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闻评论劝说的修辞性分析范文

新闻评论劝说的修辞性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评论劝说的修辞性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闻评论劝说的修辞性分析

一、主方自身形象的建构与调整

主方即说服者,就新闻评论语篇而言就是语篇作者,他是说服信息的设计者和发出者,他本身的性质对于说服活动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明显的是,客方对主方印象越好,就越容易被说服。这就涉及主方自身形象的构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誉。说服者必须树立起真诚可信的形象,以个人的素质来说服对方。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在演说中使听众产生信赖,演讲者就是在运用自己的个人品格取得说服的成功。”爱德华•R•莫罗说:“要想有说服力,我们必须让人相信。要让人相信,我们必须有信用。”“你也许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雄辩家,你拥有最机敏的头脑,运用最聪明的心理分析方法,而且你已经掌握了辩论的全部技巧,然而,假如你没有信用,你仍然可能只不过是在对着塘鹅布道。”

一般地说,说服者的信誉至少决定于三个因素,即专长、见识和真诚。值得一提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对于演说者的形象问题也有所论述。但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亚里士多德使用的是英语中的被动式,他不是说说服者应该具备某种品质,而是认为说服者(听众)被认为具备某种品质。他强调信用证明“应当产生于演讲者的演说过程中,而不是产生于听众在演讲者开口之前对他的个人品格的预见”。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说服活动中的主方与客方常常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说服过程中首次交流。那么,说服者凭借什么取得被说服者的信任呢?只有在说服过程中采用某些策略,在这一过程中确立起某种值得信任的形象。在新闻评论的说服活动中更是如此,说服双方不会见面,说服者要取得对方的信任,必须在语篇中使用一些策略,让被说服者认为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赫伯特•维切恩斯在《演讲的文学批评》中指出:“修辞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作为影响因素的演讲者的人格因素,也包括演讲者的‘公众品格’,即公众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不是他本人如何。”说服者必须在说服活动中创造自己的信誉形象,换句话说,说服者的形象是可以设计,可以操作的,可以通过某些手段的运用来强化的。在新闻评论的劝服过程中,作者对于自身形象进行建构的手段包括:

(一)专长:术语的使用某一行业的专家们通常是通过其所掌握的学科的行话来显示其具备的专门知识的。因此,专业术语与某种学术专长联系在一起。在一般受众的心目中,专家的意见总是值得信赖的。例1.为此,将加大封育保护力度,继续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区、珠江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切实搞好以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人民日报》2005-12-27第3版)例1中用到了很多环境科学方面的术语。运用术语是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表现。新闻评论语篇在讨论某一问题时,经常使用本行业的专门术语,以此来树立说服者的信誉形象,取得对方的信任。

(二)见识:大量非人为证明手段的使用“非人为证明”是指一些具体的说服手段,包括法律、见证(当代或古代的名家名言)、契约、誓言等等。这些说服手段在劝说活动以前已经存在,无需说服者去创造,但可以为他所利用。在新闻评论语篇中,有大量非人为证明手段的使用。例2.我国宪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非法定条件,任何人、任何机关不得搜身或者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该超市的这种做法,不仅要立即停止,而且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制日报》2006-04-10第1版)例2中引用的法律条文是属于非人为证明,它的使用显示了说服者的广博见识,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三)真诚:个人观点的明示有了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见识还不足以树立起说服者可信的形象。如果对方认为你在隐瞒自己的观点,在说假话,说服活动是不能顺利进行的。因此,说服者还必须显示自己的真诚。新闻评论语篇中大量使用的评价性的标记语和表示言说方式的标记语可以帮助说服者达到这一目的。例3.恕我直言,这种竞争的结果,导致许多的区域各方成了寓言中那相争的“鹬蚌”,而那些资本持有者如同那位洋洋得意的“渔翁”。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竞相追求自身的经济高增长,追求“跨越式发展”,势在必然。(《中国改革报》2006-04-20第5版)例3中的语用标记语“恕我直言”向读者表示,说服者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们不隐晦、不曲折,是以真诚的态度与人交流。说服者的形象在语篇中不是唯唯诺诺,欲言又止,而是真诚坦白。说服者具有的业务专长、广博的见识、表现真诚交流的心理,这样的形象无疑是成功说服活动的开端。

二、信息的建构与调整

信息本身是说服过程中的另一个要素,也处在说服者的控制之下。对信息的设计与包装是说服活动成功与否的直接因素。说服是建立在逻辑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说服者需要建构观点,组织事实去论证观点,使说服信息有序化。说服者必须把握整个说服活动的情景因素,针对被说服者的个性特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如果只靠原始信息本身的力量,说服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菲尔丁在评论《汤姆•琼斯》时说:“你的计划,甚至你的行为在本质是好的,这样还不够;你必须保证他们看起来也是好的。”新闻评论语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要力求使说服的信息更加明白晓畅、更加人性化、更具美感。

(一)力求简明新闻评论语篇大都篇幅短小,而且新闻评论语篇从篇名到正文,从词句到结构都显示出明白晓畅的特点。1.篇名的论点化。例4.给进城农民更多尊重。(《人民日报》2005-11-21第5版)例5.发展健康共进的师生关系。(《光明日报》2006-04-27第4版)新闻评论语篇是论说性的语篇,每个语篇都有自己的论点。上面这些语篇的篇名都直接点明了语篇的论点,正文再加以详细的论证。如此,即使不看正文,也能使读者以最快速度了解作者的意图。2.结构的定型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新闻评论语篇逐渐形成了“新闻+评论”语篇的格局,这也是促使语篇信息明白晓畅的因素。例6.报载,近期在某地流行着这样一种有关“学雷锋”的网络游戏———玩家只要在游戏中通过不断助人为乐,就能够获得“升级”。(《解放日报》2006-03-25第2版)例6是一个新闻评论语篇的开头,一般新闻评论语篇也大都如此,开头是对某一新闻事实的介绍,下文就此展开论述。结构的定型化就是新闻评论语篇为追求传播效率付出的代价。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人们写文章,总是力求与众不同,新闻评论语篇结构的定型化是对这种求新思想的抑制。但这种定型化却是提高传播效率的有效手段,固定的结构可以成为交际双方的一种不成文约定,可以减少读者阅读时的认知努力,使他们可以快速理解语篇意图,而无需过多关注语篇的形式。相反过于复杂多变的语篇结构会成为受众接受的障碍。语篇的论点化和结构的定型化使得整个新闻评论语篇明白晓畅、眉目清晰,这样作者阅读时只要付出最少的认知努力就可以获得信息。

(二)力求感人作为有理性的人,我们很有可能认为是逻辑理由驱动我们作出了大多数的决定。然而事实却是,在大多数说服成功的个案中,人们是因情而被说服,然后再用事实来证明自己决定的正确性。人们也许会被理由说服,但他们却是被情感打动的。说服的起点是承认差异的存在。说服活动的双方在观念上有差异,说服就是减少并克服这种差异,情感的沟通可以在主客双方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力求使信息感人,是达到劝说目的的有效手段。1.案例研究。个案研究比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因为具体到真实的人和事,列举个案最能引发被说服者的情感波动。例7.尊重个人的家庭生活,当然是社会的进步,但今天的家庭关系,面临着比过去都更多的考验,门里的事情,全靠两个人解决,有时候也会感觉力不从心。昨天有媒体报道了发生在广州的一起惨案,夫妻两人吵架,终于到了动手的程度,妻子杀了丈夫,然后又自杀,十四岁的孩子目睹这一切却无力挽回,整个事件一死一伤、家庭破裂的结局让人痛心,而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更是不可想象。(《羊城晚报》2005-09-24第A2版)例7谈到的个案,给人以情感的巨大震撼,更有说服力。2.身份认同。新修辞学的主将博克提到过修辞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认同说”。作为独立的人,人是单独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人处于各种关系之中。一个人会觉得自己属于某个确定和不确定的团体。处于同一个团体的成员,情感更易沟通。说服活动中,说服者常常使用某种策略,使对方相信说服者与自己是同一团体的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感情,使说服活动成功。新闻评论是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的说服活动。媒体的受众大都是普通民众。在语篇中使用谈话语体,会缩小书面语体与被说服者的某种疏离感,产生亲切感。例8.古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中国的夫妻可以关起门来自由自在地吵架,没人帮你断家事,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想当年,我们的父母可是没这个权利,邻居看见两口子红脸,少不得要说两句……(《羊城晚报》2005-09-24第A2版)例8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语体的语言手段,口语表达手段在当代新闻评论语篇中日渐增多,这其实也是一个私人领域的话语实践与公共领域的话语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再是与读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是与读者闲话家常的朋友。这是作者渴望得到读者认同的策略,这样可使说服信息更加人性化、更具亲近感。力求感人是有效的说服手段,有助于交际双方的思想交流,相互理解。在任何时候,劝说都并不意味着要战胜他人,它寻求的始终是交际双方的交流和理解。

(三)力求悦人“说服的艺术有三项功能:decere,movere,delect-are,即教育人、感动人、取悦人。”在信息简明、感人的基础上,还要使信息呈现出某种美质,使对方在说服活动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这样将更有利于劝说目的的达到。新闻评论语篇中大量表情性词汇、形象性词汇、文言词和成语,整散交错的句式排列,多种修辞格的使用都使这类语篇产生出书面语言特有的美感。例9.所以,追思李校长提出的团结、服务与牺牲,我们发现,这继承复旦百年的校训,极具现实意义。当我们面临花团锦簇的缤纷世界的种种诱惑,当我们获悉这个世界还并不安宁并不是一切都那么美好,当我们追慕先贤欣赏新秀之际,当我们穿越苦难走向光荣之时,掂量李先生的苦口婆心,我们发现了“牺牲”二字的微言大义。(《人民日报》2005-09-26第4版)例9在劝说年轻人牺牲自我、奉献社会的同时,语篇中使用了很多文艺语体的词汇,排比辞格的使用又使语篇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可以说这是一篇值得欣赏的美文佳作。通过主方形象和语篇信息的精心构建与调整,整个语篇信息显得明白晓畅、情感真挚又悦人身心,可以有效地帮助作者完成说服的交际目的。

作者:董育宁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