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新闻传播论文范文

科技新闻传播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新闻传播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科技新闻传播如此重要,但是,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地削弱了科技新闻在传播业中的地位。传播能力不强。首先表现为科技新闻传播的媒介资源占有比例很低。在全国近2000家报纸、数千家电台电视台、近万种期刊和数量更为庞大的网站中,专门的科技媒体屈指可数,在综合类媒体中只有少数有科技栏目(节目),而且这些栏目(节目)多处于从属地位。中国科普研究所2007年科普报告表明,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占版面比例为7.5%,晚报仅为1.9%,科技报作为专业类媒体的比例虽然是最高的,但也仅为25.3%。①至今这一比例仍无明显好转。《人民日报》每周144个版,《科技视野》仅4个版,占版面总数的2.7%,是数量最少的栏目之一。中央电视台设有专门的科技教育频道,其他14个中文频道除军事农业频道有《科技苑》一个栏目外,均无科技类栏目。国内大型门户网站中,腾讯、新浪、网易、凤凰在首页中有科技栏目,但大多是IT行业、数码技术的内容,其他科技内容凤毛麟角,搜狐网则直接在首页分设IT和数码两个栏目。其次表现为科技新闻报道的数量少、篇幅小,深度报道匮乏。②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农业频道,科技栏目播出时间占该频道的4.2%。在密集的时政消息、社会新闻和热火朝天的娱乐节目中显得微不足道。再次,专职科技新闻记者、编辑队伍弱小且不断流失,不少媒体甚至没有专职科技采编人员。科技新闻传媒资源和传播力量的严重短缺,与国家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形成巨大反差,与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多把科技新闻放在与国际国内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并驾齐驱重要的位置,科技新闻内容丰富,采编人员专业等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新闻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对许多富于新闻价值的科技信息,对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所蕴含的科技内涵,传媒常常视而不见。如近期非常引人注目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一直未有主流媒体从科学角度给予充分的权威报道,任由各种小道消息和观点肆意传播。科技新闻报道多小而碎、浅而薄,陷于具体科技事件的表面,难以涉及深层次内容。在一些地方,科技新闻追求猎奇性,热衷制造神秘感,故弄玄虚;还有的将科学与娱乐“强行挂钩”。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重视报道信息本身,轻视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现象,使公众缺乏渠道培养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造成伪科学和不讲科学有机可乘。宣传效果不佳,科技新闻的受众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群体,更难说忠诚度,每年国内评出的“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十大国内科技新闻”的具体情况,并未有多少人知晓。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新闻的价值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虚假报道现象比较突出。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和灵魂,科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更不容置疑。然而科技新闻报道虽然总体数量不多,却频频出现严重偏离新闻专业主义和科学理性精神、夸大其词甚至虚假不实的新闻。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轰动一时的“水变油”、“永动机”等假新闻。进入21世纪后,科技虚假新闻的形式更加多样,尤其在各类网站上,“地球生命只剩50年”、“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各种荒诞不经、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假新闻常被当做吸引点击率的诱饵,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新闻记者》杂志自2002年起,连续13年上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共评选剖析假新闻典型案例128条,其中与科技有关的假新闻16条,占12.5%,2002年甚至高达30%,远超出科技新闻在各类新闻中的比例。这体现出科技新闻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较为严重,也说明科技虚假新闻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科技新闻传播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因素或市场因素是导致科技新闻弱势传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新闻媒体具有文化企业的性质,很多已经是企业,追求社会关注度及其带来的利润,是市场化媒体的天然本能。因此,在市场的压力下,媒体的报道取向有很强的功利性。“二次售卖”价值高、广告效应好的新闻题材受到追捧。由于科技新闻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的先天不足,发行量、收视率、点击量很难提高,招徕广告的市场行情不好。在现实状况下,媒体难以自觉重视科技新闻;在利益的胁迫下,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娱乐化、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难以避免。科技新闻的学术性、专业性很强,报道难度较大,对科技新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门槛和条件要求。在西方,科技报道通常是由专家或者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科学素质比较高、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我国科技新闻的采编人员变动频繁,非专业化现象非常普遍,既懂新闻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尤其缺少科技素质高、科学精神好、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的高级人才,对科技新闻既会操作、又能研究的专家型记者和编辑更为稀少。由于科技新闻采写专业要求高、难度大,很难多出稿、出好稿,对从业人员吸引力差,因而造成科技专业记者、编辑不断流失,其他新闻工作者对科技选题也常常敬而远之,不愿涉足。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新闻队伍及其业务水平难以壮大和提高,造成科技报道数量少、质量差,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传播的效力。在现行管理机制下,科技新闻难以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经济报道大幅增加。而今,体育、文化和娱乐新闻又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抓好经济效益必须兼顾的传播环境下,媒体难以在科技报道上用心。同时,媒体依赖从政府获取消息和线索,而政府相关部门,包括科技部门对科技宣传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都很有限,科技新闻传播的推动力不足。虽然一些重大科技工程的宣传声势强、力度足,但是并不完全是媒体自觉参与而形成的,而是政府为了实现应对公共危机、凝聚民族士气、塑造国家形象等目的采取的策略,科技新闻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政府实现社会动员、公众管理的工具。③另外,由于传统科普不太强调传媒的作用,公众媒体运作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宏观指导,对科技新闻传播自然不会给予太多重视。在这种机制下,科技新闻政治色彩较重,报道形式呆板,“八股”化明显。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一倍多。尽管如此,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仍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公众科技素养较低,造成科技新闻缺乏受众基础,由此带来的科技新闻的弱势传播又与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缓慢形成恶性循环。当前讲求速度和效益的社会氛围,对科技新闻的传播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科技新闻多侧重于报道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民生等科技的社会责任方面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另外,现实中的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传播伪科学、新闻炒作、娱乐化倾向等现象,不但严重侵蚀和损害了传媒的科学形象,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受到传媒领域的冷遇,进一步削弱了科技新闻的影响力。理解科技新闻难度较大,先天影响了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常常具有知识产权属性,广泛传播有时存在利益障碍。另外,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科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科技与经济、文化、体育等之间并非排他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具备科技属性的新闻也同时具备其他类型新闻的属性,很多新闻虽未列入科技栏目,特别是有关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闻,实际有很多的科技内涵,与科技新闻无法严格区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新闻的数量或许并不那样少。

三、提高效率的思考

实现科技新闻有效传播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深层次上采取措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科技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完善支持科技新闻传播的长效机制,确保科技新闻在日常报道中的规模和质量。应从宏观上规范传媒行为,明确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等综合性主流媒体有传播科技新闻的义务和责任。政府应从财税等方面对专业科技新闻媒体和综合性主流媒体的科技栏目(节目)给予扶助,支持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科技新闻品牌,减少科技新闻媒体、栏目(节目)生存的压力。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科技新闻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应在高等教育中设立科技新闻专业,从源头上提高科技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继续教育中突出科技新闻的相关内容,即使是非科技专业记者也应学习科技新闻报道的知识和技巧;加强日常业务培训,提高科技记者“翻译”、“解释”科技新闻的能力,增强科技新闻的普适性。其次要强化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好新闻奖的评奖力度,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当前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好新闻奖影响力不断下降,一些地方在清理评奖活动中取消了科技好新闻奖的评奖工作。很多地方在新闻工作者职称评定中,获得的科技好新闻奖不再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这些情况对科技新闻报道很不利,值得引起关注。完善管理支撑体系。媒体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新闻高效传播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总体规划,围绕媒体自身的定位、理念和特色,确定科技报道的重点领域以及报道方式和风格。加强媒体对科技新闻报道的组织策划能力,通过高质量的策划,深度挖掘和整合新闻线索,将科技新闻通俗化、社会化,增强实效性,使知识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报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同时建立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不但传播科技新闻,而且要牵线搭桥、解疑释惑。主流媒体还应普遍建立科技新闻的专门机构,确定专职记者和编辑,形成专业化报道的组织形态。完善道德约束体系。拒绝伪科学是科技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新闻传播的道德约束体系,通过建立批判监督机制,鼓励富于批判精神的媒体人士,深入揭露和抵制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行为和现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建立新闻工作者科学道德诚信机制,将存在违反科学道德行为的害群之马及时清除出新闻队伍。

作者:张煜单位:新疆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新疆科技报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