以通过外部信用增级提升市政债券信用等级,降低市政债券违约风险,提高推动市政债券市场的效率,从而推动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根据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和债券保险发展的经验看,参加债券保险的债券收益要比未保险的Aaa级或经常比Aa级的债券收益高,这样就会吸引更多债券发行者来购买债券保险。如果在未来建立起市政债券市场,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城镇化中的资金需求问题,还能大幅提升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充分发挥市场效率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债券市场,乃至最终实现对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
2.路径之二:拓展非传统保险业务。
养老问题是农民转为城镇人口后一个亟需对待的现实问题,鉴于中国当前现有保障体制,按现有城镇、城市养老标准,国家难以拿出庞大的资金来支付农民转入城镇后养老金缺口。因此,拓展非传统保险业务,可以解决未来庞大的养老金缺口,这方面很有借鉴意义的是日本的非传统保险,也即变额保险,在中国被称为投连保险。日本的变额保险虽然经历了低谷,但是对于日本养老金问题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中国当前的投保率才10%左右,如果在变额保险的营销策略、营销员素质、营销对象以及营销渠道得到可靠保证的前提下,将大幅提升保费收入,根据日本经验,变额保险销售对象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初步估算,中国农村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口大约在2亿口人~3亿口人,这个数字还在增加。采用变额保险销售模式,将未来十年中新增城镇和城市中老年人口作为销售目标,不仅可以解决城镇化中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中养老金缺口问题,而且还积极吸引广大民众参与投保变额保险,这不仅从软实力上支持了城镇化建设,也为扩大保险收益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
3.路径之三:加大对城镇化项目的债权投资。
债权融资,指的是资金需求者通过借钱的方式融资,形成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外源性融资。借贷者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随后在借款到期后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债权融资的基本特点主要是解决和缓解实体经济所需的资金短缺。而在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保险业可以通过债权融资的形式支持地方政府项目的建设,并通过一定的项目回报获取收益。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债权融资计划,进入到地方项目的建设中去,并取得了成效。2012年12月,中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资产—苏州工业园区镇一体化项目债权投资计划”获批,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军城镇化建设领域的开始,这种以债权计划模式融资给地方区镇项目的资金,用于道路维修管理、管线铺设和河流清淤等市政工程项目建设,这不仅开创了保险业直接投资城镇项目建设的先例,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并改善了资产配置;同时,它还积极体现了新型城镇化融资中的保险业支持,拓宽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渠道,更高层次上发挥了保险业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
4.通过项目融资形式进入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在中国未来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市场机制融通资金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的重要途径,除了给予政策的市政债的发行之外,将传统的项目融资模式借鉴到保险业支持城镇化的渠道中来也是一种有效的尝试。而未来除了银行贷款、金融市场融资外,可以参照国外的项目融资模式,特别是PFI融资模式,使得保险业为进入的民间资本提供担保,根据项目效益收取保费,特别针对那些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交易的金融创新产品,将保费捆绑一起,获取金融市场的高利润回报。由于保险业资本金雄厚,加之自身有投资资本市场的运作经验,可在PFI项目融资中,为其相关的资金进行打包,转变为证券化的产品,进入高风险的金融市场,在与相关民营资本签订合约基础上,进入二级市场交易,由于有着雄厚的资本金作为担保,民间资本往往更加青睐。在中国金融改革加快,资本市场酝酿着重大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不仅弥补了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求,而且还给保险业自身的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平台。
作者:丁晓峰孟雪单位: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