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服务论文:农村信息传播的近况与举措透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毕洪文单位: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黑龙江省农科院信息中心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信息覆盖率低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处于中国版图的东北部,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例,经济水平相对欠发达,致使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近几年得到普遍提高,但是信息基础建设仍然相对落后,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还十分滞后。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信息资源分散,各地区存在着农业产业方向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的差异。由于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民所使用的媒介传播手段存在差异。在经济较富裕地区,农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有效的获取农业信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互联网工程目前已到达乡和个别村,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农民的自主能动性较强;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网络建设建到县或一部分乡,即使个别的到村,但网站维护也不及时,内容更新慢,如明水县,电脑普及率极低,即使个别农民购买了电脑,但也主要用于娱乐和孩子学习使用,不能有效的利用电脑收集致富信息。该地区的农民主要信息来源依然依赖较为传统的手段,如邻里间的交流、村能人的带动、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发放的宣传资料等,缺乏寻求信息的主动性,信息传播闭塞,而通过这些渠道得到的仅有的信息往往不能及时指导生产,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很多农民没有能力购买自己感兴趣的报刊和书籍,造成了有学习的欲望但没有能力实现的窘境,即使相关部门也能免费发放农业相关书籍和报刊等资料,但这种免费发放的次数少之又少。
2传播的信息理论性过强,导致信息服务应用效率低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农民普遍反映通过报纸、杂志等传媒方式得到的农业信息理论性较强,农民看不懂,无法将期刊报纸刊载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病虫害防治信息,其中涉及许多农药的成分和配比,农民无法掌握具体计量,在家中操作十分困难,造成了即使有信息源也无法应用于生产。而且农业报刊杂志信息量十分有限,特别是中国目前的图书期刊发行都是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书刊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致使农业书刊的内容更新速度慢,知识陈旧,许多书籍是理论性的书本知识,对于文化结构参差不齐的中国农民来讲,很难掌握其中的技术要领。在广大农村缺乏适应当代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通俗易懂、物美价廉的农业书刊。
电视和广播是农民接收信息比较直接的方式,尤其广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收听。随着农民对农业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现在电视和广播中开设了一些农业频道或农业栏目,但是电视节目和广播没有固定时间的重播,黑龙江省农民的文化水平又存在较大差异,往往在看到或听到比较感兴趣的信息时来不及记录,对很多新的信息只是掌握了名词,却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而且电视台播放的农业科教节目时间一般在早晨,与农民的作息时间错位,农民白天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以娱乐节目为主,即使偶尔看了农业科教节目,但由于电视上、广播中播放的技术与自己从事的职业对不上或不实用,因此对这个节目的认知度和期望值越来越小,日渐位移,就将注意力逐渐转向村能人和村干部,这就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准切和滞后性。此外现有的许多节目形式单一,没有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真正在田间地头指导的贴近农民的生活的拍摄模式,经常采用讲座等形式,影响了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
3缺乏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导致信息服务缺乏针对性
农业信息传播具有其特殊性,不但要求坚实的信息领域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对农业信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信息传播的人才素质要求就较高。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多是从事农业相关专业,对信息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又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编辑出版中心曾经承担了农业部的一项对当时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的项目,发现目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这与人员本身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服务人员的重视不够,没有把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同农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联系起来。在农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引导是基础,只有农民从内心认识到了掌握信息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去运用各种手段寻找信息。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但是农民常常苦于无处问询,采取书信或者电话的形式往往得不到满意的回答,这极大的伤害了农民寻求信息的积极性。由于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往往工作在第一线,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无法吸引专业人才扎根农村。
信息传播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信息传播进程,没有好的输出传播途径,农民就无法及时接收到快捷有效的信息,使得生产无的放矢,无法得到经济上的回报。由于专业人才的缺失造成了一些地区农民只能依靠村能人获取农业信息,对信息没有选择余地,但由村能人提供的信息常常依靠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准确度和责任性上没有保证。信息服务缺乏针对性,不仅只存在于图书和期刊方面,网络信息同样存在这方面的弊病。现在运行的许多农业网站多是对于农业商品信息的宣传,类型之广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关于指导农民生产、农情预测、生产资料选择标准、致富信息等的信息相对贫乏,这使得许多拥有计算机渴望通过网络掌握更多新科技、新动态的农民十分迷茫,长此以往将对农业网站失去信心。
4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影响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在信息化发展如此飞速的今天,信息可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观念距离这些农民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农民经过多年的宣传和生产实践已经对信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主动的寻求信息,但是对哪些信息能够切实于生产相结合理解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处在比较盲目的信息搜集阶段,没有清晰的信息运用意识。但是对于信息获取的途径还是比较茫然,更多的还是采取比较传统的方式,跟随邻居或者村能人,依然有较重的从众心理,缺乏自主性。他们的信息意识还只局限在最基本的盲从阶段,没有主动寻求的意识。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许多农民仍然认为只要精心的伺候庄稼,收成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年景的好坏,思想“刻板成见”,导致获取新信息的意识十分薄弱。
5农民文化程度低,导致接受信息能力差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青壮年都已离开农村,出外打工,而留守家园从事农业劳动的或生产经营的多是一些妇女、少年和老弱病者,他们受教育时间短、文化水平低和缺乏科技文化知识,许多农民只有小学到初中文化水平。而当前信息媒介传播形式一般都是书籍、报纸、期刊、电视、广播及网络,对其传播内容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理解能力才能掌握,这对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可谓巨大的挑战。较多的农民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只是关注电视剧等娱乐性节目,很少收看农业政策、科技等节目。对于农业报纸和期刊由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很难理解上面的信息,则很少接触。而一些生动的形式如专家大院、农民课堂等往往在短时间内集中传播了大量的信息,农民不可能在几小时或一上午就能完全消化理解所有的信息,如果完全消化吸收,则必须需求农民有较好的记录和理解能力,只有理解才会产生思考形成问题与专家或者农技推广人员形成互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及时的提问,解决自身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一些经常下乡讲课的人员反映,农民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的听讲,表情木讷,反应迟缓,缺乏互动,很难全面的接受所讲授的知识信息,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思想比较陈旧、僵化,传统的旧观念、旧习俗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比较顽固,他们很少接受外来新生事物,喜欢按照自己的老办法从事农业劳作,对新技术和新品种持怀疑态度或抵制情绪,因此,影响了信息的传播。
6缺少信息反馈意识,导致信息传播链条中断
信息传播过程包括传播、接收、消化、吸收、反馈、再传播等循环反复过程,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反馈同样是重要的环节,信息反馈是农民对信息需求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传播信息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该信息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与否。因此传播者只有得到正确的信息反馈,才能对提供的信息做出有效的调整,使信息真正服务于农民。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农民没有主动反馈的意识,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又缺乏跟踪调研,因此对所传授的技术或的信息针对性如何、效果如何一概不知,将信息机械的传播、讲授出去,就完事大吉,因此,反馈环节的缺乏,导致信息传播的链条中断,从而影响信息传播效果。
黑龙江农村信息传播的对策及建议
建设良好的农村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信息传播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模式。
1提高黑龙江省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对策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高服务于农民信息需求的主观意识,认识到信息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管理,提高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提高各级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现有信息传播途径的优势,努力争取扩大更多传播途径;二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按区域、按程度扩大“三电合一”的传播面和效能,逐步实现全省农村的信息化;三是由政府出资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分类指导,强化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大篷车等服务模式,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具有针对性地农技服务培训,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农技推广人员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的梯队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短时期内不能普及到户的特殊时期,发挥推广人员的作用,缩短农村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黑龙江省农村信息传播服务模式的建议
2.1“政府+农民协会+公司”的农村信息服务站模式
即由政府主导,以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的公益服务方式无偿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农民成立协会,农民协会由村能人、种粮大户或掌握一定科技知识的农民组成,这些成员可以向身边的农民进行宣传,扩大农民协会的影响,形成农民自己的基层组织,增强沟通,同时及时反馈农民的信息需求,通过协会得到的信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公司的加入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资料来源质量,同时还可以为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提供销售市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农民协会+公司”的三方合作模式适合于中等收入或者相对交富裕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市场有一定的认识,有获取信息的欲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寻求信息,并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观能动性较强,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按需服务,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的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还可以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引导生产和经营,促进产销对接,增加农民收入。
2.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自助式服务模式
自助式服务顾名思义,是农民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筹资金建立的具有不同职能的自主管理的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通过开展信息服务,为组织内成员提供专家咨询、人员培训、领域内农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品种、生产资料、销售和相关信息服务。目前黑龙江省农民对这种服务模式比较认同和接受,一些地区已经组织了符合地方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或者农民协会组织。
2.3农民之家、专家大院、大篷车等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政府、农业专家、企业或农民协会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由政府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到专家大院、田间地头直接讲授农业实用技术,使农民对专家提供的信息能直观的理解和消化;农民即是受体又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把农民之家、专家大院办成全方位、多功能的立体式服务形式,通过与农民的面对面沟通,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同时与农民及时沟通掌握第一线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以更好的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使农民之家和专家大院成为农民随时随地获取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课堂。该模式适合各类地区,尤以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实用。主要是由于这类地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面对面的讲解可以更加有效的将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专家也可以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掌握当地的具体生产情况,针对地区特色提供服务,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信息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已经在全省63个县开展了院县共建、院乡共建和院村共建等形式,这些共建形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具体体现。
2.4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服务应立足于农村,真正服务于农民。一是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切实将农民所需的农业信息和技术,传授给农民。县级的农技推广站需要对国家的农业政策信息进行及时的宣传,对整体农业生产和销售给予信息引导;乡镇级的农技推广站可以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并对农民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反馈。二是发挥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传播作用,在中央、省台播放农业科教节目的时间与农民作息时间不对接时,要充分发挥地方台的优势作用,针对所处地区的需求及时邀请专家制作电视或广播节目,满足农民需求;三是提高信息服务手段,对网络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应加强农业网站建设,为农民开拓思路,拓宽眼界,满足现代化农民对信息的各种需求;对于网络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与移动、联通等公司合作开展手机短信服务工作。四是利用各级政府的“农家书屋”工程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服务项目,免费向农民发放实用技术宣传材料,使农民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利用等方面及时获得信息。
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农村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各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差距,在短时间内这种经济差距不会很快缩小。因此应针对不同的地区特色采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模式,为缩小与发达省份的经济鸿沟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