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信息素养在思政课中的培育范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在思政课中的培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信息素养在思政课中的培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信息素养在思政课中的培育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强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人才复合化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课面向全校学生,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重任,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适合社会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一、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信息来源广、数量大、更新快,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资源,与此相适应,信息素养不仅成为当前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而且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使其具备对信息进行合理地查询、获取、评价和使用的能力,是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最早是1974年美国提出的,此后各国学者都对此作了广泛地研究。目前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内容较为丰富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将信息素养的概念明确为:一个人如果具备信息素养,那么他应该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意识,并且具备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和评价估计以及运用于生活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的«信息能力:创造性学习的朋友»中将学生的信息素养界定为运用信息进行独立学习,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充分利用信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国学者在研究和讨论信息素养时,一般把信息素养的内涵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部分。这体现了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能力,既包含面对形形色色海量信息所应该具有的专业和社会的敏感度,也包含获取使用信息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辨别真伪、趋利避害,符合社会伦理道德风向的责任感。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可以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或培训来完成的。

(二)信息素养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最主要的知识群体和后备人才,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意识、完备的信息知识、熟练的信息技能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全面人才。首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如果人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人们都能借助于自主学习能力适应这种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要有合乎时代的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要转向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自如、自主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获取、加工、处理各种需要的信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影响大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提高其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未来的社会也是创新和竞争的社会。2014年12月,在江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时代新要求,这归根到底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更好的发展。如今知识融合学科交叉,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的前进对人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提高大学生未来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适应国际社会竞争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国际环境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给高校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中,既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举措,也是提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更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面临的挑战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每天可以接触到海量信息,不同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各种暴力、色情、虚假信息鱼龙混杂,这极大地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因此,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一些西方霸权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信息时代所应具有的政治敏锐和社会责任感。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各种文化相互冲撞,一些国家也因此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他们利用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不成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极力削弱或否认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基础,优化他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追求,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倾向面前失去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高校思政课应当深入分析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价值体现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大学生在面对大量复杂信息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政治素质,这不仅给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挑战,也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机遇。信息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多渠道、高效率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目前,依赖于互联网存在的微信、微博、论坛等各式各样的载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最重要的学习、交流方式。其中学科交叉、文化融合的各种知识以其快捷自由的方式,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搜索需要的知识材料,完成对自己的知识补充和深化。但是学生往往在面对各种信息时,会变得目标模糊,无所适从。因此,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能够准确把握需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创造性使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问题。而高校思政课由于本身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指导性,以及面向全校大学生授课的特征,其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理应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为了最大化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积极把握时代特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领大学生理性思考和批判对待网络中纷杂的信息,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认知观,推动大学生实现合乎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对信息素养培育的方式探讨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应运用网络媒体手段,结合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理性的信息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在理论课中对信息素养的引导和重视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兴趣弱等情况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不仅向高校教师提出了技术和教育的挑战,更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需要提高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思政课教师应该既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手机媒体的一般应用,又能够敏锐把握热点问题并进行理性判断和引导。当前对于大学生思想冲击最大、危害最大的是西方霸权国家推行的文化殖民主义和部分颓废的社会思潮。所以,在理论课的讲授上,就需要教师转变以传授理论为主的理念,转向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评析或辨析”社会现实材料,通过深刻的理论分析达到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因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为例,它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自觉性,通过抗争的历史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在开放的网络信息面前,各种歪曲、丑化、污蔑、诋毁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抗争的民族历史的信息层出不穷,而部分大学生在负面信息面前往往不加分析辨别就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对历史和现实感到怀疑、困惑甚至否定历史和现实,这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在“纲要”课上,教师可以将当下网络上那些似是而非、别有用心、特别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历史进行歪曲的文章,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使学生能透过表象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在“纲要”课上,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分析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正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并能做到以史为鉴,理性把握和对待国际形势下各种复杂的文化意识,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同时树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大学生在实践课中对信息素养的锻炼和检验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注重学生的自身参与、思考探究、力求创新为特征的教学,根据活动场所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事做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利用的资源无论内容还是手段方式上都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在“纲要”课中,有历史文献、影视资料、地方文化、历史场馆以及基层社会资源等可以辅助教学,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知识问答、经典阅读、小品展示、主题演讲、红歌会演等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这些传统形式外,教师能够利用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例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布置作业、在线指导和开放评价等工作。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尽可能利用开放便捷的网络,收集各种相关资料信息进行阅读、评价、制作、演示、展出,利用微信、微博、空间、论坛等方式进行公开的交流、切磋。这样对于教师而言,既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实践效果,又可以直观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参与意识得到提高,而且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在师生共同探讨、辨析中完成的,体现了自由、民主、公开、公平的原则,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作者:赵利华 单位:吕梁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