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议新媒体时代科普期刊的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990年以后,随着我国科普工作的转型与发展,科普期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品种数量持续增长、内容质量显著提升,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发展不平衡、发行量普遍下滑等问题。在这一阶段,随着科普期刊品种数量的不断增长,其结构不平衡的情况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实用技术类数量不断增加,而综合类少;个别专业科普期刊,如医学保健类大量增加,而有关基础科学知识的期刊贫乏。同时,科普期刊的发行量普遍下滑,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科普读物创作,基本采用向读者灌输具体科学知识的方式,这种方式逐渐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且,受科普电视节目及广播、报纸等的影响,读者对科普期刊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而到了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纸质媒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互联网因其易用、更新迅速及免费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这是所有从事纸媒体行业的人员不愿看到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2003年以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逐步明确了引导包括科普期刊在内的非时政类报刊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这对肩负着公益使命的科普期刊影响巨大。如何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创造机遇,成为摆在科普期刊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科普期刊的类型分析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科普期刊按内容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综合类,包括自然科学类和百科类;第二大门类是专科类科普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类和专业技术类,这一类占了科普期刊的大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似乎亦可归为科普期刊的行列,那就是科幻类期刊。但是,随着奇幻、魔幻类读物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同,这类刊物的内容也大多向其靠拢,与科普的本意已经相去甚远。如果对科普期刊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根据其内容的不同而将其更加细分为如下几类。
1大科技类科普
大科技类科普期刊内容较为综合,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阅读此类期刊,读者有可能获取各学科的多方面知识信息,从自然万象到科技进展,编者可以做到紧密结合科学热点,选题的空间很大。大科技类科普期刊的读者对科学(特定学科门类)具有浓厚的兴趣,只要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科学道理和研究过程讲得清楚、有趣,就有可能吸引他们成为读者。
2生活类科普
生活类科普期刊内容也较为综合,并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这类期刊与普通读者的生活最为贴近,可以结合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优秀的科技产品以及时尚的科学生活理念来设计选题。此类期刊在所有科普期刊中,最易于被市场接受,每一个“讨喜”的选题,都应该有机会获得较为理想的市场反响。
3专业类科普
相对于前两类科普期刊来讲,专业类科普期刊的办刊工作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由于受到办刊宗旨的限制,此类型科普期刊的内容不能脱离专业主题,必须在某一专业领域范围内开发全年各期的选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拥有优势行业、产业背景的刊物,虽然并不被广大社会公众所关注,但在行业的支撑下,依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有效收益;而一些并没有成熟行业和产业支持的专业类科普刊物,难以从所关注的专业领域获得太多的效益,又因专业所限,亦难以得到读者的关注和支持,即便编者每期选题精益求精、挖掘热点,其运营也可以称得上是举步维艰。
在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创办的科普期刊,往往更多地关心期刊的编辑内容质量,而不考虑期刊的前期内容策划、后期营销以及品牌的宣传。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和健全,科普期刊的角色已经从一种精神产品丰富为一种文化商品。而且,面对期刊品种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1科普期刊参与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能否准确把握科普期刊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决定一份科普期刊能否真正获得读者认可和接受至关重要的因素。办刊人在设计一本刊物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这本刊物的定位问题。如果能够精准地面向某个类群的读者进行定位,编制适合他们阅读口味的内容,这本刊物至少在一开始就掌握了多半的“胜算”。但是,定位往往又是办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适合于广泛人群阅读的内容,想要精准地面向其中的某一部分读者展开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无疑也加大了实现准确把握读者需求这一目标的难度。有时,办刊人不得不冒着相当的风险放弃其中一部分读者,而选择潜在市场可能性最大的一组读者。与所有其他商品一样,销售也是期刊作为一种商品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而科普期刊所具有的特殊文化产品性质,其销售效果不仅取决于经销商的售货能力,还受到社会消费环境、期刊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总体社会文化消费氛围偏向生活、娱乐;最容易接受科普内容的青少年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的情况下,期待普通的科普期刊创造非常理想的市场成绩是不现实的。可以从我国各大城市的图书、报刊零售市场看到,一些曾经红火一时的图书、报刊零售商多呈现风光不再的样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原本就比较单一的期刊发行市场模式更面临的巨大的挑战。除了少数几份已经稳定占据了相关市场的领先地位,较好地解决了资金运营问题的科普期刊之外,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普期刊在谈及资金问题时都一筹莫展。资金的良性周转是每一家科普期刊都期待的,同时也是帮助他们跳出发展怪圈的解药。众多有行业协会支撑的期刊,一般以成立理事会,收取理事会费、广告宣传费的形式获得持续的经费支持。而一些单纯以学会性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为依托的期刊,不仅不能从事广告经营活动,也难以获得相关办刊经费。条件好的,可以通过组织社会活动的方式得到部分资金;而条件不好的,甚至谋求以出卖刊号与社会组织合办刊物的形式获取资金。
2科普期刊参与市场的主要对策
期刊的生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期刊的选题问题。一本期刊的生命之源在于读者。有了读者,直接带来的效益是期刊的发行收入,随之带来的是各种社会活动收入及可能的广告收入。一本刊物的社会影响越大,其潜在的商业开发价值就越大。刊物也可以通过策划社会活动来带动刊物自身的发行及收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一本刊物始终都在自说自话,而不在乎读者和市场的反应,其生存势必难以为继。在策划和规划刊物选题时,搞清楚读者对象的口味,为他们设计制作合口的“饭菜”是刊物生存发展的最佳选择。在开展期刊市场经营活动时,办刊人的角色不得不从单纯的“文化人”转变为精明的“商人”,其精明应体现在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为刊物带来经营收入的机会。一方面,对于市场发行,应在充分合理展开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刊物的市场发行,借助其他成熟渠道的力量推广刊物。而对于科普刊物来说,应切实结合刊物特性,对市场究竟有多大做到心中有数,在可控的范围内减少成本开支、扩大发行收益。另一方面,应结合科普活动社会影响效果较为显著的特点,通过活动创造与潜在读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向他们展示优质的期刊产品,吸引他们成为刊物订户。同时,还应利用一切科普活动的机会,通过争取政府部门经费支持、与其他企业合作、各种科普创意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扩大收益。从有关政府部门或单位申请科普项目也是获取经费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媒体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准的今天,科普期刊作为平面媒体的平台之一,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拥有其难以很快被完全替代的基本价值。在科普内容生产方面,科普期刊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堡垒地位。优秀科普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磨合,也离不开期刊编辑为使作品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而做的案头工作。只要牢牢掌控住科普期刊优秀原创内容产品这块阵地,就能在与以复制粘贴见长的电子媒介争夺市场的激战中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拥有原创内容产品的基础上,为了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科普期刊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将苦心经营的内容产品的市场价值发挥到最大。结合多种新媒体手段以及其他符合时代需求的媒介手段,发展创意产业,将形式单一的期刊内容产品扩增为形式多样、内容翻新的各种跨平台产品,使其充分发挥潜在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社会和经济效益。
3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数字化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手持电子终端逐渐成为人们惯常的生活方式,科普期刊作为纸媒体平台必须直面数字化产品的冲击。同时,如前所述,科普期刊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内容为源开发数字化产品应对市场冲击。目前,已经有不少期刊媒体通过微博、手机阅读终端等形式搭建了与读者及潜在客户群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这些渠道的建立,可以很方便地为关注者(粉丝)传递与期刊所发表内容相关以及与期刊办刊主旨相关的各类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期刊出版周期性限制的问题,使期刊与读者之间能够更便利、迅捷地交换对某些话题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也方便期刊把握可能吸引读者兴趣的主题。同时,这些平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期刊媒体的推广平台,虽然并不太适于大张旗鼓地进行广告活动,但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一些隐性广告推广。此外,将科普期刊自身数字化,销售电子版期刊也是纸质期刊应对数字新媒体冲击的手段之一。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可以丰富纸质媒体较为单一的表面形式,给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增加生命力,使它们更适应于今天的传媒环境。但是数字化期刊出版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仍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电子期刊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受到盗版问题侵扰。如果读者能够获得单本期刊的电子版文件,即有可能将其散播至互联网上。目前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应对电子文件随意扩散的问题,但几乎无法杜绝。因此,电子版的发行和销售仍须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只有当立法健全及知识产权意识完全深入人心才有可能促其真正成为一项成熟的产业。此外,电子版期刊销售难免会影响纸质版本发行,两者同时在市场上销售,必须有效地对其利弊进行权衡。电子期刊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其呈现质量与文件体积几乎成正相关,若想达到较好的及较贴近于纸质载体精印质量的水准,电子版的文件体积则相对比较庞大,这直接会对文件的传递造成较大的影响,传播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载文件的硬件或传输文件的介质等一系列外部环境。这些都是期刊开拓数字化发展空间时将不得不考虑的不利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上虽然已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出版物发行和销售,但一定时期内仍不太可能取代纸质媒介。(本文作者:屠强、杨娟单位:海洋出版社《海洋世界》编辑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