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节目新闻传播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的个样性和趋同性
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作为媒体的两项功能,处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既有个样性又有趋同性。新闻报道不是没有立场,但它的立场表述是在于报道的选择上,包括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从什么角度去报道新闻;相比之下,新闻评论就显得直白,它就是赤裸裸的立场表述,是观点、舆论引导。既然是对舆论的引导,那就意味着引导方即媒体具有前瞻性、主导性,被引导方即公众具有滞后性、被动性。而服务呢?接受服务方常常是前瞻的、主导的,提供服务方只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是滞后的、被动的。引导如果滞后,人家认为你见识不够,会不屑于你的引导;而服务相对来说不太强调超前的意识,而更强调体贴、细微、周到。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作为媒体的两项功能,处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必须分别进行,不能混在一起。如内蒙古电台的《纵横118》节目,其定位是新闻评论性节目,但栏头语是“追踪社会热点,透视新闻背景,评说百姓话题,服务大众生活”,这与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定位不相吻合。以2014年11月8日的节目为例,前两个话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将给我区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我区首家新闻道德委员会在包头市成立”,后一个话题才是“呼和浩特市将增加2500辆公共自行车”。然而,笔者以为,这最后一个才是“百姓话题”“大众生活”。以百姓话题为主打的节目,百姓话题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挤到最后一个位置,百姓要想明白“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内容,就必须先到“海上丝绸之路”绕一圈,再旁听“新闻道德委员会”。这样的节目安排,表明节目的定位飘移不定。当然,在操作层面上,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的关系又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趋同的、含蓄的、微妙的。生活服务节目也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它同样具有导向性,只不过它的媒体引导是潜移默化的把握而已。而新闻评论节目在张扬舆论引导的同时,同样要切中听众的收听心理和兴趣所在,让听众获得类似接受服务的满足感。否则,人家不爱听甚至根本就不听,你说得再好也发挥不了引导的作用。因此,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又有趋同性,即在服务的过程中完成引导,实现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上的相容性。
二、评论员与嘉宾同一平台身份各异
一些主持人总是把特约评论员当做嘉宾,进行访谈,这种现象有着相当的普遍性。其实,评论员与嘉宾虽处在同一平台(被媒体聘用),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特约评论员与嘉宾的差别,从规格上看,特约评论员是某台的特约评论员,而不是节目组的特约评论员,嘉宾才是节目组邀请的,二者的规格有高低之别。从身份看,特约评论员的言论代表着台的观点,其身份应当是主座;而嘉宾的言论不代表台的观点,如股评,其身份如同接受采访,应当是客座。特约评论员与主持人也有明显的差别。从地位上讲,特约评论员是台“特别邀请”的,自然是上座;主持人是台“聘用”的,当然是下座。从职责上讲,特约评论员是直接代表台发表言论的,而主持人是代表本节目。由此可见,特约评论员在节目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主持人虽然也是主座,其言论只能代表节目,不能和特约评论员的言论等量齐观。而嘉宾既然是节目邀请的客座身份,主持人当然处于主导的地位,要掌控节目的运行。操作上,主持人不宜对特约评论员过多插话。访谈节目,主持人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主座,嘉宾是客座,主持人可以插话,或者对嘉宾提一些要求。比如,打断嘉宾的发言、要求嘉宾说话简短一些等。在评论时间上,主持人在简要回顾新闻后,可以直接请问特约评论员的观点,不宜做分析性引导甚至在表述自己看法后再请特约评论员发表观点。如果这样做,就是主持人的越位。当然,如果特约评论员的观点有悖于常识时,主持人要用巧妙的方式救场,以维护媒体的荣誉。如内蒙古电台《新闻播报》2014年9月7日9:00~10:00这一时段,就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展分析评论。评论员说,传统节日的传承不应拘泥于仪式和形式。笔者以为,这一观点与人类学背道而驰。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程序化的语言和行为组成,没有仪式,所承接的文化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期评论中,评论员以全知的身份评说传统节日,而主持人以无知的听者给予附和,严重损害了电台和节目的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形下,主持人应假借第三者的口吻向特约评论员提问。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认为仪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把观点引导上正确的轨道。通常的做法是,或以特约评论员的评论直接作为话题的结束语,或主持人概述、强调特约评论员的评论观点后,征询特约评论员的确认,以特约评论员的认可性语言作为话题的结束语。主持人如果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些评论的内容,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样征询性的语句。历史上,我党领袖的文稿多次以新华社评论、《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可见特约评论员位隆名赫,言高语重,不可轻忽怠慢,可谓评论员与嘉宾处同一平台而非同一性。
三、记者与主持人角色不同立场相同
记者与主持人都是媒体主要从业者,属于前台,而非后台,他们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的立场、观点和言语必须体现媒体的立场。但他们的角色极其不同,记者的身份是采访报道,主持人的身份是引导评论。在媒体行为中,有时记者和主持人是分开的,而有时记者也是主持人、主持人也是记者,是同一人。后一种情况下在外采访新闻事件时,就是记者身份;在直播间引导评论新闻事件时,就是主持人。这样的情况,有时会发生角色混淆的问题。2013年12月2日,内蒙古电台的《早间新闻联播》和《纵横118》节目分别播发了“呼和浩特市全力解决土默特左旗沙尔营煤炭物流交易中心违法占地案相关问题,妥善安置被征地人生产生活”的新闻。《早间新闻联播》播发的内容仅仅是此一占地案的基本案情和对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的采访(表达处理意见)。显然,案件的处理工作尚处于前期,真正落实“处理意见”的工作,如“妥善安置被征地人生产生活”等并没有完成。作为国土资源部挂牌督办的案件,结果如何,自然备受各方面的关注。紧随《早间新闻联播》之后的《纵横118》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纵横118》这期节目中,有记者的分析,如征地价格与出让价格之间的巨大差额,诱发地方政府征地、出让的冲动,从中谋取财政收益,这是造成许多地方政府频频违规操作的体制性原因。这样,新闻的价值与公众的关注度与关注点相契合,与主流媒体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的职责相匹配。而在这期《纵横118》节目中,本该由主持人承担的评论却由记者说出,尽管见地深刻,论述精辟,但出现了记者与主持人角色错位的现象。记者的工作职责就是客观报道,力求让事实说话,包括提出问题、呈现不同观点。记者的分析、观点,都是记者的主观认识,在报道中阐述,不符合记者的身份,同时也造成节目主持人无话可说。其结果是记者大唱主角,主持人形象矮化,节目出现结构性倾覆,不符合评论性节目运作的规律与规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记者把准备好的分析、评论让给主持人说。主持人说话,是节目的观点、广播媒体的立场,这能让节目有力得多。总之,在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中,广播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澄清事实、辨明是非的重任,还受众一个清晰透明的新闻世界。为此,广播媒体人也有必要辨识清这些新闻概念,并在新闻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之,无限地接近真实,增强媒体传播力。
作者:王学敏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