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 要: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依旧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外来文化的冲击和部分非遗文化濒临灭绝等等。所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我国非遗文化依旧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而新媒体的兴起,恰好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寄托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和传统媒体的报道。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和智能手机等可移动设备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还依赖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必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如何创新传承路径则是我们当下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2000年,我国正式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数量及规模上在世界已经排名第一。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依旧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我国传承者已经出现老龄化的趋势,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愿意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受传者不再将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部分非遗文化濒临灭绝。所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我国非遗文化依旧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而新媒体的兴起,恰好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
二、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
(一)新媒体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的12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9.89亿,相较2020年的3月增长了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0.4%。其中,单单短视频用户规模就有8.73亿,占了网民整体的88.3%。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以抖音、哔哩哔哩、快手为首的短视频软件已经拥有了相当数量的用户,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宣传效果,新媒体利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将画面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展现形式更具冲击力,对于受众来说更加直观,更加生动。而且新媒体平台大多设有评论区,人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观点、互相讨论,作者也可以在评论区进行回复,所以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更强,受众的参与感更高。在抖音这些短视频软件中,也有不少的用户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和讲解,例如一位来自杭州临安,名为“创手艺”的抖音用户,从他的简介中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位70后的竹编手艺人,十四岁拜师学艺。他的视频很简单,大部分都是用固定镜头进行拍摄,也没有用复杂的剪辑手法,内容就是记录他用竹子编制各种用品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账号,拥有300多万的粉丝和2700多万的点赞量,在评论区里,能看到很多让人意味深长的留言,例如“抖音救活了这个快失传的手艺” “拿来装菜没有比竹编更环保的”等等,还有不少人想向这名用户拜师学艺,学习竹编。很多现实中例子都在向我们证明,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新媒体的平台,来传播非遗文化是一种美丽的碰撞,不仅可以向人们普及我国灿烂的非遗文化,还可以丰富新媒体的内容。
(二)新媒体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年龄较大,缺乏对新媒体的重视和应用。我国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年龄较大,他们也常常被大家称为老手艺人。这些老手艺人虽然技艺精湛,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传播范围只局限于当地的某个村庄或景点。在几年前,他们扩大传播范围的途径主要是传统媒体的报道和宣传,但是如今新媒体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与报纸、广播、电视同等重要的第四媒体,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是仅仅依靠传统媒体进行宣传,那相较于其他文化,我国的非遗文化就缺少了很多的平台和流量。而这些年龄比较大的传承人本身就不了解甚至没有接触过新媒体,就算认识到了新媒体的重要性,也缺乏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缺少专业的新媒体团队,无法将新媒体利用起来。新媒体的受众平均年龄偏小,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少。新媒体的兴起的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所以新媒体的受众主要集中在青年人以及中年人,尤其是青年人不仅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高,对新媒体的依赖以及信赖程度也较高,但是这部分人群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少,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认为非遗文化比较枯燥、乏味。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应该想到我国非遗文化如果想通过新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那么应该如何在合适的范围内调整宣传内容,才能吸引到更多的青年用户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除了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很多外来文化也得到了传播,甚至一些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非遗文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部分受众甚至在还没有全方位了解我国非遗文化的情况下,就将我们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视为糟粕,这些受众只看到了西方文化的部分优势就盲目地抵制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现象不仅给某些文化霸权主义国家以可乘之机,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传播力度不够,传播效果不佳,这也就导致我国很多受众没有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总体来说,非遗文化的传播没有好好利用新媒体的大环境和各个平台,也没有完全意识到新媒体可以为非遗传播带来的巨大功效,从而忽视了对新媒体传播的开发和利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策略分析
(一)要重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如果做不到代代相传,就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想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要重视传统文化技艺的载体,也就是传承者。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而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想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想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的教育上入手。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经常播放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加强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除此之外,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多多普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故事,让同学们可以对非遗传承者产生尊重和敬畏之情。学校的教育是为年轻人建立文化自信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不能马虎,更不能忽视。除此之外,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变成一门真正的职业,这样年轻人便更能从传承这门职业中看到自我价值。例如,务川县的泥高乡泥高村,原来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但是务川县看到了泥高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大力扶植了一个当地非遗市场转换项目——以仡佬族高台舞狮罗仕海班底成立了演艺公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现了职业化,不仅发展了当地的非遗文化,还带动了就业,带大家走上了致富。
(二)相关部门要加强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宣传力度
相关部门可以在微博、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设置官方账号,招募专业的新媒体从业者进行运营和管理,定期在新媒体平台上更新视频和文字,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视频和文字的形势在互联网上留存,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非遗文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要加强趣味性,这样可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受众在学习非遗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放松和娱乐,但是提高趣味性也是要适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严肃神圣的特点,适度的增加趣味性可以让非遗文化更有亲和力,但是过度的趣味性会导致内容偏离主题和低俗。提高内容的生活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生活化的内容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也是普及和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提高内容的生活化也可以让受众更容易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价值、作用和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形成产业链,获得稳定的收入
直播带货指的是商家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在直播的同时售卖自己的产品。2020年,大家习惯将其称为圈外人入局直播的带货元年,在这一年各行各业的人逐渐加入了直播带货的行列。新媒体时代为各行各业的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相比较于传统的线下开店销售的方式,直播带货这种新型的模式有着更多的优势。首先,直播带货不用考虑线下开店所需要的房租费用、水电费用,以及高昂的装修费用,这些已经省下了很大的一笔开销,无形中就降低了这个行业的门槛和标准,让大家可以不用过分担心成本问题。其次,直播带货更具有代入感和现场感,主播可以详细的为受众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和细节,而受众也可以在评论区通过评论,提问的方式与主播沟通,这样可以让受众更有参与感,直播内容也会更加吸引受众。再者,直播带货可以拓宽销售的覆盖面,全国各地的受众都能在同时看到同一场直播,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并且商家不需要考虑人流量的问题,只要将直播内容做好,借助平台的人流量就可以吸引足够多的受众。时代在不断前进,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创新绝不是对其内容的否定,也绝不是对传统文化轻视,而是扩宽其传播渠道、保障非遗文化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斯琴高娃.论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J].新闻战线,2015(24):12-13.
[2]李鹏飞.文化空间再造——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文化艺术研究,2018,11(04):1-6.
[3]殷乐.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承: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2):119-123.
[4]周耀林,李姗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5):117-122.
[5]喻小珉.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曾晶芳 曹心怡 冯德岭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