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青少年信息素养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青少年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应掌握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终身学习能力。文章分析青少年信息素养内涵,以关联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在加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与学习者各自网络节点建设与连接的基础上,共同创建信息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切实推动青少年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关联主义;青少年;信息素养
在以Web2.0、大数据和云计算为背景的终身学习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为提高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还进一步提出为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不但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力,与读、写、算等传统技能一样,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青少年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只有掌握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终身学习能力,才能真正面对未来信息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学习型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在创新型社会中有所作为。
一、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的发展及定义。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以“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解答的技能”为定义,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提高数据库使用能力为目标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和1992年将信息素养定义和延伸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①,以满足人们从海量互联网资源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需求。1998年美国《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和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颁布使更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不同领域关注青少年信息素养。2003年和200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布拉格宣言及亚历山大宣言更是将信息素养认定为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奠定了其在信息社会的地位。21世纪的信息素养已经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概念,而是一种含义广泛的,与实现终身学习目标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概念。数字化时代下的信息素养不再只是某种单一的素养,而是传统素养(图书馆素养、研究素养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媒体素养等多种基本素养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整体素养的深层次延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已经日趋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量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的获取、选择、加工处理等无一不影响着知识的更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内涵。青少年作为民族复兴的主干力量和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其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既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也是信息社会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信息时代国际人才竞争的必备素质和能力。作为传统素养与现代素养相结合的综合科学文化素养,基础素质和能力素养相匹配的综合能力系统,青少年信息素养是指青少年个体在信息意识的驱动下,信息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和信息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检索、挖掘、处理、分析、评价、存贮等操作以获取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解决问题的态度、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强烈的信息意识,批判性的将信息素养能力用于转型创新的综合能力。一是青少年信息观念意识。信息观念意识指的是青少年对信息社会的各种观点、理论和事物的感知度和敏感度。青少年观念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信息态度、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活动参与度。信息观念意识强的人能准确获取信息,彻分析信息并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②。二是青少年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伦理道德指的是青少年在信息的获取、适用和创新活动中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如尊重个人隐私、遵循诚信原则、抵制不良信息等,具体包括信息道德安全意识、信息行为规范和规避有害信息的能力。三是青少年信息科学知识。信息科学知识指的是青少年对信息学、信息源及信息技术等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主要包括有关信息的本质、规律、多样化形式及系统构成,计算机技能、网络技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等。四是青少年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和传递新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享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信息定位能力、信息创新能力。
二、关联主义理论解读
在信息爆炸和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的Web2.0语境下,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于2005年以发表在《教学技术与远程学习》杂志上的《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提出了关联主义的概念。它将混沌性、网络性、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整合为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数字时代学习理论。关联主义三要素。关联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创建过程,而网络的建立则需要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元素。节点,也被称作结点或元素,是网络中可以连接到其他实体的任何形式或形态的实体。也就是说,节点既可以是信息实体中的书、信息、数据、网站、图书馆,也可以是互动、思想、感觉,甚至可以是社会实体中的人、组织或者整个社会。虽然每个节点之间可以相互激活或者相互抑制,虽然相对大网络的各个小网络也可以被看作节点,但节点本身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也就是说,无论网络中的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是否存在强关联关系,每个节点都是个独立性的实体,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管理自己,并产生由知识半衰期导致的新旧节点的交替。在此过程中,网络作为节点的集合,对其影响是有限的⑤。连接,就是不同节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关联,是网络产生的关键。连接因受动机、情感、暴露、模式、逻辑、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在网络中具有不同的比重和影响力⑥。在动机、情感、逻辑的影响和评估下,在组织结构形成的模式指导下,在经验的催化作用下,新节点便会随着暴露频次的增多而获得与已有节点之间连接的建立。网络是节点和连接的总和。建立网络的过程就是通过增加新节点以建立新连接的过程。新节点经过个人经验被编码后才能被网络识别,继而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建立连接,当此节点与越来越多的其他节点建立起连接后,数据信息就可以越来越高效的流通于网络之中。不同领域的节点越强,数据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就越快,网络的效率也就相对越高。网络的五个属性,密度、速度、流量、可塑性和连通度决定了网络间的差异⑦。关联主义的核心思想、基本观点、主要观点。一是知识观。在《知晓知识》一书中,西蒙斯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并指出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从产生开始就以极强的流动性和关联性存在于网络连接的流动循环之中。知识网络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存在于各个信息节点中的海量知识不断得以增加和更新;知识网络的自主性则保证了个人知识网络在被纳入各类组织与机构网络的同时,又收到各组织与机构网络反馈给个人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知识网络的交互性加速了网络成员间知识的流通及循环速度,也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领域保持不落伍。二是学习观。网络时代的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各个节点之中,每个人的知识网络都只拥有这些分段化知识的一部分,因此,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内化的个人活动,更是个人网络与外部网络建立连接的过程。可以被看作节点的个人网络的产生并不真正意味着学习的开始,只有个人网络与其他节点发生连接的时候,知识方可流通于网络之中,真正的学习过程也才得以形成。信息爆炸的几何式增长使得人们意识到从哪里找到所需的知识远比“学什么”更重要。西蒙斯形象地将此描述成“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
三、关联主义视域下信息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建构
当代青少年学习者需要提升自己获取隐形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问题求解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接受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各类知识的激增,青少年应该将正规的在校学习与非正规的家庭学习、社会学习等方式结合起来,以关联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加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与学习者各自网络节点建设与连接的基础上,共同创建信息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切实推动青少年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长足发展。教育部门—信息素养的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前提。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效建立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开展信息素养培养的前提。尽管我国在1999、2000、2005和2008年陆续制定过有关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但相对于美国的ACRL标准、英国的SCONU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ANZIIL标准等世界著名信息素养标准,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还存在着因研究主体的单一性、非权威性而导致的非普及性和不可操作性,因初级阶段的规范不够成熟而缺乏系统权威的国家及分地区、分层次的评价标准,以及因诸多标准的多级评价指标不够具体而存在的标准难以得到实施等一系列问题⑤。为了更加有效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信息素养标准及指标,各级教育部门应与政府、图书馆、学校等相关节点部门建立连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研究、指导和监督青少年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建立全国和不同地区分类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分专业的青少年信息素养标准;并根据青少年不同群体及不同学科的差异,关注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设置和实施。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相关教育部门建立起信息素养关联网络,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切实规范青少年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保证标准和评价的有效实施。
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创设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保障。首先,创设优质和谐的信息化环境。青少年学习者的校园信息化环境网络包括图书馆、校园网、电子数据库、信息设备的使用等节点,而优质和谐的信息化环境则是这些节点高效有序相关联的体现。馆藏图书与数字图书的结合,方便快捷多样化的图书检索系统,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对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校园局域网的建立既能促进学校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能提高青少年学习者学习和活动的效率;充分利用电子数据库记录学习者在校生活、学习和科研的大数据,以给各方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多媒体教学设备、现代化自主学习教室、高效能实验室等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广度将直接与校园信息化环境中的其他各个节点连接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开展全面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设置差异性的培养方案与信息素养课程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差异性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是各阶段青少年合理建构信息素养能力的保证。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包含以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初级方案,及以检索、辨别和利用信息为目标的高级方案信息素养课程是以培养方案为蓝本展开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活动,包括信息知识与技能通用课程、信息素养独立课程以及将信息素养整合进专业课的课程。全面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节点与优质和谐的信息化环境的无缝连接是关联主义视角下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保障。
教师—教师信息素养和技术课程整合是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第一,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是基础。随着大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必须在努力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辅助教学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创建自己的个人信息素养网络,增强与其他节点及平行网络的联通。首先,作为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推动者,广大教师要转变信息观念,强化信息意识,为学习者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其次,作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大中小学教师应高度具备分析、运用、评价数据信息的能力,给学习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再次,作为信息素养标准实施的监督者,一线教师必须充分遵循和教导青少年学习者遵守信息素养道德规范。第二,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信息素养提升的优化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环境⑥,是青少年信息素养网络中的又一重要节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增长也可以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过程应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为教和学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技术手段,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模式。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实践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最终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使信息素养在所有学习者的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学习者,作为信息素养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肩负着联通信息社会其他各个主要网络节点以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任。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实践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我国新世纪的青少年,应努力在教育部门信息标准的指导下,在学校信息素养环境的熏陶下,在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整合的影响下,从信息获取分析利用加工能力及信息情感和道德意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王鹤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