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息传播知识付费新媒介探析范文

信息传播知识付费新媒介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传播知识付费新媒介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息传播知识付费新媒介探析

摘要: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背后必然是新媒介的驱动。本文基于信息传播视角,对信息产生的多种话语表达的可能性以及付费时代知识新媒介存在的必要性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传播;知识付费;新媒介

一、信息传播滞后时代:掌握信息传播模式而非信息本身

(一)信息传播的历史人类创造的信息,其形式是在不断丰富、总量是在不断增长的。在人口流动缓慢,信息以口耳相传、文书往来为载体的时代,信息总量虽然也在增长,但进程相当缓慢。在东方,四书五经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文本,占据了知识的主流长达2000年之久;而在西方,希伯来传统的宗教文献则拥有同等重要的统治地位。东方的五经博士、理学家和朴学家们以及经院哲学家们皓首穷经,不过是在为经典文献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圣经》,都被奉为自然天成的真理,“认识这一真理的是直接的直觉而非任何艰苦的批评分析过程”①。人类把自身同自然之物紧密相连,二者构成了浑然一体的象征关系。这意味着“对据理而推式批评探究的事先破坏……剖析象征几乎就像试图分析神圣的三位一体一样亵渎神灵”②。与之类似的,孔子不敢把自己与圣人相提并论———尽管他的门徒和后世的统治者违背了他的意愿———大力提倡一种“述而不作”的治学观念。遵从这种传统的后代学者们,不敢提出新的理论,即便有,也要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在阐发圣人的观点。东方的经学家们阐发圣人的观点,或者西方经院哲学家就《圣经》中的某个问题反复讨论,真的生产出新的知识了吗?把这个问题搁置在一边,至少信息的总量是增加了,直观地说,就是书籍的种类和总的字数增多了。但信息增多不意味着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信息的载体太过于昂贵。尽管口耳相传始终是一个可选项,但是知识(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想要沉淀下来,就非得依靠书籍不可。纯粹由人工抄写的书籍所费颇巨,为生计发愁的人家不可能拥有书籍,也就不可能拥有知识。

(二)信息传播发展过程中的载体当然,人类始终致力于降低信息的价格。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与制作书籍的材料相配合,以便符合省时省力的经济原则,提高记录信息的效率。譬如,在竹简上刻字时,隶书较之篆书更为简便;在纸张上书写,楷书则快于隶书;仅从经济的角度看,简体中文显然优于繁体中文。造纸术和印刷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蔡伦和毕昇极大地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使更多人获得了廉价的知识,并为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君主们,提供质量稳定、拥有大量知识的文官系统。与此同时,西方的知识传播仍然受限于价格昂贵的羊皮纸。直到谷腾堡印刷术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状况。在欧洲,信息展现了它所拥有的强大力量。按照安德森•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以民族语言印刷的廉价书籍和报刊,对于民族的想象共同体的诞生是如此重要③,决定了近代欧洲的政治格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生产信息的权力被牢牢掌握在少部分识字的知识分子手中。知识的价格降低了,只是方便平民成为知识分子。无论是作为中文书面语的文言文,还是欧洲的“贵族文字”拉丁文,都不是平民的语言。在平民中,低识字率和带有奴隶制色彩的劳动剥削导致了思维的低活跃度。对这些为生活所迫而停止思维的人而言,求生和生育的本能胜过了生产信息的崇高事业。他们可能更愿意成为信息流动的终点站(信宿),而不是信息被重新编码、再次出发的中转站。换句话说,不是知识分子剥夺了他们参与信息生产的权力,而是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一权力。

(三)信息传播理论化:信息的生产被定义为模式在鲍德里亚那里,信息的生产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重述:媒介(Medium)的本质就是模式(Modéle)……是指被一种符号/形式所重述,在一种模式中获得阐发,被一种符码所操控④。这意味着,生产信息的前提条件是至少掌握一种模式,并使用这种模式对符码进行操控。只有拥有这种能力,才能参与信息的生产。按照这个观点,识字是掌握一种模式(书写),掌握某个理论体系或世界观,也是掌握一种模式(话语)。后者是更加深层的模式,它可以决定文字以何种方式被组织起来,表达特定的思想。低识字率导致思维的低活跃度,把大多数人挡在了信息生产的专业领域之外。即便是经学盛行的汉代,热衷于解经论经(即基于经典文献进行知识再生产)的太学生,其规模始终被控制在4000~10000人。放在今天看,甚至不如一所中等规模的高校。太学生、五经博士和皇室成员以外的普通百姓,并不具有讨论这些重大内容(涉及王权的合法性问题)的资格。但是,识字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一种嵌入在语言文字里的、作为整体的文化。书写不是随心所欲的,学习儒家经典的太学生、五经博士和皇室成员,不能不对“述而不作”以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化做出回应。作为回应的结果,这也就解答了前文暂时搁置的问题:对于述而不作者来说,反复阐释同一内容,努力使具体的词句之间和谐一致,这种努力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塑造一个“浑然之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新的、可能反对这个浑然之物的异质性内容,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纳入其中,极力避免异质性的信息与这个浑然之物产生冲突。结果就是,这个浑然之物的体积越来越庞大,并且杂糅了各种流派的观点和理论,但这些不同来源的观点,得以在同一个体系里和谐共存。在这种信息的生产模式下,知识就是模式本身。任何信息都可以用同一种模式来解释(解码),并成为这个模式的一部分(重新编码)。对于身处其中的知识阶层来说,掌握模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具体的信息,则是次要的。因此,真正有效的信息,其实并未得到长足的增长。

二、信息爆炸时代催生新媒介知识付费:信源高效直达信宿

(一)信息爆炸时代:信源、信宿无法高效匹配如今,“信息爆炸”是一个听上去非常古老的概念,至少人们已经不像世纪之交的那10年,热衷于讨论这个新鲜的概念。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爆炸作为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相反,它转化为了更加真实的焦虑。当城市里的白领们毫不犹豫地为知识产品付费时,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信息焦虑”之中。他们一方面担心自己获取的信息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另一方面,尽管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剥削占据了过多时间,使他们不得不追求更高效率的信息获取方式,那就是购买经过提炼的观点或者关键信息。信息爆炸的结果,就是提炼观点的脑力劳动被交给专业人士去完成。只要具备阅读理解的能力,人人都可以从一本书中提炼出一些观点,或者更抽象地说,从一些缠绕在一起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来。但是如果人们为了知识所付出的是金钱,那么,知识必须帮助人们获得比付出的金钱更多的金钱回报,或者至少要对购买者有某些确实可感的积极作用,这样才符合投资-收益准则的规律。因此,“有用的知识”成为知识付费市场的主流。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了解一本小说中包含的深刻意蕴,但是“如何收纳以节约空间”“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却可以成为热门的知识产品。

(二)信息爆炸时代催生知识付费知识付费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它超越了以往容器与设备的二重界定———承载信息的容器和设备,都是已经被应用于媒介的。无论是用于接受知识产品的手机、PC,还是信息得以呈现出来的图文并茂、搭配音视频的形式,这些都是已经被运用纯熟的技术,并没有新的技术出现在其中。知识付费之所以新,是因为它把信息赤裸裸地列为一种商品。购买信息的行为古已有之,在商业、政治和战争中,信息都是重要的商品。在茅盾的小说《子夜》里,落魄的地主阶级不惜牺牲女儿的色相去换取金融资本家的“内幕消息”,以便从事投机生意;结果是,他获得了错误的“内幕消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并最终破产。但是,对于不参与商业投机的普通民众而言,信息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说,没有重要到需要专门购买的地步。购买知识付费产品与购买教育服务不同,如果沿用鲍德里亚的思路,教育服务的最终目的乃是使购买者掌握某种特定的模式,以便处理海量的信息。因此,知识付费服务是媒介演变的后现代形态。促使有效信息成为商品,或者说,促成人们花钱购买的有效信息的,是对于信息效率孜孜不倦的追求。之所以说知识付费是媒介演变的后现代形态,是因为媒介演变已经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但这一系列演变,包含了一个一致的目的,那就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媒介的演变包含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目的,这并不是说,提高效率是媒介演变自己的目的。知识有如气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膨胀。但是在严密的科学出现之前,无论东西方,所有学科都被混沌地囊括在同一个名目之下,那就是真理。博学的人,有权力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对所有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宋明理学家试图通过“道”“气”来构建本体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服从同样的规律,体现了“大一统”的雄心。但是,随着科学的诞生,知识被切割成一个个精密的学科。一开始,很多学科有着共同的奠基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发现,光是掌握某一学科的全部知识都相当困难,最多是在某个更加细分的专业领域内实现精通。随着学科的细分,原先那个包罗万象的“浑然之物”急剧地萎缩,退到了历史的角落,成为神学和文献学,获得了与其他学科并列的地位。因此,大家也都认同,特定的信息需要交给特定的专业人士去处理:以怀疑或保留的态度为基础,对技术知识的尊重通常与对抽象体系的实用态度并存。当人们需要专家的意见时,虽然半信半疑,但是一般都会选择相信专家。这构成了现代社会对于专家的基本态度。

(三)知识付费的持续发展源于大众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人们之所以接受专家系统,大众传媒功不可没。无论是报纸、广播节目还是电视节目,都会时不时邀请专家,就某些即时性的现象做出专业评论。专家和专业知识的出现,是与相关问题相伴而生的。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已经足矣,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则远远不够。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大众传媒,不可能只为满足少部分的需要,花费一整个版面或者3个小时的节目时间来传授某些特定的知识,除非这是广告商的要求,是有利可图的行为。另外,如果潜在的需求者错过了这些节目,这些信息就变成了向虚空中传播的噪音。当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出现不匹配的状况时,新的媒介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新的媒介和之前所有媒介拥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信息从信源直接到达信宿,信道越高效,那么噪音就会相应减少。知识付费产品的出现,使得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专家购买知识,这正符合信息论的观点。

注释:

①②[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

③[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3.

④[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38-239.

作者:凌子淑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