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息传播论文:信息直面传播的方式探讨范文

信息传播论文:信息直面传播的方式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传播论文:信息直面传播的方式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息传播论文:信息直面传播的方式探讨

作者:郝公平赵清英郭永蓉单位:河南石油勘探局五一社区服务中心河南石油勘探局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通过积极组织,正面传播了延安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军民和全国的老百姓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定了信心,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全民抗战的胜利。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逼债还贷,通过正面宣传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和助人为乐的模范人物,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万众一心抗击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最终战胜了天灾和人祸。

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通过正面传播,使社会和民众普遍认识到,30年来,中国在政治上更加民主、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文化上包容并蓄,都在用“新中国让人民站立起来了,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裕起来了”来形容当今的中国,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和民族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由此可见,突出正面传播应是宣传工作的主旋律。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为指导,坚持正面传播为主,使社会和公众能够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清新的时尚,从而鼓舞士气,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改革发展大业鼓好劲、鼓实劲。提升正面传播效果的基本思路确保真实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正面传播工作影响力呈下降趋势,有的正面传播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质疑。其主要表现在院一是发生重大事件后举行的答记者问,有些新闻发言人东拉西扯,避实就虚,词不达意。二是宣传工作存在的“合理想象”。

一般来说,社会和公众对于正面传播,不十分计较其宣传事迹的真实性,因为传播倡导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其精神要领。在这种思维下,有些报道为了突出宣传亮点,追求形象的生动和文学的魅力,对先进人物采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式的正面传播。

对于所取得的成就,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近似神话的语言向社会和公众介绍。这样一来,把正面传播工作就做过了头,超出了社会和公众的认知底线,不仅没能起到正面的示范效应,反而增加了社会和公众的不信任感,严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影响。因此,坚持正面传播工作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提升正面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加强导向性。正面传播对社会和公众具有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导向作用,也是引领社会清新时尚的重要载体和主题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指示、新精神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微博等传播媒介,通过社区和居民论坛等多种形式,在服从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下,从六个方面进行引导院

一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确保党对改革开放的绝对领导权威,不断树立和强化国家的政治领导核心。

二是鼓舞和启迪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通过正面传播导向,把影响生产力的因素降到最低,把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发挥到极致,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大力宣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理念,把人治转化为法制,降低“人祸”发生的几率。

四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孝顺老人、关心群众的杰出代表人物要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对这种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接班人。

五是构建爱国主义宣传体系,对中华民族的英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要进行大张旗鼓的正面传播,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情感输入到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使国家成为一个坚强的实体,使人民成为众志成城的集体,把中华民族打造成为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能够抵御任何外敌的入侵。

六是克服“有闻必录”的问题,把正面传播与国家、企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发生的正面新闻、事件、人物进行认真筛选,精心组织,运用电视、报纸、网络和微博等多种媒体加以宣传,提升正面传播的示范效应,降低负面效果。

深化可读性。正面传播工作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平台来实现的,离开这些载体,传播工作的示范效果和正面作用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因此,办好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深化其可读性是提升正面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做到拒绝炒作。

当前,一些媒体为了增强可读性和过于追求观众认知感,也可以说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从名人的娶妻生子到婚外情,从不具有宣传价值的信息到有偿新闻,以至于有的发展到虚假宣传如一些商业广告,不仅污染了社会价值观念,也降低了社会和公众对宣传工作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