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息技术对央行内部审计的影响范文

信息技术对央行内部审计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技术对央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对央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金融电子化全面普及,计算机成为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人民银行业务操作和日常管理当中。人民银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内部审计在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和取证应用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内部审计

一、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信息化后,信息技术将内部审计工作从以前注重现场审计转变成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预警性,有力地保障了人民银行各项工作有序、合规地开展。

(一)操作更加简单便捷

一是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流程中应用后,将内部审计从立项、审批、审计和结案等繁杂流程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各个环节无纸化和信息化,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快捷性。二是内部审计通过信息化的联络协调手段,及时准确地将内部审计项目的内容及时、准确地传给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实现了内部审计的时效性。三是内部审计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审计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项目要求和制度规定及时运用审计方法技术性地修正审计操作细节,实现了内部审计的灵活性。

(二)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一是内部审计运用信息技术后,将传统的现场检查和调阅纸质资料进行审计发展到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纸质资料与信息化资料相结合、单点佐证与综合印证相结合,提高了内部审计的严谨性。二是内部审计运用信息技术后,在审计过程中实现了从只注重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审计的转变,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全面性。三是内部审计运用信息技术后,实现了单一专业审计向所有专业综合审计转变,满足了跨专业取证和印证需求,提高了内部审计的丰富性。

(三)依据更加科学准确

一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内部审计过程中可根据项目内容远程查阅资料库,确保了审计标准一致性,避免了因主观认定而导致审计结论偏差的可能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准确性。二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优选现场审计实践中成功的案例,综合确定出科学、严谨、规范的内部审计模型,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科学性。

(四)流程更加透明合规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后的内部审计,将所有审计流程形成完整的电子审计档案,按照权限调阅和审核审计档案,提高了内部审计的透明性。二是透明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全面的内部审计资料库、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和严谨的内部审计实践确保了内部审计结论的合规性。

二、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的现实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内部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审计需求,审计理念如何变革、审计技术如何创新、审计手段如何转变,已是内部审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科学地应对挑战,内部审计才能最终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

(一)传统内部审计理念相对陈旧

一是传统内部审计理念只是根据制度要求,通过立项、审批和审计来确定被内部审计对象结案性质,没有充分地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没有科学地去确定被审计对象的审计线索来源,只是依靠被审计项目事后所呈现的结果和相关资料进行审计认定,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二是传统内部审计理念只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工作阅历去主观地调阅被审计对象的档案与资料,不能根据项目涉及专业的发展情况去客观分析,只是按照审计项目要求大而化之地进行审计,无法完全保证内部审计的准确性。三是传统内部审计理念只是审计人员依据自身积累的审计经验和规范要求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判定,没有客观、全面地根据政策和规范要求进行科学分析判断,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传统内部审计技术相对落后

一是传统审计技术只是针对现场检查或调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没有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相印证、事后档案与流程处理相呼应等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无法真正保证内部审计的严谨性。二是传统审计技术只是以现场检查和调阅资料做为佐证资料,无法保证提取到审计项目全部流程资料,导致佐证资料只能反映结果不能印证流程中所需的内部审计,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全面性。三是传统审计技术只是对单个专业进行审计认定,没有按照项目的客观情况进行多个专业的综合分析判断,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丰富性。

(三)传统内部审计手段相对简单

一是传统审计手段仅是由审计人员按照规定对被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并形成结论,被审计对象按照程序完成相关流程,最终以档案形式保存,导致其他审计人员无法借鉴、不能警示其他被审计对象,同时也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透明性。二是传统审计手段中所涉及政策是审计人员自行收集整理的、所使用模型是审计人员日积月累的、所使用手段是审计人员日常经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

三、内部审计应对挑战的改革与创新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追溯性

一是通过将内部审计系统与各类业务系统进行嵌接,及时、详细地提取和保存内部审计所涉及事项和时间节点,并保证信息的不可篡改性,规避被审计单位隐匿违规操作的行为。二是根据内部审计要求对所涉及项目的每步处理痕迹进行保存,确保审计线索清晰明了,减弱因信息化导致审计线索隐避性加大的可能性,方便审计人员顺查或逆查审计线索。三是严格管理各项业务的审计线索,结合相关制度条例要求系统地确定每笔业务审计线索的关键点,保证业务处理与内部审计同步留痕,预防审计线索被修改或者篡改。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可复制性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审计档案可控范围内的透明度,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学习审计案例提高审计水平和办案效率,被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案件得到警示和促进,从而达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二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可复制性,缩短审计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文书环节和时间,实现同类审计项目整合归并后形成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审计项目,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扩大审计效果。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高客观性

一是按照内部审计要求综合内部审计案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动态灵活的审计模块,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操作流程,保证审计认定标准一致性,消除审计过程中主观认定的影响。二是及时组织相关人员针对审计模块进行更新,动态跟踪业务趋势、紧紧跟随内审要求,可以实现内部审计的高客观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四)积极适应信息技术的知识需要

一是内部审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过程,需要审计人员逐渐熟悉相应内部审计信息化操作流程、熟知被审计对象业务信息化处理规范,关注被审计对象信息技术下业务流程中所存在的风险性。二是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通过现场或非现场对被审计对象的信息数据与调阅信息进行比对,判定每项业务信息化处理程序的合规性。

(五)积极适应信息技术的处置习惯

一是加强事前内部审计监督,根据被审计对象的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审计信息系统的规范性、完善性,确保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可用性,保证抽取审计线索的嵌入性、独立性,保证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提高事中审计频度,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审计和评价,督促被审计对象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规范的要求,保证审计数据连续性、有效性。三是严守事后审计要求,结合事前、事中审计认定,运用真实、完整、连续、有效的审计线索,客观地使用审计模块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认定。总之,信息技术给央行内部审计提供了诸多便捷,拓展了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内部审计也将通过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来逐渐适应信息化大环境,最终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发展。

作者:谢永智 田振华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 中国人民银行崇礼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