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传播与青少年思想行为互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互联网信息传播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深入研究互联网信息传播和社群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教育引导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引导有着积极意义。以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接受网络信息和参与网络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探索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合力。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传播;社交网络
目前,在众多的网民中青少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比例上都占据主流,青少年社交、休闲、获取信息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互联网,互联网也对青少年思想成长行为选择起着深刻的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的信息传播功能,在思想和行为模式上都影响深远。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
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时代,互联网是今后青少年工作生活的常态环境,任何排斥互联网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可取,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既创造了新的信息、社交、学习等机遇和方式,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成长经历。
(一)互联网决定了未来信息传播格局和信息接受形态
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互联网是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创新和革命的典型标志,其影响到今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演进。面对这种变革,还排斥青少年接触互联网无异于剥夺青少年接受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权力,什么“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知识和信息的洗礼都将和青少年擦肩而过,弱化了青少年今后赖以生存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接受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能力。
(二)互联网重塑未来社交模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个体的社会存在离不开恰当的社会交往和一定的社会组织方式。传统社会的社交依赖于有限范围的血缘、地缘等社会属性的交集,而互联网创造的社交模式是广域的社会链接,并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社交规则。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的网络社交,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形成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进一步强化彼此的联系。另外,基于互联网构架出的组织框架也是有别于传统组织样式的去中心化的模式,这些都是青少年需要学习和适应,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赖以产生创新创造的基础。
(三)互联网奠定中国国家崛起的基础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青少年是国家长远战略实施成功的关键,隔离青少年学习互联网知识的必要环境就很难想象出未来的发展空间。青少年更早、更好地学习掌握互联网,今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步伐将更加扎实,创新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将更易于涌现。
二、不良网络文化和价值观损害青少年成长
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扭曲的价值观充斥网络,青少年的辨别能力有限,并且受到网络社群的深度影响,因此需要警惕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1]
(一)过度使用网络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
宽带和手机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接触网络的门槛降低,若教师和家长管束缺位或青少年自我约束不严,都会产生青少年长时间沉溺网络,导致影响学习和缺乏体育锻炼。尤其是各种利润丰厚的网络游戏在利益的驱使下,被互联网企业花样翻新地推销,许多青少年在精彩的游戏中宝贵的青春消磨了。
(二)青少年在畸变的社交网络中迷失方向
青少年追求网络社交网络的独特性、归属感和刺激性,需要体验在网络社交网络的人格补偿。在以年龄、兴趣为主要区分度的不同网络群体中有着异于现实社交的不同圈子文化。[2]若青少年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理性辨识圈子文化中的各种言行,这种网络圈子社交就是积极的,但在有些网络社群中,色情暴力、偏激、虚假的信息充斥。在互联网的传播平台中,青少年极容易形成对偶像的崇拜,并在群体内形成彼此的激励强化,形成对偶像极端膜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现实所处的人文环境。青少年行为模仿能力强,在网络社交圈层中随波逐流相互模仿,容易受到不良社交文化的蛊惑,甚至将不良的网络社交文化带入现实。[3]
(三)青少年价值判断和社会意识的扭曲
网络空间中,各种类型的主义、价值观充盈其中,很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存在狭隘偏激的倾向,青少年自我的价值判断尚未成熟,也无成年人清晰的思想分析能力。不良的互联网信息会导致青少年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社会意识的形成。在一些社会矛盾激化背景下,网络情绪容易被激发和转变成现实的群体事件。青少年难以区别群体性事件与民粹主义之间的关联,更无法深入分析社会矛盾、社会背景、阶层秩序、公平正义的相对性等复杂社会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我行为约束力较差,加上在特殊情形下容易受到外部群体极化的影响,在长期偏激信息的影响下,容易被网络情绪鼓动仇视精英、攻击政府,甚至参与暴力活动。[1]
三、掌握互联网发展特质,形成青少年思想行为良性互动
既然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中难以避免,就要形成能够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接受健康网络信息传播的外部环境。互联网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社团管理部门、学校应该深入研究互联网规律,使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青少年思想行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一)共青团、学校以及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合力
非常重视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强调青少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胜负的关键。因此,在新的时期,各级共青团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应该形成关心青少年网络行为、关注青少年网络信息传播的合力。充分认识传统团学工作中存在的游离于青少年网络社交的困境,在网络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育主管部门、群团组织、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时展要求,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需要适时实现转型,切合互联网的时代脉搏。单纯灌输式思想教育的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青少年已经是通过互联网多维度接受信息,多角度认知世界,单一的结论式的思想教育已经难以轻松改变青少年的认知。
(二)形成青少年互联网社交的积极文化
学校、家庭鼓励青少年创建和参与健康积极的网络社群,适应青少年网络交流聚集的时代特点,巧妙介入网络社群交流,通过参与青少年网络社交的手段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增强现实社交组织的吸引力。甚至可以探讨使用新的网络技术有效监测青少年网络社群的交流信息,为有针对性开展思想工作奠定基础。还可以在网络上引导青少年开展微公益、微捐等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活动方式,引导青少年参与扶贫助学、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等活动。[4]通过健康积极的网络公益活动、网络社交活动,引导青少年摆脱网络沉溺、远离负面网络信息的干扰。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象不能一味反对,要认识到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种多发性现象,应该深刻认识互联网传播规律,推动青少年对偶像崇拜的理性认知,提倡遵循网络追星的行为基本准则和建立偶像崇拜的圈子道德标准,形成符合青少年特点的良性圈子文化,摒弃畸形的追星行为。学校可以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网络传播、网络技术兴趣班和信息技术比赛,一方面满足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理性认识网络世界,让青少年与网络的互动沿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三)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增强思想行为引导有效性
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强和即时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成为青少年思想和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和家长逐步掌握利用网络手段与青少年沟通的技巧,在沟通中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反对。并且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家长整天捧着手机、沉溺网络,又怎么能说服青少年不沉溺网络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需要进一步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融合各类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开发适于互联网传播的平台,如开发适当的APP。加强健康的网络社群活动策划和宣传,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增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传播产品和信息频次,充分发挥健康网络文化的感染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从技术上监测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分析青少年群体性动态是可行的,如果研究从技术干预青少年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行为未必不是一个解决方案,电影尚且可以进行分级,青少年接触庞杂的网络信息传播也应该有所管控。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网络传播,网络安全部门和网络宣传部门应该负起网络监管的责任,通过开展一系列网络清理和规范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和他们接受的信息密切关联,互联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和应用难以回避,而且将成为国家崛起的支撑因素。顺应趋势开展互联网青少年信息传播规律研究,把准青少年网络社群活动的时代脉搏,汇聚关于青少年互联网信息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智慧,使网络成为青少年开放式的学习交流平台,不断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是时代所需、形势所需。
【参考文献】
[1]谭毅.警惕中国群体性事件中青少年的民粹化[J].当代青年研究,2015(11):5-10.
[2]倪佳琪.基于青少年视角的网络文化与生存范式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7(7):296.
[3]王慧,丁文祎.移动互联时代青少年社交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12-16.
[4]徐晓.新媒体时代下进一步做好青少年工作研究[J].青年工作,2016(1):35-37.
作者:倪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