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微信传播数据行为安全管理研究范文

微信传播数据行为安全管理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信传播数据行为安全管理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微信传播数据行为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微信传播产生的数据呈现用户个体生活的全息图景,产生的数据信息伴随着安全与危险,并且贯穿于整个传播过程中。安全行为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安全管理个体行为、安全管理群体行为、安全管理组织行为。安全问题是危险源与安全直接主体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人本主义是微信数据安全个人行为管理的指导原则。群体行为是避免危险出现和减少危害释放的重要环节。组织行为的管理应在系统角度对安全组织架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安全管理变革等进行组织设计。

[关键词]微信数据;行为安全;个体;群体;组织

微信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的个人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有文字数据、方位数据、消费数据、人际数据甚至于个人的生理数据等等,而这些数据都会被记录存储下来,成为系统处理的对象,微信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使得数据处理常态化成为可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这样总结数据信息给人们生活、思维带来的变革,首先是“样本=总体”,人们获得的数据信息不是抽样获得的,而是总体。其次,非结构化的数据构建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非追求精确化。再次,由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缓慢追求转变为相关关系的直接获得,一切数据都可以被量化进而被分析。微信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同时产生了安全问题,因为当技术手段足够智能,数据将从“最不可能的地方被提取出来”〔1〕。技术的发展向来是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但是如果落入安全直接主体的手中将成为人们安全的危险源。行为安全管理就是要通过行为科学的方法发现人在行为活动中的规律,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分析、预测和引导人的行为,为保障人们安全、健康和安全生产、生活服务。

一、行为安全概念在微信数据信息传播中的对应

国家学科分类中明确将安全科学定位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建立已久的行为安全理论拥有既定的学术范畴。“行为”界定是学科的首要概念,广义的行为涵盖人类在其活动中所做出的一切动作。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人意识的外化,意识则是人脑神经交叉作用的结果。其次何为“安全”?绝对安全观认为,安全是没有危险、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亡,发生疾病、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2〕161。而相对安全观则认为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安全”概念的对立面是“危险”,它与“安全”相伴生,也是一个连续性的存在,是尚未被人们发现或控制的潜在危机。“事故”概念被学界定义为“非计划的、失去控制的事件。”事故是寄生于连续事件过程中的离散的点。其是违背了人们意愿的事件;其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种类型。最后一个安全行为学的重要概念是“危险源”,导致威胁、危害和损失状态发生的直接主体被称为危险源。按照危险源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三类:人为的行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危险源除了物的形态,还包括造成危险行为的人——“安全责任主体”。依据腾讯的官方统计,2018年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达10.825亿,超过半数的用户日登录时间超过90分钟。微信用户信息传播行为的模式多样,既有好友之间的强关联的人际传播,有朋友群内的组织传播和信息推送的大众传播,也有APP使用过程中的人机互动,用户每一次点击行为都会产生数据。微信软件从最开始的即时聊天工具,经历了近7年的技术和商业经营的演变,更多功能被充实进来,支付、购物、游戏、公益等应用都被涵盖其中,诸如微信支付、摩拜单车、咕咚健身减肥等APP都将微信作为平台,微信传播的数据反映了用户生活行为的全息图景。麦肯锡经济咨询公司曾针对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有过这样的论断:“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3〕相对于淘宝只是在电子商务和支付方面的一枝独秀,微信则是依托于腾讯成熟的、立体的商业平台,在新闻、资讯领域有腾讯网;拍拍网、财付通则是涉及电子商务领域;在邮件收发领域有QQ邮箱,配合以QQ音乐、QQ游戏、QQ空间等,并且每款产品都有相当规模的用户市场。微信关联数据信息可以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因为该软件对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入渗透,窃取用户数据信息的不法行为已经从网络转向移动终端,微信顺理成章地成为不法行为觊觎的重点,用户的数据信息生成过程也就伴生以安全和危险。便利的数据搜索也是微信用户数据信息安全的危险源,对用户数据进行关联检索不需要经过第三方就可以完成,系统将同一用户在不同平台的数据关联互通,可以轻易地整合用户在各项产品中累加的数据,从而了解用户完整的互联网使用生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用户使用习惯的推断,并做出精准匹配。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指的就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以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形式给人类的行为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这一行为过程带来的危险和安全也形成了自身的模式。安全管理行为在层级上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安全管理个体行为、安全管理群体行为、安全管理组织行为。每一层级进行有序的安全管理活动都需要遵循相应的指导原则。

二、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体行为管理

个体行为安全管理是群体安全管理和组织安全管理的基础,个体行为过程又受到内心和外部两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K•Lewin认为人的行为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量度即个人的行为(B)、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P)、环境的影响(E),另外引入个体变量(f),形成的表达式为B=f(P•E)。行为个体的人是管理活动的基础,管理的各环节又都需要人来进行运行、操作,这就推演出行为管理的重要原则——人本原则。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指出,传播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怎样建立关系。人的行为是精神活动的外化,精神分析学家将人的精神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级。用户使用微信软件的精神动机无非是三种类型:第一是个体的本能需求,如情感交流、自我展示、娱乐休闲的本能;第二是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求,如经济消费、新闻信息获取等需求;第三是个体的精神性需求,如获得社会认可、公益活动等。从近年出现的诸多微信数据安全事故来看,多是直接行为主体抓住用户的个体需求,通过微信将病毒植入手机处理系统盗取用户数据信息。如犯罪团伙利用人们贪财的本能发出木马红包,微信用户一旦出于贪图利益的本能点击,木马红包将盗取用户的真实个人信息,其中包括个人支付宝、微信钱包、网银的账号和密码。再如“藏毒”二维码往往都是在公共场合,以蝇头小利为诱惑吸引用户扫码加关注、加好友,用户一旦扫描,银行账号密码就会被盗取。也有的危险源被包装成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视频文件,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要求用户输入手机验证码,用户点击后将泄露数据信息,银行账户的钱会立刻被转走。行为个体对安全事故的重视、对危险源的警惕会直接影响个人行为安全管理的效果。安全行为理论认为,安全问题是危险源与安全直接主体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两者缺其一都不能构成安全事故,也可以说,危险源和安全直接主体其一可控也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行为个体对危险事故做持续戒备,将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事故或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微信用户是最主要的安全主体,关注微信安全议题,警惕危险事故的出现,将危险源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即便是面临危险释放也能通过前期的学习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如用户在遇到微信账号被盗或是支付信息被窃取等危险事故时要能够冷静应对,懂得通过冻结微信账号或拨打客服热线等方法应对,如果情况严重应能够及时向网警报案。

三、群体行为安全管理的预防原则

所谓群体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一定目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人群集合体。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结合,而应该是一个整体,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有归属感,有工作、信息及情感上的交流〔2〕43。安全行为学根据构成方式将行为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微信传播中的正式群体包括家族、同学、单位等固定社会关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指的是该群体没有明确的伦理和形式规范,成员是在利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如购物群、健康群等。2017年出现的“微信病毒”即是以好友名义发来木马病毒,以好友语气诱导用户点击,进而盗取用户数据信息。从群体中获得安全、认可,与群体中的其他人进行信息、情感交流是人类行为重要的心理诉求。马斯洛在其人性需求理论中就指出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是通向自我实现的必由阶段。同时也正因为个体对组织的需求,面对群体时个体也会出现沉默、盲从的行为特点,微信谣言的散布正验证了个体面对群体信息时的心理行为特征。美国人J.Surry提出认知过程导致事故的典型模型——瑟利模型。J.Surry在其理论中将事故的发生过程划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在他看来,无论是在危险出现还是在危险释放阶段都可以通过环节的正确处理来控制和消除危险〔4〕。在微信传播中,群体行为也就成为避免危险出现和减少危险释放危害的重要环节。基于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天性,群体首先应当将维持安全、规避危险、减少事故损失作为群体行为准则,这也是群成员的共同目标。同时群体成员之间应该多沟通安全经验,每个个体都可以从其他人的经历中获得新知识。在微信朋友圈、朋友群中多介绍一些安全防护的知识和案例,潜移默化地进行安全、防护教育。其次群主要对每个新加入的成员进行认真的身份审核,群成员对于开放度很高的群应当更加提高警惕,因为在安全管理学研究中发现,与外界相对比较隔离的群体更安全,反之则更危险。再次,群体内应当保持信息的沟通,信息通畅的群体能够形成相互支持的合力,当危险事故发生后,可以相互支持共同抵御危险源的侵害。例如对权威新闻媒体官方微信进行关注,对热点舆论述评进行转发,做好互动,有效引导舆论动向,有效净化网络舆论空间〔5〕。此外,微信用户与软件经营商之间也构成一个群体,为用户提供安全防护信息规避危险源的侵害,在用户遇到安全侵害时能提供有效帮助应成为经营者的义务。

四、组织行为安全管理的系统原则

组织行为的安全管理是个体行为安全管理和群体行为安全管理的有机综合,但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组织安全行为管理是在组织视角下对安全组织架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安全管理变革等进行组织设计的行为。系统原则是以系统思路,系统的处理方法管理安全行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因素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构成动态相关。安全交叉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必须具备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空中交叉就形成了事故,如果深究两种要素演变的原因,将发现其是受到更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微信传播过程数据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不安全行为这样人的因素,也有安全技术、法规制度等这样物的因素。另外安全管理系统必须通畅其枢纽环节——反馈机制。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就将反馈与传者、渠道、内容、受者并称为传播过程的5要素,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回路得益于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当数据信息事故发生及时反馈给杀毒软件,软件服务商可以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对危险释放的范围和程度进行应对。当局部组织的力量不足以解决某安全问题就需要借助更高层级的组织力量。微信传播过程中数据安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对人和物的有效管理,也需要更高层级的管理设计和管理变革,因为微信传播只是整个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媒介生态理论认为任何传播工具或传播行为之所以能够存在,必须与社会其他系统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流。虚拟社会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依据李钢在《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总结的,虚拟社会空间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传统的政府严管模式难以奏效,延续传统管理模式不但会带来更多无意义的资源消耗,更有甚者会抑制虚拟空间的创新发展〔6〕。针对于微信的制度管理也应遵循虚拟社会的现状和规律,以虚拟社会的管理理念组织管理行为。从安全架构决策来说,为了保证组织管理的质量,微信传播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应该由多部门、跨行业的人员共同决策。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陈力丹在其《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一文中就提出“网上统一战线”的观点。从组织行为管理运行的角度,微信安全的组织管理应发动全体用户,并且尽量做到安全事故、民众意愿与软件服务公司、政府机制互动,促成各环节的充分沟通。从安全理念变革的角度,微信安全的组织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主旨,同时应结合技术、时代变革情况,从提高用户安全素养的角度着手,促进微信用户的安全自律自制。综上所述,借助系统工程学的总结,微信传播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具备四个主要属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首先微信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个人、群体、组织构成一个互动的整体,系统的良好运转取决于整体各要素自身的良好运转和良好组合。其次,微信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各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如个体的行为受到其自身的行为习惯、安全素养、社会安全氛围的影响。个体安全行为的提升与否也会关联到群体的安全行为水平,以及群体安全措施实施的方式。组织安全的决策行为取决于对个体安全和群体安全的状况,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次,所有的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微信传播中的数据安全,所有的决策、提升、推动等行为都要以一个目标为依据——微信数据安全,安全管理系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功能。最后,所有的安全行为管理都要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EricCole在其《网络安全宝典》中这样定义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理解、管理、控制和缓解机构的关键性资产所面临的风险。”〔7〕在他看来网络安全管控的基础是对网络状况的理解。时代性是进行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每一个时代的行为安全科学也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背景、科技发展水平。微信软件的出现是在知识、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带来信息交流的更加通畅,信息交流、传播的通道也更加多元,针对微信数据安全的行为管理也就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命题。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97.

〔2〕邵辉,赵庆贤,葛秀坤,等.安全心理学与行为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赵国栋,易欢欢,糜万军.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4.

〔4〕金智新.安全结构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1.

〔5〕昂娟.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3(1):78-83.

〔6〕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1(4):77-80.

〔7〕ERICCOLE.网络安全宝典(第2版)〔M〕.曹继军,林龙信,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7.

作者:余承周 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