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环保监测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环境监测部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高效的解决了各种问题。
关键词:
前言
我国环保系统目前已形成多级隶属于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站2223个,全国其他行业和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在这些现有的监测站中,具备各环境要素监测能力的环境监测站有:980个站从事空气质量监测,1078个站从事地面水监测,1131个站从事环境噪声监测,63个站从事海洋监测,111个站从事地下水监测,16个站从事生态监测,185个站从事酸雨监测,32个站从事放射性监测。现代环境管理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模式的质量以及规模化程度等的要求更高。同时,由于形成的监测工作模式是跨区域协作的,技术人员通过信息技术解放了环境监测的生产力。在新形势下,对环境监测生产关系制度的完善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工作。
1.大数据时代对环境监测
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时代要求应用大数据方式针对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和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1)信息技术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启动新模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了另外一种声音,即思维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则源自人类的高级智慧,甚至是瞬时的灵感。新思维的出现在数据应用模式上带来了很多变革。如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将“计算能力”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资源转化为互联网上流通的“商品”,被电池续航能力所限制和从其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手机应用走向智能化之后,互联网的触角可以在任何时刻延伸到任何地方。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网络大数据系统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环境治理体系以及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等的建立均需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大数据作为支撑。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能力,集成卫星遥感等多源环境监测数据,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的基础上开展环境质量的大数据分析,形成立体、自动、智能的生态环境网络大数据系统。
(3)生态环保新理念要求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环境监测信息化必须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必须弄清楚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确定污染源排放现状及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能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持。
2.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各监测项目的不同需求导致系统缺陷
环监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庞大、冗杂又需要系统化操作的工程。环监部门需要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各个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但是,目前我国环监部门对信息化系统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大多数监测部门只负责自身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无法得到整合与处理,而是要通过数据交换实施综合处理,这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会使整个监测部门的信息化系统结构紊乱、维稳性能差。
(2)部门间的有效联系十分匮乏
环监信息化建设是各环保部门进行合作的基础,良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工作交接的效率。不同部门的监测工作有交叉,所以需要这些部门相互协调,妥善处理工作衔接问题,然而多数监测站的设备是按照各自部门的需求进行设置的,并且常常是自动或半自动工作,所以各部门间的设备差异化明显。且各部门仅仅针对自身系统的需要进行配置,无法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而这终将造成环监质量的下降。
(3)信息化建设期限较长
环监信息化建设程序多、过程复杂、周期长,并且监测站对项目的建设和开发一般需要委托给专业公司,而合适的专业公司只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寻找,这给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的利益不同,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沟通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建设过程中信息传递有误,使项目建设时间延迟,或是多次更改项目要求,这些都会阻碍环保部门与建设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上达成统一意见,并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恶劣影响。
(4)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不当,效果较差
国际环监部门常常采用LIMS系统,故它作为我国环监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借鉴对象被引入国内。但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未因此得到有效解决。原因之一是国内环保部门对LIMS系统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充分,而是肤浅的;留于表面的,因此多数时候对LIMS系统的使用是不科学的。没有充分的认识、合理的了解就无法进行高效科学的利用,资源的浪费也在所难免。另一个原因是15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使用不当导致利用效率低下。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GIS系统,已经被大量应用于环监系统中,但是我国的环监部门仅仅把它当做了演示工具,并未深入研究GIS系统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内涵,这种对GIS系统的机械运用严重影响了它的使用效果。
3.关于环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前文剖析了我国环监部门的基础工作和环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对策并进行分析,以便于环监部门更高效地进行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促进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核心是改进工作方式,使检测工作迈向规模化、专业化。而帮助环监部门在繁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迅速提升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会为环监部门带来极大便利。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自动连续采样,并以之逐步替代人工采样;大型仪器自动分析逐步替代常规手工分析;采集仪器使用时,工作人员无需现场值守,只需远程监控即可;数据填报的载体由网络系统的电子报表代替大量人工计算填报的纸质报表,填报过程甚至是自动导入或填报的;大量常规例行报告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计算机程序还能够过自动识别并删除简单的数据逻辑错误。传统的空间概念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打破了,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这就要求环监部门的各机构、人员组织需要与之积极配合,工作方式也应当做出转变,从而适应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加强区域内外环境监测的分工与合作,深入研究如何整合跨行政区域的监测部门以及检测力量的优化配置,使环境监测迈向规模化、专业化。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四条具体对策。
(1)科学定位,统筹兼顾
在对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环监部门现有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分类整理以往的业务,对环监部门长远的业务需求变化进行充分合理的考虑;既要以自身部门的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又要满足上级机关和同级部门的要求;既要考虑本单位本部门的运作情况,又要顾全监测工作在宏观层面的整体要求;监测人员首先要精通监测技术,其次要对信息化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有所了解。
(2)实施标准化信息管理
借助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对省以下环境监测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之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独立的监测信息化系统。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监测部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而监测管理体系不是很完善。所以,可以对国家、省、市重点污染源由国家监测部门监测结果直报省、国家环保部门,而不受当地政府的干预。详细来讲,就是要对环监部门的监测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环监部门应当及时整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梳理准确的数据规则和编码体系,再对历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监测数据的新标准,并确定通用的数据管理体系。检测人员依据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检测过程,通过完善的标准信息化系统对监控数据的质量、内容进行控制,从而高效地完成每项监测业务并取得更好的业务效果。另外运用监测数据和排污费征收以及将来实行的排污税费改革建立相互联系的税费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3)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对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进行独立运营直报信息机制。这样就有利于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管理者需要重视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准里进行。首先,自上而下的决策型管理方式是环监工作的特点,这要求环监部门的领导要以合理的工作方案为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监测技术人员的需求极其容易被忽略,因此监测规划方案的实施常常引起冲突,阻碍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沟通和学习,深入、认真地做好调研,详实、仔细地完善每一个细节。
(4)注意环监信息化建设的细节问题
在环监信息管理体系中,数据报表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生成,大大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同时注重对质控管理水平的加强和提升,可以使环境监测工作更具规范性。再者,要更多地考虑数据安全问题,加强数据安全可以对数据进行授权。此外,监测人员的常规作业中,环境监测涉及到很多领域范围,且频率较高,会产生大量庞杂的数据信息,工作人员应适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进而促使大数据方法与环境监测的融合。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资源例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等的总称。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对环境监测都有重要影响,这在概念上与大数据是相通的。另外,由上一级政府部门对下一级生态环境现状及重点污染情况进行信息公开;用生态环境监测结果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转移资金联动起来;对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约评价结果按管辖权向社会公开等举措也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监测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展开环境监测工作,同时使监测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并取得更好的环境监测结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信息化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任瑞,赵向东,王海荣等.关于农产品质量监测现场抽样环节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企业,2015(4):9-10.
[2]牛航宇,陈善荣,徐琳等.关于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4-18.
[3]解辉.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软件项目管理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6):5-9.
作者:张林 单位:云南省保山市环境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