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设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学生建立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以及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的管理设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对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获取的课余体育健身相关数据,同时可以为其他制度的制定、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并可即时监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质变化状况,也可利用数据库的相关结果,进行相应科学研究。针对于此,建议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与推免、评优等制度相结合有效实现督促与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颖科学的管理模式,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今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趋势。
关键词:
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
国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是基于当前,关注未来,合理的伟大壮举。高校的体育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点[1]。而且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基地,课余体育锻炼为实现健身计划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课余体育锻炼管理为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提供了保障。课余体育锻炼是一种具有各种价值的活动形式,课余体育锻炼管理是将课外体育锻炼理论意义上的价值转换为学生受益的实际价值的保障体系。学校体育工作其实质是管理而不是体育锻炼内容的本身,管理的优劣体现在实现了价值的转换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校体育课余体育锻炼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特征、情绪特征、体育环境因素决定学生有意识地、科学的课外体育锻炼,所以在学校体育管理尤为重要,从而也就决定了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地位。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2]。课余体育锻炼有效管理的难度较大,正因为如此,本文探索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方法,运用信息化的管理可有效督促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并可及时掌握监督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以期促进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1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领域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高校,拥有着强劲的科研实力。因此,高校教育的信息化是今后高校发展的必要的改革过程,先进科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的锻炼需求和教学要求。在这种需求下,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模式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近几年因为体质差出现恶性事件的报道很多。因此加强大学生课余生活体育锻炼很有必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需要,也是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3]。各高校都实现了校园一卡通,在锻炼场所安装一卡通刷卡机,利用这一信息资源就可实现高校学生课余体育的信息化管理,资本投入小,且切实可行。
2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设计以下是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具体设想
2.1实施办法
2.1.1在每个锻炼点安装刷卡机
利用现高校一卡通信息资源,在每个锻炼点安装刷卡机,在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前后,进行刷卡,以此来记录相应信息数据。
2.1.2用刷卡代号代表项目
利用每台刷卡机编号来对应运动项目,实现对该锻炼项目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1.3刷卡办法
课余体育锻炼者在锻炼前与锻炼结束后刷两次卡,记录锻炼时间与锻炼时间段。刷卡期间刷一次卡算无效,此次信息不录入数据库,同时如果两次刷卡时间不足半小时或超过4小时也按无效健身对待,也不录入信息库。因为不足半小时或超过四小时不符合我们科学锻炼的要求;超过四小时还有可能是后补刷卡,虚含了锻炼时间,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同一时间段参与不同项目的锻炼,项目可并列计入,时间累加记录,次数只记一次。
2.1.4数据应实时上传更新统计
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记录的一切信息应实时刷新,实时统计。
2.1.5刷卡管理
在每个锻炼场所,管理人员应认真执行刷卡与持有效证件进入场地的制度,严禁不刷卡和无有效证件者入内,以及不符合着装要求主要是穿高跟鞋者和带有可能损害场地的物品者进入,杜绝与体育锻炼无关人员进入以保证锻炼着的安全,保障场地设施免于人为损害。
2.2建立数据库
2.2.1应包含的相关信息
(1)基本信息:信息库应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专业信息。(2)课余锻炼的信息:通过学生课余锻炼前后的刷卡,记录完成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参与的项目、锻炼的时间和时间段信息及相应统计。(3)学生体质信息:将学生的个人体质信息也录入信息库进行管理,如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或仰卧起坐等各高校测试的体制信息录入信息库中。
2.2.2信息数据库中可获取的课余体育锻炼相关数据
信息库建立后,通过输入不同的筛选项可统计相应的信息数据。(1)个人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此表记录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喜欢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经常健身的时间段(每个月、每学期、每学年);一、二年级,一、二、三年级,二、三年级;二、三、四年级,三、四年级,大学期间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以此了解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掌握学生参与项目的变化、锻炼次数的变化以及锻炼时间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可为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和体育课程改革等措施提供依据。(2)按年级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照不同年级统计健身的项目、时间段及次数情况,分析不同年级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及变化。如表2所示:(3)按性别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照不同性别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统计,可准确掌握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及区别。如表3所示:(4)按专业统计健身的相关数据:按不同专业统计全校学生的健身情况,可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信息。如表4所示:(5)按年级、性别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照年级性别统计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此方法进行统计,可对比了解不同年级同一性别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如表5所示:(6)按年级、专业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同一年级,按照专业统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了解不同专业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如表6所示:(7)按性别、专业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性别统计出不同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了解同一性别不同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别。
2.2.3可获取的交叉数据
(1)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次数的交叉数据:此表记录学生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次数的交叉数据,通过统计学生的健身信息,将体质变化与锻炼时间相对比,方便学生了解锻炼时间与体质变化的比例关系。如表8所示:(2)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段的交叉数据:通过统计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与不同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段,将体质变化与锻炼时间段相对比,使学生很明了的知道自己在哪一时间段的锻炼效果最佳。(3)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交叉数据:通过统计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与不同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相关数据,将体质变化与锻炼的体育项目相对比,方便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项目将对身体的影响不同。
2.2.4数据应及时上传更新统计
信息数据库记录的信息应定期刷新,储存最新的信息,一方面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平时的锻炼情况,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寻找自身爱好,发挥自己的长处。
3电子化管理的优势
3.1易于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
3.1.1易于掌握相关基本信息
实施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化管理易于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个人的课余体锻炼信息;学生的体质信息,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
3.1.2易于统计课余体育锻炼的相关信息,及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的关系数据
实施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化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将学生的体质信息录入数据库,通过输入不同的筛选项,如按年级、按性别、按专业、按年级与性别、按年级与专业、按性别与专业进行统计,不仅易于统计掌握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数据;若再与学生体质信息相关联进行相关统计,即可获得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间的交叉信息数据。
3.2可为其他制度的制定、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3.2.1为确定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投入提供数据支持
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设施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影响到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4]。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要求学校体育设施更加完备,学校体育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这样就对学校体育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后,可准确地了解锻炼场地设施的使用情况,如不同项目场地使用不足或过剩,依据这些数据规划发展本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故建立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将可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投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3.2.2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在我国国内,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问题由来已久。1995年国家体委就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向外开放体育场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以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当时,针对地方、全国各高校、中小学的体育设施的现状以及开放的现状、模式、对策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5]。建立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可全面掌握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体育场馆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
3.2.3为体育部门安排课余体育锻炼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高校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都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及指导工作,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锻炼水平[6]。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建立,可准确的掌握和了解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喜欢参与的运动项目、经常参与体育课余锻炼的时间等信息。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可根据通过这些数据来合理地安排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
3.2.4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与实施,在全国普通高校掀起了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的热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已成为高校体育领域最关注的话题[7]。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可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的项目、时间等信息,进而分析学生在体育锻炼、体育课程方面的诉求。依据学生的诉求来调整和改革高校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视角提供依据。
3.3可即时监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质变化状况
2014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出通知,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文件,其目的是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系统设计和整体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8]。高校对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实施信息化管理,并将学生的体质情况纳入管理,即可实现对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级学生体质状况的及时准确掌握。
3.4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可以全面掌握学生体质状况;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关系情况;以及体育场馆的使用信息情况等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可为进一步搞好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3.5可保障业余体育锻炼者的安全和场地的人为破坏高校对学生实施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在各锻炼场所实现刷卡和持有效证件入场,检查着装与物品的办法,就可有效杜绝与体育锻炼无关人员的进入,就可保证真正锻炼着的安全和运动场地免予人为的破坏。
4策略
4.1结合其他相关制度落实课余体育锻炼结果,引导并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健身
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不但加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和频率,还提出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可参加评优与评奖[9]。新《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各年级学生的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
4.1.1与体育成绩挂钩
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等级化划分,如根据学生每周平均锻炼的次数或时间划定若干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在学生开设体育课期间将对应分值计入体育课成绩。以此来促进和引导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1.2与评优挂钩
高校每学年学期都有评优及奖学金的评定,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与学校评优评奖定相关联,如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成绩纳入奖学金的评优之中,将会督促和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好促进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4.1.3与推免挂钩
目前高校毕业就业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就业参加工作,另一种就是继续读研深造。而读研一种是参加全国统考,另一种就是经过学校推免方式进入高校学习,免去了备考的过程。同时,推免生在读研期间也可享受丰厚的待遇,是每位学生都向往的。因此,将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数据与大学生推免选拔考试相挂钩,这样会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2应用数据库相关成果,加强研究提升电子管理的有效价值
4.2.1完善体育管理制度
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也可全面了解学生锻炼与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可根据体育场馆设施的在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科学的管理体育场馆,并完善体育管理制度[10]。因此,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将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管理和完善体育管理制度提供大数据的支持。
4.2.2健全健身指导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锻炼情况和体质健康情况,包括学生的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项目等信息。学校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合理安排课余体育锻炼指导,以及课程的科学调整,高效实现对学生的健身指导。
5结论
5.1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投入小,切实可行
各高校都实现一卡通,只需在各锻炼场所安装刷卡装置,就可实现高校学生课余体育的信息化管理,资本投入小,且方便切实可行。
5.2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易于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建立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数据库,在获取某一数据时即方便又快捷,便于及时准确的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体质健康状况;以及课余体育锻炼与体质的关联情况。
5.3对高校学生的业余体育锻炼进行电子化管理优势显著
对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实施信息管理其优势非常显著,不仅可即时监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质变化状况;也可为其他制度制定、决策的确定提供大数据支持,又可为进一步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资源数据。
5.4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体质
对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一方面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况,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可与体育锻炼成绩与体育成绩、每学期的评优评奖、学历提升推免制度相关联,将很大程度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养成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质。
5.5应用好数据库的相关成果,搞好相关科学研究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全面记录着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体质情况、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等真实的相关信息。应利用好这些资源数据做好进一步的进相关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淑红,龚良兵.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4):45-47.
[2]童健.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与管理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8):216-217.
[3]向京.新时期学校体育设施多元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3):123-124.
[4]李志实,梁林.学校体育设施[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2(3):158-159.
[5]袁晓芳.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8,28(4):145-146.
[6]莫再美.关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报,2007,27(1):77-79.
[7]《体育场地管理》编写组.体育场地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4-25.
[8]张矛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体育团队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际研究———以瑜伽教学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76-80.
[9]李建臣.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与管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6(5):27-28.
[10]方曙光,徐文强,陈元欣,等.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16-18.
作者:薛龙 陈茜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