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6篇范文

职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6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6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职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6篇

第一篇

1调查结果统计

1.1信息检索课教学的反馈考虑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学生需求,目前本校主要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但从学生的意愿来看,他们更希望在大一就学习到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大一的本专科生选择比例达到了56.8%和44.2%。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相当肯定的,他们希望信息检索的培训能伴随整个大学生涯,而不仅限于专业学习与论文写作时期。但学生们刚进校门,他们学习的专业性与目的性还没有凸显出来,这项调查反映出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的初步认识问题。本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在信息检索课中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归纳到具体的教学手段分为理论与案例的讲述、专项操作演示、参与式实践和互动式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几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效果最好的手段还是参与式实践,即针对具体任务具体操作,在实际运用中掌握检索技巧,总结检索经验。在问卷后面的教学建议中,也有不少同学把增加实践操作作为首选的建议。可见学生还是将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手段放在首位。本科生中对考核方式的选择,案例考查、综述论文考查与综合考核平分秋色,专科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综述论文考查。可见学生还是偏向于灵活的、能体现自己能力的考核方式。有效知识板块的回馈是个多选题,结果显示所有完成了信息检索课的学生,他们对课程涉及的几大板块的认识趋同,均认为最有帮助的是网络信息的获取、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图书馆的利用以及检索工具书的使用。专利信息的检索、综述与论文写作、科技查新这种专业知识涉及较多,需要的技巧性更强的板块选择相对较少。但在实际使用中,检索工具书的使用逐渐电子化、网络化。

1.2信息素养教育调查显示,分别有53.2%和62.5%的本专科生认为信息素养的提高对专业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应怎样结合起来学习,学生尚不明确。在课后收获的选择中,本科生的前两位选择是“学会多种检索技巧”与“完成一项特定任务”,专科生的前两位选择是“了解多种检索渠道”与“学会多种检索技巧”。可见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诉求还是更倾向于完成一件具体的任务,更加深化、有针对性。目前本馆提出了“三阶段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即针对学生3种不同层次的信息需要分别进行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毕业生论文指导。大多数学生认为这3种方式都有需要,学生希望一踏进校门就获得信息素养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先从新生入馆教育开始,采用层层递进的、分阶段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除了三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本馆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为补充。比如知识竞赛、培训讲座、演讲辩论、实地考察、交流体验等。调查显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方式是交流体验活动,其次便是培训与讲座。

2问题与特点

2.1信息获取方式更加自由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讯设备的功能日趋强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广泛,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获取信息变得十分便利,信息的获取过程更便捷、更个性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信息、看书、查资料、检索实用信息;网购、聊天讨论、打游戏;个人日志、旅行经历;参加各种活动等。

2.2实用性需求越来越强烈正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终端的开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运用使得信息的利用更趋向于实用性。这一点在学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在手机终端上安装的更多是实用性、娱乐性较强的软件,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也集中在与生活学习相关的实用信息上。信息交流的群体也不局限于空间上的集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将其列入多个虚拟的群体,在任何时间地点均可实现交流。在信息素质教育的体验中也同样体现这一点。

2.3纸质工具书的使用进一步下降这里的纸质工具书指检索工具书,如百科全书、辞典、手册、文摘索引、年鉴、统计资料等。学生对这些工具书的使用是逐年下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络检索的方便快捷,而纸质工具书的编辑出版时间及图书馆的采购与上架时间相对较为滞后,这使得所需要的最新数据通过纸质工具书得不到及时满足,学生逐渐放弃了纸质工具书作为数据的检索来源。

2.4信息素养教育的通识化与专业化调查显示了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希望在一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设信息检索课,并希望多进行互动体验式教学,而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他们并未将信息素养考虑在内。因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渗透程度不高,这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大宣传渗透,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逐渐向专业课程深化。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宣传与影响,提高认识独立学院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应充分利用图书馆针对大一全体新生的新生入馆教育,结合丰富新颖的内容,宣传图书馆、宣传信息素养的作用。介绍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吸引更多学生选择信息检索课。除了利用讲座培训、有奖竞赛、社团活动、体验交流等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外,还可以通过海报漫画、宣传手册、校内广播、读者表彰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加深学生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解。

3.2加强课程建设、发挥馆员与教师的共同作用信息检索课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最直接的方法。根据国内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采用更先进的模式与更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信息检索的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到专业论文写作中,始终保持对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嵌入最新的学科资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3.3加强资源建设、拓展教育方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硬件设施、丰富的可获取的信息资源,因此,资源建设与共享显得尤为关键。独立学院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包括本校拥有的资源、附属母校可共享的资源;还包括公共部门,比如湖北省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共享资源,以及各种商业机构提供的可获取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组合这些资源,将它们融入到教学科研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3.4开展特色化服务除了笔者提到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手段外,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服务窗口,图书馆提供特色化、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必不可少,其可直接有效地影响全体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从而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张娟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第二篇

1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构成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而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而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被忽略。信息伦理与道德从根本上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象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那么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中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根本,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它,积极地寻求一条提升信息伦理与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1.1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许多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部分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伍”于新的信息素养要求。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如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因为在许多教师看来,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计算机操作,这就导致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大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与研究。

1.2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还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

1.2.1信息意识淡薄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弱,积累、管理知识的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1.2.2信息能力亟待提高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地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1.2.3信息道德缺失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法律观念差,缺乏信息道德。例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

2大学生信息索养培养策略的探索

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出路的问题探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问题,笔者针对前面论述的四大现状,大胆地提出以下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2.1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和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

2.1.1制定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由于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起步比较晚,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比较分析其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吸收其先进的成分,改进其不科学的成分,并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尽量细化目标体系、尽可能做到量化。

2.1.2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我们可以仿效美国的一些高校,成立信息能力小组或信息素养开创新计划委员会,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图书馆馆长、教师和有关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单位的领导组成,共同研究信息能力的界定,开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和项目。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析信息素养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培养目标,分解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对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策略进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一定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体系。

2.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时,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各高校对所有教师作硬性规定,抓好持续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

2.3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

3结语

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高等院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各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中去,而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也必须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己任,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刻不容缓。

作者:褚晓峰单位:吉林大学农学部人文教研室

第三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从广州地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抽取281名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19人,工科生171人,文科生110人。由于大二学生已经过近两年的大学学习,对于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于信息技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运用,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保证研究的效度。

1.2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李克特式的多选项量表的方式,选用内部一致性较佳的五点量表编制而成,包括两方面内容:信息素养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的文献研究,信息素养问卷主要借鉴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并参考了国内吴晓伟、娜日(2011)、莫铄(2007)等研究者的信息素养能力量表,同时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特点编制而成,涉及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自主学习能力问卷依据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理论,根据庞维国(2003)关于自主学习能力测评方法的论述,参考了朱祖德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涵盖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主要方面:明确学习目的、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监控策略使用与评估学习过程。为确保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预测试,使用SPSS21.0软件对问卷题目进行总的项目分析及建构效度、信度的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问卷中不合理题目进行了删除和修改。

1.3数据收集与分析调查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88%。将所获有效问卷数据录入,并使用SPSS21.0对其进行统计。首先分别对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作相关分析,然后以信息素养中的几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如表1所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的均值为3.452,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在信息道德的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低。问卷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信息道德方面普遍得分较高,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并可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但对于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在信息意识方面得分居中,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较强,但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尚显不足,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尚不能有效地根据学习目标收集所需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在信息知识方面得分最低,主要表现为学生虽已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仍缺乏必要的网络基本知识,对通用信息知识与专业信息知识的掌握方面并不理想;信息能力方面得分也不高,主要表现为学生可通过信息工具实现信息的发现和获取,但对信息进行归纳、鉴别、分析与内化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与信息交流方面的能力也较为欠缺。

2.2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如表2所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均分为2.936,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主学习的五个维度的统计结果平均值介于2.6-3.5之间,其中明确学习目的这方面的得分较高,说明高职学生普遍能够较好地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而在制订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策略方面得分处于中等和中下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学生虽有制定学习计划的意愿,但能够主动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并不多,学习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高职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学习策略对学习效果的作用,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策略却缺乏科学性,过多地依赖于已有的学习策略与习惯,无法有效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在监控策略使用与评估学习过程这两方面的高职学生得分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很少有计划地阶段性评估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表明其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能力还有待提高。

2.3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0.712,两者呈显著相关关系,一方面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越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也越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学习。从数据分析结果中不难看出,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中,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最强的是信息能力,相关系数为0.746,达到了显著相关的水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0.574和0.452,表明信息素养的这三个维度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较为显著。由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的日常教学中已广泛使用,高职学生更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信息素养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显著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高职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和保障。信息能力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最高,对自主学习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这是由于信息能力所涵盖的对于信息的使用、获取、分析、处理与交流等能力已完全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良好的信息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去发现和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批判性思维,并能将信息通过E-mail、BBS、即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递给别人,从而获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信息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为较显著相关关系,由于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前提,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意识才有可能对信息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从而进一步去寻找和利用信息,因此信息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果。信息知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基础,代表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这三个维度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分析结果中其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亦显示为较显著相关。信息道德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最低,但仍处于较显著相关的水平,因为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导向,决定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良好的信息道德可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时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或对社会造成危害。

2.4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信息素养所涵盖的四个不同维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程度,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作为自变量,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人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3个: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而信息道德则由于对因变量的预测能力不够显著而被剔除未能进人回归方程。如表4所示,F=23.256,P=0.000,回归方程有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对自主学习能力均有一定的正向预测效应,其中对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信息能力(Beta=0.346),其次是信息意识(Beta=0.293),影响最小的是信息知识(Beta=0.207)。由分析结果可知,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职学生成功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有效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结语

通过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素养与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信息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最高,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也对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职学生在信息时代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和条件,高职学生在信息时代要成功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教育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体系之中。一方面可通过开设计算机与网络基础、文献检索等公共课程,加强对高职学生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需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例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网络交互式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工具深入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专业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信息的真伪、良莠进行鉴别、判断和选择,实现对信息资源有目的地利用、积累和转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需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侯春雨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港管理学院

第四篇

1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军队院校只有引入新的、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使教与学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才会使军事信息素养教育在军队院校教育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1.1构建目标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把军校学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和各项标准分解为具体的可评测指标,细化信息素养构成要素,最终形成清晰的目标管理系统。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可叙述为:为适应部队军事训练转变和院校教育转型需要,通过院校教育,努力培养学员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较高的信息能力、较好的信息道德,尤其重视对学员军事信息获取、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总的目标要求,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培养方向,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拟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要求的具体目标,最终形成科学、完备、实用的目标体系。具体目标包括:理解信息对信息化社会及人类的影响,认识信息素养在终身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掌握有效利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信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判别可供选择信息的优劣及获得的可行性;运用相关信息提高课题综述和述评的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收集、判断、评价、处理、传递、交流,以及创造必要信息;理解信息理论的必要性及承担必要的信息责任,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1.2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军事斗争实际和信息及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建立专业的、先进的、着重培养学员军事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是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所设置的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军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军事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军校要以“全军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材”的出版发行为契机,全面普及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根据不同学年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见图1)。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所包含的设计。信息意识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信息更新意识等。可开设《军事信息概论》、《军事科学研究》、《图书馆利用》等课程或讲座。信息知识教育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信息语言有关知识等。可开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概论》、《数据库概论》、《信息学导论》等课程。信息能力教育包括信息的获取、鉴别和评价,文献信息、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与决策,信息与科研设计等。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信息管理与决策》、《军事通信》等课程。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合理利用等。可开设《信息道德与法规》、《知识产权》等课程。军事相关知识教育包括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法规、安全保密、信息作战以及信息心理等。可开设《军事高技术》、《军事运筹学》、《指挥自动化系统》、《信息心理战》等课程。

1.3构建教学体系军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确定后,科学构建一个包含多层次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形式教育方式的信息素养教学体系,是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军事信息教育中的教学体系归纳为基础教学体系、专业教学体系和创新教学体系三个层面。

1.3.1基础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主要进行培养学员基础信息知识能力和通用信息知识能力的教学,包括信息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信息资源的了解和选用等知识与能力。基础教学体系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制作入门指导的文档放在院校或图书馆主页,还可利用网络视频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可由专门的图书情报信息人员(如图书馆员)独立承担。

1.3.2专业教学体系在及时吸纳通用学科领域成果的同时,从本学科专业的建设和教研实际出发,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实际,加速军事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等向教学内容的融合和转化,逐步形成具有军事学科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专业教学体系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与学科课程相关的指导、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指导,这些教学方式需要以学科教师为主、图书情报信息人员(如图书馆员)为辅,通过合作来完成。

1.3.3创新教学体系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体系,必须要吸纳那些能够提高学员挖掘、搜索最新信息和对未来信息发展预测能力的知识内容。搭起科研学术平台,创造更多的学术研究机会,使学员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创新教学体系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与学术研究相关的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这些教学方式需要通过任课教员、计算机教员、学科专家组成员和图书情报信息人员(如图书馆员)协作完成。

1.4构建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反馈调节系统,对教育活动有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在遵循先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规范化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分级进行具体的量化。在考虑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指标时,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大量基础性数据。评价内容应包括:评价学生对教学方式、授课内容、学习教材、教学人员是否满意;评价某种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评价学生在教学前后的通用信息素养能力、基于学科信息素养能力。根据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信息素养教育分解为若干个需要接受考核评价的要素,课题组提出将已达成共识的军事信息素养内核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军事信息五要素作为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系统,按照已经分解出的5个方面继续往下分解、展开,确定评价指标,形成离散的、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即三级指标。为便于使用者掌握和操作,便于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分解的层次不宜太多,最终列出评价指标条目也不宜过细。这种三层次树形框架结构提供了信息素养核心内容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和自下而上的度量机制,形成了军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结构模型(图2)。信息意识方面,学员要坚定信息制胜观念,具有强烈而明确的信息需求和较高的信息敏感度,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网上军人形象等素质。信息知识方面,军校学员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普通信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战知识等。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学员熟悉军事信息学有关理论,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等等。信息能力方面,军校学员要具有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创造能力,以及信息战组织能力、信息战防御能力和信息抗干扰能力。信息道德方面,军校学员在使用信息和信息系统时,应该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包括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保守信息秘密和尊重个人隐私等内容。军事信息方面,军校学员要具备以信息为主要武器实施心理攻击,并能够巩固自己心理信念的信息心理战素质;信息安全意识也是军事人才必备的信息素养之一。在确定了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就要按照指标体系逐项收集有关原始数据、资料和信息,经过整理与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具体实施一般可通过以下步骤:第一,确定评价目的。确定军事信息素养评价是为了解学员的信息素养现状,还是为了解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或者还有其他目的,这是进行军队院校信息素养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意义的体现。第二,确定评价范围。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范围包括评价内容范围和被评价对象范围两个方面。可以对评价指标中所有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以分层面进行,如对军人进行信息意识层面进行评价或对信息能力层面进行单独评价;被评价对象可以是某学院的全体学员或部分学员,也可以是某地区多个学院共同参与。总之,只有对特定范围的被评价对象进行特定范围内容的评价,其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和合理性。第三,确定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将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只有根据评价目的和范围等因素,事先确定评价方法,才能得出合理可信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程考核、技能测试、素质考察,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群众评估,机关、院校、部队联合评估等三个层面。也就是说,军事信息素养评价的方法可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学员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满意度调查;也可通过学员在某一研究项目或课题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教学效果。第四,确定评价结果。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根据本院校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对学员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之后,要对其结果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一方面可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则对完善评价体系有着最为实际的指导作用。

2结束语

军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伴随新军事革命,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而兴起的,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带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根据军校学员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教育需求,突破陈规,勇于创新,不断发展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以及相应的教育模式,提供多种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是我们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薛玲禹伟民孙妮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图书馆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图书馆

第五篇

1教育模式的构建

1.1制定信息素养指南信息素养指南旨在指导课程设计,明确学生通过信息素养课程学习应当具备的信息能力。在制定过程中要引入用人单位和行业参与机制,推进“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使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信息素养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用人单位及行业所需要的毕业生信息能力需求、学校与行业认可的信息素养标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等。

1.2组建教学团队信息素养的课程整合不仅要靠专业教师和图书馆馆员的合作,还需要校内多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支持。信息素养教学团队成员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图书馆馆员、学习支持小组(由督导与教务相关人员组成)和信息技术人员。教学团队成员对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的目的和重要性有共同的理解,共享各自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精通学科领域及课程中学生需求,图书馆员具有信息源、信息检索、论文写作、信息分析与评价等知识,学习支持小组通过支持课程设计和评估来协助团体,信息技术人员支持在线学习活动。教学团队中成员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1.3课程开发与实施信息素养教学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持续的、贯穿一门的课程,并横跨多门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课程分析、任务驱动、学习成果、评估与评价4个环节。

1.3.1课程分析为了把信息素养整合至学生的课程计划中,需要理解专业的拟定课程(意向课程),并识别每个年级适合整合信息素养的计划课程。首先是拟定课程分析,明确能够嵌入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其次是研究信息素养教育如何置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活动、作业和课程评估中。14.2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环节要在计划课程的学习情景单元中,提取出每个工作任务的信息素养要素,使学生掌握基于工作岗位的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任务驱动是将信息素养整合至计划课程中的关键内容,体现职业教育中以“能力应用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1.3.3学习成果信息素养教学要形成分层次的信息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捕捉、获取、评价、利用与创造信息的能力。一至三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成果分别为了解信息需求、具备初步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获取、分析评价信息,应用信息于实践。

1.3.4评估与评价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与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反馈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

2教育模式的实践

上述教育模式已应用于本校2011级药学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2.1确定信息素养教育指南首先,教学团队分析学校的教学文件与相关政策文件,如专业教学计划、行业对药学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估标准、教育部与卫生部相关政策文件等,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与用人单位沟通,最终确定专业、行业与国家三个层次对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技能与素质指标:学会使用图书馆,掌握专业数据库搜索方法和技巧,能够获取专业相关特定主题电子资源,了解网络免费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掌握较高药学信息获取技能,能够自我更新医药卫生工作技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指南将有助于教学团队了解信息素养以及将信息素养整合到课程中的重要性,并从整体上规划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生教学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教学培养中的地位。

2.2分析拟定课程学习支持人员从主管部门获得相关课程信息后,药学学科馆员与学习支持人员分析该专业一至三年级的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并从中选择能够整合信息素养的计划课程。学习支持人员与计划课程的教师沟通,并分别为一至三年级建立3个信息素养课程组。

2.3开发信息素养课程课程组成员共同设计信息素养课程,将信息素养内容整合至计划课程的课程目标、课堂活动、实验活动、作业、自主学习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中,分为3个阶段。

2.3.1初识教育一年级的信息素养课程由专业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是将信息素养内容整合入课程计划,通过在计划课程中渗透信息素养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基于工作任务的信息需求,具备初步的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一年级的信息素养教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学生入学阶段进行图书馆利用教育,通过参观图书馆、举行讲座、广播和分发手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利用图书馆教育,使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作用、馆藏布局、目录体系,建立初步的信息意识。第二部分是在计划课程中渗透信息素养内容。如在《药剂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应用信息技能检索相关药品信息,并将曾经使用过的信息源按照标准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列出。在后续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更深一步理解信息和信息技能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3.2强化教育二年级的信息素养课程由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是将信息素养整合入课程目标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对本学科信息源的了解,增加检索技巧,扩大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捕捉、获取、分析评价专业信息的能力。二年级第一次信息素养课程设在药学专业实训实习后,由学科馆员授课,共8个课时,包括4个理论课时和4个实训课时。信息素养理论课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实训中接触的一些药物处方的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并查找相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要围绕这个任务选择相应的检索工具,查找期刊论文、专利、标准等各个类型的文献,并对获取到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理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宏观掌握知识的架构。实训课内容为基于理论课程案例的上机练习,使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理解。第一次信息素养课程后,设有在线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如何通过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药学主题资源。第二次信息素养课程也由学科馆员授课,共2个课时,主要教学生分析与评价获取到的信息,以及遵守信息道德的相关内容。在该学期末设有另一个在线测试,内容主要涉及如何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获取相关的信息。

2.3.3利用教育三年级的信息素养整合课程由专业教师、图书馆馆员和学习支持人员共同完成。本阶段课程要指导学生进行结合专业的综合实践,这是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临床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总结和就业信息查找和分析,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落脚点。三年级上学期,由图书馆咨询馆员与授课教师沟通,总结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并授予2个课时的信息素养课程,指导学生使用信息学习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信息素养课程由学习支持人员授课,共2个课时,主要教授学生如何捕捉、搜索本行业的就业信息,如何分析、评价信息,如何根据就业信息撰写和个人简历。

2.4课程效果评估为了比较课程前后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改变,课程组采用同一问卷调查比较选修课程的2011级药学系277名学生课前和课后信息素养的变化。课前、课后均收回有效问卷277份。问卷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与频次百分比比较分析。调查数据显示,课程前后能及时主动记录有价值信息的学生增加了2.2%,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急需专业信息时,借助专业数据库查找信息的学生增加了15.2%。(从大量信息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的学生增加了4.4%,对于查找的信息满意的学生增加了19.5%,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考虑知识产权问题的学生增加了10.8%,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与一般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比较,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突出了高职院校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是循序渐进地展开的,比较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三是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融入到了学生学习及职业生涯,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教育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实践教学不断改进,一定能达到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双赢。

作者:杨文秀杨朝晖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

一、高职学前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高职学前专业以为幼儿园培养优质的师资力量为主要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主要面向本地区的大中小城市,给那里带来新鲜的教育血液。城乡幼儿园有别于大型的优质的幼儿园教育,那里缺乏必要的信息化资源,所以对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训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在学前专业的课程开设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是五大领域的教法课程、艺术类特长课程都融入信息化的手段,但由于流于形式,学生的自身素质原因,这种信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信息意识淡薄高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是为幼儿园储备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幼儿教师是培养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幼儿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幼儿最初的成长足迹。从信息化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关系到幼儿获取信息的内容。当前学前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意识方面还比较淡薄。在信息化社会的各种诱惑下,缺乏判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在缺乏督促的情况下,便缺乏辨别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在搜集整理信息时,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较弱。这些信息意识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留下隐患。在信息化时代,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否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并进行整理为自己所用,是信息意识的重要体现,而目前看,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意识形态。

(二)信息知识缺乏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学前专业学生对某一信息需求时,从主观能动性角度看,学生会自主的寻找自己的所需。由于学前专业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也有多样化的特点。计算机网络、儿童书籍、教育书刊、影视资料都是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缺乏最基础的信息知识。在信息检索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全面的搜索引擎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又缺乏理论知识的引导,寻找资源较盲目,获取资源结果的准确性较差。

(三)信息能力单一社会信息思潮的不断涌入,未来幼儿教师需要较强的信息能力。在校学前专业的学生信息能力还有待于提升。学生不能够完全熟练的操作信息技术,在大量的信息库中找寻自己所需的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技能和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是平常。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对信息知识的需求缺乏积极主动性。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够对获取的信息做更深入的整理和加工,以形成自己的理念,更多的是照搬照抄,图方便快捷,缺少思考性和理解性,所以信息能力过分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四)信息道德缺乏安全意识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开端。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摇篮,学前专业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但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却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安全和法律意识。对不良的信息资源,过多的选择沉默,部分学生还会选择转发。对涉及缺乏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的资源,学生会以不熟悉为借口进行转载与使用。或者对一些盗版的光碟与图书进行购买,都是信息道德缺乏的主要表现。虽然,我们大多数的学前专业学生能够以教师的身份正式自己的信息素养,诠释健康的信息素质,但还有部分同学对信息法律和安全问题认识不清,对信息知识产权的维护与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提高高职学前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信息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多样化,需要学生构建良好的信息素养结构。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就是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为学生获取信息化知识提供方便,为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提供空间。无论从理论基础课还是艺术特长课程都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便于学生对资料的查找,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所以学校要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增加计算机网络的数量,加速信息网络的速度,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资源共享网络的建设等。

(二)提高信息专业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日常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便于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掌握信息资源的搜索方法和技巧,获得专业知识的信息资源,提高未来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信息素养的教育对学前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提交平时的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以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等方面的作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最优质的资源进行学习与创新。专业艺术知识需要通过信息资源获取舞蹈、声乐、故事等方面的优质资源进行创编和仿编,为己所用。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前专业学生市场的竞争力,为就业提供最根本的可能性。

(三)建立信息化专业的课程目标高职院校在学前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考虑到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置。学前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知识、强烈的信息意识、优良的信息道德、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教学计划是指在学生入学初对信息知识进行引导,在学习阶段进行辅导。课程目标在于编制与本专业相融合的信息技术课程,例如案例电化教学、计算机课件设计等课程。其次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提升学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知识整合到学前课程体系中。例如,教法课程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与相关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幼儿园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学前专业学生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综合性过程。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从教学上进行更新,建立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模式。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程活动的主体,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独立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利用信息的加工处理来实现教学评价并进行有建设性意见的反思性教学。高职院校中的学前专业面向一线的幼儿教师,在培养模式上,不断的更新教学过程,与时俱进,提出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学改革。例如,教法课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呈现自己的教学课件,把课堂想象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室,利用课件的素材资源:图片、视频、动画以及声音等制作成精品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课件。让学生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的信心,在今后的幼儿园工作中,游刃有余。高职学院学前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关系到今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以后的工作愿望和生活质量。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会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职前的在校培训必须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增强信息意识,完善信息知识,强化信息能力,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邓红红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