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构主义下信息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

建构主义下信息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构主义下信息素养的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下信息素养的教学改革

世界各国很多学校都采用了Big6方式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4]Big6主要有6个流程:任务驱动、寻找搜索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及评价信息,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培养。[5]许多学者鼓励信息素养课程尽可能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如MichaelB.Eisenberg、PaulG.Zurkowski等学者提出:基于Web互动和生动性的教学模式;图书馆“媒体库计划”(libraryme-diaprograms)即针对性创建学习资源库;英国国家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VTC;还有Blackboard、WebCT等典型的课程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课程的模式与方法到新技术的应用,都是希望能够推动全民的信息素养发展,这也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国内,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的研究非常活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信息素养的概念、特点、教育模式、标准等多个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王吉庆教授1999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有:上海市敬业中学承担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探求与实践”和华南师范大学桑新民教授承担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等课题。[5]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教育部在1984年、1985年和1992年分别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意见》《关于改进与发展文检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等文件。[8]各大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信息检索课,以选修课和专业必选课的形式进行。在我国高职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全面铺开。大多数高职学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上逐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个体化,如多媒体教学、网上答疑、电子作业、网上考试等[9],但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不足,存在缺乏信息观念、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缺乏信息诱导、不知如何利用图书馆等问题。[10]因此,高职院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对已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已经迫在眉眼。不少学者和高职院校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基于Web2.0开发信息素养网络课程;王志华提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导式学习方式———问题导向学习法运用到信息素养教学中,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笔者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重要的辅助工具,进行信息素养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

为了贯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信息素养教学,笔者设计出的课程模式见图1。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素养教学改革中的运用,下面笔者结合改革实践给予详细阐释。

情景设计(又称项目设计或任务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构建信息素养课程的第一步,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任务设计阶段,需将信息素养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要考虑该任务能否覆盖必备知识,以及项目划分依照什么作为主线,其逻辑结构是否体现了实践过程的特征等等。(1)任务设计。任务从哪里来?设计成功的任务应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任务,不是对传统某类检索工具操作练习任务进行照搬,而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常见的真实情境。设计成功的任务所要寻找的答案,不是简单的Yes或No,而是需要经过判断分析才能理出检索策略,在检索过程中要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检索工具,所获取的结果需要智慧去分析、归纳和整理才能使用。通过完成一个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任务的效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内容中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过程设计。①逻辑结构设计。结合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特点,由易到难的递进式逻辑结构应是首选。在课程之初,任务涉及的知识点相对较少,简单而明确,随着课程的深入,应逐步增加知识点的载入,难度逐步提升。②学习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互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在信息素养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任务执行者,是主体,教师是监督者和辅导者,仅起辅导和监督的作用。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需要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因此担当比较多的指导工作。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教师的直接指导行为逐步减少,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也变得多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课程后段,注重培养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任务能力,从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到成果汇报,都要求学生或学习小组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负责督促任务的按时完成。

小组协作是基于建构主义信息素养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初按每组3~5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新任务开始前,教师充分说明任务的要求与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展开任务。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讨论、阅读查找参考资料、教师指导来解决。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报告。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协作交流既可采用聊天室、QQ群实时讨论,也可采用留言板、BBS论坛、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方法的多层次协作学习环境的支撑。

意义建构阶段。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与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础方法;(2)掌握与专业需求相关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3)掌握检索信息、鉴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4)倡导和增强信息行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结束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重要的辅助工具,进行信息素养教学改革,可以实现:(1)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他们以往习惯于个体的、接受的、知识学习导向的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2)转变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变“学科教师”为学生“导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陪伴在学习全过程中,扮演辅导者角色。(3)改变现有的基本是课堂搬家以视频录像教材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创设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本文作者:余和剑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