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范文

浅谈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摘要:部校共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适应于新闻传播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本文以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研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部校共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岗位能力

学术型高校专注于学术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职业院校专注于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大学兼顾理论与实践,专注于应用研究,侧重于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专业思维、创新思维,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部校共建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制定

(一)岗位能力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基于“面向新闻传播产业和市场,倒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首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岗位转型需求,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及实际能力需求,明确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标准体系,再审视现有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优化,使学生具备互联网思维,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于市场需求。

(二)以创意、创新、创业为导向适应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以创意、创新、创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现实性、发展性、竞争性。创业素质与专业素质融合,倡导“用以致学”的实践原则[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与资源,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展创意讨论、创新实训、创业实践,逐层渐进式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创意、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协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案撰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开拓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培养目标引领岗位新发展紧密联系市场,服务于产业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培养目标既要合于产业和市场需求,又要高于产业和市场需求,应具有前瞻性。把握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规划培养目标,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真正做到反哺市场,引领岗位人才标准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具有专业思维,对于专业未来发展具有预判能力,对于专业发展前沿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有管理潜质,能够在岗位发挥管理能力,合力推动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建设。

二、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依据这一指导思想,部校共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应结合产业发展及自身定位,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定。沈阳城市学院落实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融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指示精神,用市场思维甲方标准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全媒体业务技能,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推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新发展结合自身特色及优势,建设学科专业群,推动部校共建新发展。以沈阳城市学院与沈阳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专业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一级学科和相互融合、支撑的专业群矩阵,以打造泛媒介产业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生态链,是东北地区落实“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2.0计划”的重要基地。

(三)形成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岗位核心能力体系根据媒介产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突出“小新闻与大传播”,既培养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又培养新媒体从业者,既培养媒介机构从业人员,又培养非新闻机构的公共传播人才,既培养职业传播者,也培养宽口径就业下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沈阳城市学院开发形成具备“部校共建”要求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十项公共能力”体系:政治把关能力;传播科研能力;选题策划能力;融媒体采编能力;舆情研判与公关能力;影像创意与制作能力;品牌推广与营销能力;移动技术应用能力;KOL塑造能力;媒介产业管理运营能力。

三、以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思想统领课程建设,凸显全方位、全员、全程的课程思政理念,以岗位核心能力的形成要求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平台化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设置则是培养目标的全面体现[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立体化、多层次、开放性的平台形态。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纬度。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的过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撑、连接及整合。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涵盖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研判四个层次,专业思维涉及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行为逻辑,以专业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专业知识涵盖本专业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涉及专业核心能力、技术、流程、方法及技巧;专业研判涉及专业认知、理解、评价、预判等方面。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应依托移动互联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采用智能化设备,打通线上线下的壁垒,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交流与互动,实现课程的开放、共享、共建,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

(二)通识课程思政化以专业集群化发展为前提的课程结构应包含通识课、专业课两部分。通识课应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识课涵盖公共通识及专业通识两个层次。公共通识课,包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知识领域宽泛。应要求学生明确自身兴趣,进行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塑造人格、发展个性,力求博学多识。专业通识课,应根据产业链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群的共性需求,包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产业构成、科技信息、运营管理四个方面。应要求学生明确自身定位,自主在专业群通识平台选课,发展专长方向,力求专攻精修。沈阳城市学院在通识教育上,涵盖军事体育、思想政治、品德修养、人文艺术、语言文化、科学技术、创新创业七大类37门课程。以体育教学为例,构建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分组竞技,寓教于乐。共开设18个俱乐部,学生可自主选择项目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精神。

(三)专业课程特色化专业课应践行“面向产业和市场”的理念,顺应产业和市场的需求,根据学科专业群的特点,以岗位核心能力倒推专业课程设置,设计课程模块,形成特色化的专业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课涵盖基础、核心、主干及专业选修四个层面。专业基础课,进行专业知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核心课,对应岗位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方法、技术和能力进行整合,以项目任务驱动学习,促进核心能力的形成。专业主干课,对专业核心课形成有力支撑,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技术和能力,进行深耕细作,开展进阶式地探究、学习和实践。专业选修课,对于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问题式的探索和研究,促进专业研判及专业思维的深化形成。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和架构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特色课程群,抢占舆情与新媒体人才高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数据与舆情分析、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创意与拍摄、新媒体应用技术、社群经济与电子商务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专业深耕,建设数据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等专业主干课程;拓展专业视野,探索网红经济学、电子竞技、动画与手绘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大部分课程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通过引进业界精英,引入社会化项目,推进精品课及教材建设。

四、结束语

总之,部校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明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将目标具体化、实践化、成果化。形成可操作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予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冀宏,顾永安,张根华,潘启勇,费志勇.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77-80.

[2]汤洁.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7(04):70-72.

[3]胡兵,郑重.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

[4]才让卓玛.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统战工作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J].西部学刊,2016(23).

作者:王凯 单位: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